目的论视阈下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译文分析
2019-09-10刘洋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目的论视阈下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之许景城和黄新渠二位译者的译文对比分析。本文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由来和三大原则,从而以三大原则入手,并根据大量的数据统计,对二位的译文进行各自文本的分析对照,从而得出结论。旨在探讨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的影响和所成译文的优劣。
【关键词】目的论;林徽因;许景城;黄新渠;对比分析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discussion of the translations of Xu Jingcheng and Huang Xinqu, the two translators of Lin Huiyin’s work You are the April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teleology, so as to start with the three principles, and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data statistics, the two text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ir respective texts to draw conclusions. I am discussing the impact of translation purposes on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and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ir translations.
【Key words】Skopos theory; Lin Huiyin; Xu Jingcheng; Huang Xinqu; Comparative anaylsis
【作者简介】刘洋,女,汉族,山东济南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都柏林城市大学双学位硕士,社会传媒学。
一、翻译的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一词来源于德语skopostheorie,其中的目的(skopos)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动机、功能”。对于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目标文本在其语境中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特殊的翻译策略或方法要达到的目的(如贴近源语文本的形式以忠实地再现翻译风格),而“目的”(skopos) 在这里是指目标文本的目的。翻译的目的论作为功能主义学派的核心理论,是由德国译论家 Han Vermeer发展起来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因此目的论研究的核心从译文与原文两者之间的关联转换到对译文的预期效果,这一转变完善了传统翻译进程的不足之处,并且为翻译综合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又开阔了探索角度。
顾名思义,目的论诣在探寻译者所译出译文的目的、原因与想法。翻译目的论认为:决定翻译过程中各种选择的因素就是翻译的目的。Vermeer的观点是,人类活动是由其目的决定的,同样,翻译活动也都遵循着一个或多个目的。也就是说,在目标文本创作过程中,决定译者使用何种翻译策略,不是以“忠实”“对等” 概念为核心的传统理论中规定的源文,而是目标文本的功能,即 skopos(译文的预期目的)。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目的原则,即‘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目的决定策略。
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诚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是任何譯者都应该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首要原则。所有的翻译活动都应将目的原则视为其行动指南,也就是说,翻译行为的目的对整个翻译行为起决定性的作用。翻译目的可以分为三种:1.翻译人员在经济方面的目的,如养家糊口;2.译文在交际方面的目的,如给读者带来启示;3.通过运用某种翻译方法而达成的目的,如目的是证明某一种语言当中的句法结构所具有的亮点,因此采取直译法。通常情况下,翻译目的指的是译文在交际层面上的目的。就像韦努蒂说的,“译文在译入语的社会背景文化以及语境当中对译入语的读者所生成的交际的功能”。连贯原则 (coherence rule),也叫作一致原则,该原则认为译文必须遵循语内连贯 (intra-textual coherence),应使受众清楚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语境当中有意义。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指的是由于文化在背景和知识上有差异,所以不同人对译文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就像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国人更欣赏杨宪逸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本,而外国人更喜欢David Hawks的译本。因此,在尊重原作者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确地认识到译者与读者的联系。
接下来,本文将以目的论视阈下三个原则来分析许景城和黄新渠对于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译本进行分析和对比,并讨论其各自的优劣。
二、目的论下的许译本
译者许景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人,跟一众老翻译家相比,属于文学新秀。许景城本科就读于和硕士均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2013年9月国家公派留学,赴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不能否认,其学习和英语文学的研究领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的翻译风格。许景城的这篇译文,借用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的风格进行翻译。
根据目的论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考虑下,许景城采用莎翁风格的译文,明显是出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考虑,译成莎翁诗体,容易让译入语读者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地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代入感和认同感,不会对文章产生蹩脚外文之类的错误认识,从而大大加大了译文的接纳程度和传播概率。再考虑到连贯原,因为使用了译入语读者较为熟悉的莎翁诗体,译文所具有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就变得比普通译本大得多,受众便清楚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语境当中有了很大积极推动传播的意义。在忠诚原则下看,许译本的读者很难做到对译本文意的关注大于莎翁诗体的吸引力,也因为保持诗体一致而接受了部分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近似中英时空对应关系,较为理想的处理手段就是把它译成比较雅致的中古英语。这就等于在风格方面定了一个翻译标准。许译本传达原诗的丰富内,内容连贯、音律和谐、形式对等,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浪漫与喜悦。但因模仿莎翁十四行诗而未保留原诗的风格,让人对原作诗人本人及其风格产生模糊的概念。
三、目的论下的黄译本
译者黄新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生人,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内外著名的翻译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教书育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除了诗歌、小说翻译外,他还积极从事各类文件翻译。黄新渠专业从事翻译研究,其翻译风格和翻译构想更专业一些。
根据目的论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考虑下,黄新渠未借鉴任何已有的著名诗文风格进行翻译,目的是传达出林徽因原作语言简明易懂、内容连贯、音律和谐、形式对等的特点,译文也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浪漫与喜悦。此外,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翻译主要是为当代人服务,当代人在时空关系上已经和莎士比亚所处时代有了百年的时空错位。更何况今天大陸上的翻译出版物多为白话文,只考虑文体而不考虑市场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译成白话文已经是大势所趋,是符合多数读者层的需要的,朗朗上口的白话文语言也大大加大了译文的接纳程度和传播概率。而且从连贯原则上看,简明易懂的语言使得译文所具有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比较高,受众便清楚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语境当中有了很大积极推动传播的意义。此外,黄译本尊重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对等的语言风格进行对译,忠实程度很高。
四、数据说明
对于该研究,我设计了一份有关古体文还是现代文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共10题,有效填写人次共计281人,其中245人为英语学习者,在这些受试者的测试中,得出平均学习英语的时间长度为8.8年;精通英语的17人,优秀的48人,一般的176人占据大多数,较差的40人(包括没有英语学习经历的人);此外,问卷填写者主要包含各专业的研究生、大学生、高中生,各工种的在职人员,比如国企、私企中的各个职位人员,亦包含各个年龄段的英语学习者。此测试无论是从时间的长度,人群分布的维度,专业的广度上,都可以保证该数据调查分析具有比较客观的、能代表各类型英语学习者的综合数据,具有比较可靠的准确性。
以下是问卷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面几个比较简单问题的选择情况,不难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根据1-4题,在日常生活交际和翻译文本中,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人们都比较倾向于使用简单的白话文和现代英语,其目的也非常简单,便于理解;第二,根据5-6题,虽然人们倾向于使用和阅读简单的语言及其文本,但人们却普遍同意使用古汉语和中古英语的人更优雅、更有文化内涵和底蕴这一观点;第三,根据10题,选择许景城译本的却一反第一条总结出的倾向,多于黄新渠15.3%。根据后续跟进,我发现选择许景城的受试者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不了解许景城模仿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模式,只是觉得中古英语版本更优美,高级的词汇罗列、堆砌,显得诗歌很高雅,此原因同以上第二条整理所得;二是出于个人主观原因,如不愿意读长篇的文章做选择应付凑数,或者根本看不懂英语的随便选择了一个而恰巧是许译本。
五、结语
考虑到林徽因本人属于新月派的作家,新月派强调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新月派的风格跟文艺复兴时期的莎翁无论是在时间横轴还是风格新旧上都不能找到非常吻合的互融共通的点和面;而相对简单、却不失格律与韵调的黄译本却恰恰传达出了新月派的“直抒胸臆”“大方押韵”。
两位的译文都是原作一众一文中的佼佼者、上等佳作。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和目的论进行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许、黄二位的译文相比之下,黄译本较许译本略胜一筹;而根据人们的普遍选择进行比较,笔者认为黄译本更适合人民大众阅读、传播,许译本更优雅,更加具有美学意味。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 ducation Press,2001.
[2]毛永冰. 翻译目的论综述[J].教育在线,2012(1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