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2019-09-10赵永琪田银生
赵永琪 田银生
摘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受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贵州省213 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4、GeoDa 等相关技术平台,采集多种数据信息,阐释了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地形起伏度、海拔高程等自然环境因素,距中心城市距离、人口密度、贫困人口发生率、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经济条件上探索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贵州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8.011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8-0071-08 文献标识码:A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Guizhou
ZHAO Yongqi, TIAN Yinsheng
[Abstract]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nature and humanities. 213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Guizhou a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ArcGIS10.4 and GeoDa technology platforms, synthesizing a great variety of sources of informati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Guizhou have been expounded,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factors and their effects have been analyzed. Thes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factors are made up of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terrain relief and altitude elevation, and humanistic factors such as distance from central city, population density, incidence of pover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overall and systematic protection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Guizhou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ing factor; Guizhou
引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文明古国,少数民族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创造了数量不等、形态各异、分布广泛、各具民族特色的历史村寨,集中反映了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实践的点点滴滴,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具有重要的文化、美学、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价值,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然而,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现代性要素正在不断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侵蚀,一大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在急速消失。为了保护好少数民族创造的这一重要资源,保存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从2009年开始,国家民委、财政部联合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至今,已连续评选出两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挂牌保护,体现出新时期国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关注力度,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不断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民族学、地理学等众多学科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了诸多探讨。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评估方法[1-3]、发展策略[4-6]、规划实施[7-9]、文化遗产保护[10-16]、旅游开发[17-19]等方面。同时,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众多,空间分布广泛,近年来针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也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在全国层面,已有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结构识别和影响机理进行了全面分析[20]。在地区层面,已有学者针对特定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21-22]。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学界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对其空间分布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有人对某一特定省域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有关其分布的空间规律及影响因素也有待深入探讨。而科学合理认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系统规划及全面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贵州省是我国典型的多民族共居省份,少数民族众多,在公布的两批共105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贵州省有213个,占总量的20.15%,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典型区域。鉴于此,本文以贵州省213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空间分析软件探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对影响其空间分布状况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相关保护政策,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整体性保护与合理性开发利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贵州省213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来源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http://www.seac.gov.cn/)于2014年、2017年公布的两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借助百度地图坐标拾取器,配合Google Earth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地理坐标进行标定,导入ArcGIS10.4软件中,确定全省21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地理空间分布位置(见图1)。用于影响因素研究的地形高程数据来源于地理数据空间云(http://www.gscloud.cn/)的DEM数字高程数据”,分辨率精度为30m。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贵州统计年鉴2018》,以及相关县(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人口数据则来源于各县(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将贵州各县(市)统计数据作为属性信息链接后,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
1.2研究方法
利用ArcGIS10.4地理空间分析软件,结合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其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空间上可以抽象成点状要素进行分析,其空间分布类型可以运用最邻近指数进行判别,最终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地理空间分布中的相互邻近程度[23];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密度利用核密度估算法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展现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结构及演变趋势[24];最后,采用叠置分析法对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叠置分析是将2个或者多个要素叠合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25],本研究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地理位置与地形起伏度、海拔高程等自然因素,以及距中心城市距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探讨各要素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影响。
2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特征
2.1空间分布类型
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数量来看,分布最多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数量达94个,约占贵州总数的44.13%。为了进一步反映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各县(市)域中的空间分布状况,利用ArcGIS10.4图层属性中的分级色彩设置,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各县(市)的空间分布(见图2)。可以看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不平衡,集中分布在贵州东部地区,尤其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北、东南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最多,并且许多彼此相邻,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县(市)分布来看,在贵州全部的县(市)中拥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的共6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5个以上的县(市)有14个,其中,最多的雷山县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8个。通过最邻近指数法计算得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平均观测距离为12.07km,预期平均距离为16.50km。由此可知最邻近指数R=0.73,数值小于1,且Z得分为-7.50,显著性水平P <0.01①,说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分布态势,空间分布类型属凝聚型。
2.2空间分布密度
为了分析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密度及空间结构,借助ArcGIS10.4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对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核密度进行估算,并按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其密度值分为高密度区、较高密度区、中等密度区、较低密度区与低密度区5个级别,最终生成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核密度分布图(见图3)。从核密度图可以看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核密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单核聚集,多点环绕”的空间结构特征,并逐渐形成连片发展的分布态势。单核中心为黔东南西北部的雷山、凯里、丹寨、麻江等地所构成的高密度聚集区,而围绕着这一高密度聚集中心,四周分布着一个较高密度区和多个中等密度聚集区。总体空间分布上,符合等级分布的状态。同时还可以看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东部明显密于西部,南部相对多于北部,北部的遵义地区和西部的毕节地区是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密度低的区域。
3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多种多样,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口民族等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进而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选址和分布产生作用。本研究选取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大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对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影响进行分析,剖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成因。
3.1自然环境因素
3.1.1地形起伏度
地形地貌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处自然环境最重要也是最直观的特征要素,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形成具有重要约束作用,不仅影响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选址,同时对村寨交通条件、人口分布、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衡量区域地形地貌变化的重要指标是地形起伏度。地形起伏度是一个区域内海拔高度的相对差值,是描述区域地形变化特征的宏观指标。使用地形高程数据,利用ArcGIS10.4平台中的空间分析功能,选择其中的“领域分析”工具,以1km×1km边长的方形窗口为基本区域单元,提取出该区域单元内的海拔最高值和海拔最低值,再利用“地图代数”中的“栅格计算器”工具计算每个区域单元内海拔最高值和海拔最低值的差值,生成地形起伏度文件。然后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叠加分析,统计出不同地形起伏度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的数量(见表1)。
从数据可以发现,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选址集中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为100~300m之间的地区,有16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周边1km×1km的范围内地形的高差有100~300m,占贵州总数的77%,反映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聚集在地形起伏度较大、地形相对不平整的山区地带。由此可见,贵州复杂的地形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影响,这里地形崎岖、地貌破碎的自然环境,导致区域内交通不便、空间封闭、大型建设活动相对较少,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带来了绝佳的生存环境。
3.1.2海拔高程
海拔高程是测量区域地理空间位置的重要指标,也是直接决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形地貌空间形态的重要评价指标。贵州是我国典型的山区,海拔变化巨大,地形高低程度对区域内生产生活活动影响剧烈。为了进一步揭示贵州不同海拔高程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借助ArcGIS10.4平台中的空间分析功能,选择其中的“提取分析”工具,提取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在位置的海拔高程数据,利用GeoDa软件进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其中,反映全局空间自相关程度的Moran’s I取值區间位于-1到1之间,取值为正数表示空间正相关,取值为负数表示空间负相关,取值的绝对值越靠近1表示空间分布的关联性越强,即表示空间呈强聚合性或强离散性。反之,取值的绝对值越靠近0表示空间分布的关联性越小,即空间呈随机分布态势。通过GeoDa软件对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拔高程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的值为0.72,标准化统计量Z值为18.48,显著大于检验临界值1.96,P值为0.001,表明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即不同海拔高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表现出明显的聚集现象(见图4)。
全局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是对整体空间分布关系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整体空间关系,但无法揭示贵州不同高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区域内部之间的分布特征。事实上,在同一研究区域内,空间自相关水平也会存在明显的局部变化。为了分析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局部聚集特征,基于GeoDa软件对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局部自相关特征进行分析,得到其局部空间关联指标(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②,并生成LISA聚合类型空间分布图(见图5)。用不同颜色显示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同的空间自相关类别,可以发现,就海拔高程属性来说,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明显存在着高高(HH)、低低(LL)聚合区域,缺乏低高(LH)、高低(HL)聚合区域③。从数量上看,高高(HH)聚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34个,主要分布在安顺、毕节、六盘水等区域内,低低(LL)聚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7个,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铜仁等区域内。低高(LH)聚合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高低(HL)聚合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无显著聚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127个,约占总数的60%,说明有近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聚合类型不明显,这一情况充分反映出贵州复杂的地形环境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深刻影响,是这些区域地形起伏变化大的必然结果。
3.2人文经济因素
3.2.1离中心城市的距离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动下,乡村地区受城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城市周边的乡村腹地在现代化的热潮中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原生态的民族村落,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不断向深层次的山区推进,离中心城市的距离已成为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选取贵州市级以上城市(包括民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中心城市,借助ArcGIS10.4空间分析功能中的缓冲区分析工具,以20km为一个距离单位进行缓冲区划分,绘制出各中心城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关系的直线距离地图,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叠加后,分别统计各缓冲圈层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数量,得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其中心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关系(见表2)。
由此可以看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其中心城市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空间联系,从数量上来看,大多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在离城市20~60km的范围内,占贵州总数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离中心城市60km以内的地域范围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的密集地区。总体来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距离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通相对不方便,受中心城市的影响相对较小,这是贵州大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影响相对明显,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保存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位于城市边缘或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现代化、工业化的快速推动下,破坏和消失现象更加显著。而在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刚好相反,由于发展缓慢,人们生产生活水平有限,很难实现对现有物质环境的更新换代,从而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免遭破坏,得以完好保留。
3.2.2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对西部地区的越发重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山区扶贫事业的大力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会对地方传统历史文化产生剧烈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地方社会经济水平等现代化发展要素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影响,结合贵州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各县(市)的人口密度、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化率、贫困人口发生率、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等7项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及其水平的指标,分别以全省、含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县(市)、含有10个以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县(市)为统计单元,统计分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由统计数据可知,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在地区人口密度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城市化水平低,各類生产总值低,相关的各项指标均值都低于贵州整体平均水平,并且含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越多的地区,贫困人口发生率高。这表明贵州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聚集的主要地区。原因可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经济建设活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冲击较少,有利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风貌特色的保存。同时,经济落后地区人们收入有限,新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限制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更替。
4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贵州省213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对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探讨,结果表明:(1)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不平衡性,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分布态势。(2)从核密度分布来看,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空间上呈现出“单核聚集,多点环绕”的空间结构特征,并逐渐形成连片发展的分布趋势。(3)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规律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地形起伏度较大、地形破碎的中高海拔山地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集中分布的地带。(4)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异与距中心城市距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人文经济因素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城镇化水平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利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留和聚集。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延续发展至今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就是保护中国的民族文化,保留民族文化的精华,对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给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和挑战。从本研究可以看出,贵州复杂多样的山地自然环境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则具有某种程度的负相关,这说明地方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留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向更深层次的地理封闭地区推进,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首当其冲,如何科学合理的对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保护与有机更新,避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开发利用落入建设性破坏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予以重视。另一方面,从本研究得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空间上具有凝聚分布态势及连片发展趋势,说明这些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其生存的地域环境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生态关联。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规划时,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村庄规划或者某一硬性的行政单元进行组织管理,而应该根据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关联性及地域分布规律,充分考虑村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文化生态的近似性,制定整体的、系统性的少数民族村寨群规划,并通过划定风貌、形态及产权一致的跨政区规划管理单元进行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
最后,本研究对贵州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村落进行实证研究,只对村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了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的代表性因素对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影响。由于缺乏全面实地调研,对村寨的空间形态、内部结构、建筑特征及景观风貌等内容暂未涉及。这也是今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将村寨的形态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构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类型分布体系,将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管理单元划分,以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更新利用提供有益指导。
注:
①本文运用了最邻近指数函数来判断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当R<1时,即表示村落的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同时要配合Z值和P值的结果来检测函数运算的可信度。其中,Z值得分的绝对值越高,说明聚类程度越高,如果Z值得分接近0,则表示研究区域内不存在明显的聚类。P值代表的是概率,它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本文P值表示所观测到的空间模式是由某一随机过程创建而成的概率。比如计算出来的P值是1,那就表示用于计算的这份数据,100%是随机生成的(说明数据毫无规律性)。如果是0.1,就表示只有10%的可能性是随机生成的结果。因此, P值越小,随机性越小,数据的规律性越强,说明可信度就越高。在ArcGIS中,一般规定将P<0.01作为检验函数运算的一个标准,如果P<0.01说明数据反映出的规律是非常可信的。
②首先全局空间自相关是为了判断全局是否存在聚集现象,而局部空间关联指标(LISA)则是判断局部是否存在聚集现象,从局域尺度探究空间关联特征,识别地理要素的空间聚类或空间异常,即一个地理事物与其周边地理事物的关联,其实质是为了进一步找到全局中的聚集现象究竟处在何种局部地理位置。
③局部空间自相关存在四种局部空间关联模式,依次为High-High(H-H)、 Low-High(L-H)、Low-Low(L-L)和High-Low(H-L)。其中,H-H型或L-L型表示变量本身属性值较高或较低,其邻域变量属性值为与之一致的较高或较低值,表现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为空间正相关;H-L型或L-H型则表示变量本身属性值较高或较低,其邻域变量的属性值为与之相反的较低或较高,表现为变量本身属性值与邻域变量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空间异常,为空间负相关。
参考文献:
[1]李忠斌,郑甘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3(3):9-15.
[2]赵溢鑫,郑甘甜,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长阳武落钟离山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 2015,36(1):127-131.
[3]李杰,苏丹丹,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6(5):23-31.
[4]李安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4):42-45.
[5]王岚.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6):139-142.
[6]张显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基本原则[J].广西民族研究,2014(5):91-97.
[7]胡赛强.风貌、文化、产业三位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设计探讨——以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33(6):98-104.doi: 10.3969/j.issn.1002-8439.2015.06.018.
[8]王长柳,赵兵,麦贤敏,等.基于特征尺度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实践[J].规划师,2017,33(4):75-81.
[9]刘志宏,李钟国.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规划建设研究——以广西少数民族村寨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5(9):31-34.
[10]谭元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石桥坪村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1):56-60.
[11]向政,沈莉.博弈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3):37-40.
[12]陈炜.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質文化遗产传承影响因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社会科学家,2017(1):96-102.
[13]盘小梅,汪鲸.边界与纽带:社区、家园遗产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以广东连南南岗千年瑶寨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7(2):111-117.
[14]宋荣凯,李忠斌,刘阿丽.培育工匠精神:特色村寨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7(5):181-185.
[15]刘俊,胡显斌.刍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基因与保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3):132-135,210.
[16]文冬妮.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J].文化遗产,2018(4):17-23.
[17]张小林,孙玮,刘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创意开发研究——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156-159.
[18]卢丽娟,刘世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监管制度的完善——以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中心[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1):56-59.
[19]王海燕,蒋建华,袁晓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与思考——以川西北桃坪羌寨与上磨藏寨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8(2):105-111.
[20]陈国磊,罗静,曾菊新,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结构识别及影响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18,38(9):1422-1429.
[21]胡震,赵翠薇,李朝仙,等.乌蒙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威宁县彝族、回族村寨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4):135-146.
[22]杨京彪,吕靓,杜世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3):444-450.
[23]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8-54.
[24]王法辉.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7- 50.
[25]孙鸽,郭朝珍.基于SVG的WebGIS空间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2,33(8):1770-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