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措施
2019-09-10徐敏
徐敏
【摘要】 写作是艺术性呈现自己所见所想的方式,是一种系统、连贯、深度表达自己所见所想的方式。写作本身应当成为学生的一种倾诉方式,应当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但是在现今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却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提笔忘词、文采枯槁的现状普遍存在于初中学生当中。对此,本文就结合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写作现状,提出了几点关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措施和方法,为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8-129-020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现状
1.虚情假意,缺乏真实性
分析当前学生的写作成果,不少学生似乎陷入了写作怪圈中。他们将写作看作是一种负担,一种无法摆脱的重任。所以,不少学生写作文都是出于应付的心理。对于写作,不少学生通过查阅一些所谓的“作文大全”、“万用模板”等资料,将一些虚构的故事情节生搬硬套,拼凑成一篇文章呈现出来。这种作品屡见不鲜,阅读起来毫无新鲜感,味同嚼蜡,甚至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会出现雷同的故事情节,会有相同的经历和同样的感受,甚至引用了同一套作文模板。每每阅读至这种文章时,笔者为学生落后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感到惋惜和痛心,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一写作困境,帮助学生转变写作态度。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现状,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在这种写作现状下,应付的心理和机械套用模板的写作方式,让学生感到痛苦万分。所以,写作也就成为了学生们语文学习中的磨难。基于学生写作缺乏真实性的教学现状,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写作经历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更要结合学生的写作困境进行有效启发。否则,在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和知识储备不多等方面,学生的思想情感就无法表述出来。这也说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短板和缺失。
2.文不达意,追求浮华辞藻
不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堆砌华丽的辞藻,来提升写作质量,认为这样才能让作文读起来更加“高端”,才能更加深刻地体现自己的作文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笔者认为这类学生在写作时似乎努力的方向和对待作文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和错误认知。只是追求华丽辞藻,只会让学生的作文出现了另一种特点:作文空洞无物。这样的作文只有貌似华丽的躯壳,缺少了血肉。读者在阅读中也是无法找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因此,这样作文也是实难获得高分。
此外,不少学生在过于追求辞藻华丽的同时,所应用的词汇与学生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者所要描述的事物特点并不吻合,出现了词不达意的现象,令人啼笑皆非。
作文源自于生活,是艺术性表达生活的方式。脱离了生活和实际的作文,既无法获得读者的情感共鸣,也难以获得读者对自己作品的认同感。以《平凡的世界》这一本书为例。作者路遥在这本书中是通过平实的语言描述着平实的故事,但是书中的内容却深深地撼动人心。这是因为故事来源生活,又用艺术手法来重现生活。所以,学生这种辞藻堆砌式空洞的写作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存在写作误区、制约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教师要重视当前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困难,更要重视学生写作中瓶颈,并通过相应的教学措施对其进行引导、整改,才能帮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优化和改进。
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及其措施
1.注重观察,积淀写作素材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套用写作模板或者是引用作文大全,甚至会出现抄袭的现象,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观察的意识,缺乏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和夯实,也就无法正确地表达、准确地描述。此时,教师贸然让学生以某个主题进行写作,学生的脑袋中毫无素材积累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应付、抄袭、套用的情况。结合学生的这一现状,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按照先观察、后思考,再写作这一顺序来安排写作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对事物的描写更加生动,对人物的描写更加灵动,对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充实。笔者在作文课堂中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即兴在课堂中描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就凭借自己的记忆进行描述,只需要写出一段话语将自己父母的典型特征呈现出来即可,可以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也可以是语言描写,只要是想要表达自己父母的某个性格特点即可。但是,这种即时性的写作成效并不好,即便是对父母这种十分熟悉人物的描写,学生在写作也不够充实。由此可见,在作文描写中,观察是必要的,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先观察,以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充实教学,让“磨刀”不误“砍柴功”。
又如,在《记下你心中的美》这一部分写作任务中,在课堂中并未让学生直接进行写作,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回顾自己认为美的人物、事物,从而锁定要描写的目标。然后,确定自己要凸显的美的形象的几个方面,如品质美、行为美等方面,再确定自己所要描写事物或者人物的特征。在确定目标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记录,将美的瞬间,能够凸显美的特点的因素进行记录或整理,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对文章进行合理的布局,按照时间顺序或事物的发展程序安排写作活动,让充实的写作素材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资料,有效帮助学生改正假大空的现状,让学生的作品更加真实。当学生体验到写作是一种倾诉,是一种艺术化描述生活时,写作指导的目的也就达成了。由此,学生的写作习惯建立。观察成为学生充实作文、提升能力的重要前提,更是學生写作的重要保障。
2.注重积累,提升文字驾驭能力
学生的写作出现词不达意、文不对题的现状。这就体现出学生对词汇、对写作手法、描写方法、情感表达方式掌握的不足。对于写作活动,语言是基础,是载体,用娴熟且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描述和表达,才能让作品更加充实,才能让学生的作品更加饱满。以此,语言功底是学生写作的基础。语言表达就体现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积累情况,也是学生语言驾驭能力的直接反馈。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夯实写作基础,让自己所阅读到的美的语言、对自己有触动的环节和情境进行及时记录,以提升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例如,在《石缝间的生命》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为例。文章中为了表现石缝间这幼小又坚韧的生命,有着十分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手段,如“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或者只就是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文章中,用了丰富的语言和对比手法将外界生存环境的恶劣和幼苗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来表现幼苗的坚韧与顽强。这种对比手法,在描述幼苗脆弱和坚韧时所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手段,正是对学生开展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借此机会,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理解词汇、鉴赏写作手法,都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积累意识,让学生在理解、欣赏和模仿中,将阅读中的资源化作自己的素材,充实自己文字积累宝库的同时,让自己的写作更加精彩。写作能力在坚实的文字和表达手段的积累下,必然获得逐步提升。
3.传授技巧,强化表达方法
写作本身是一种艺术。应用写作艺术表达自我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让学生自己的深刻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才能将作品内容跃然纸上,达到妙笔生花的写作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阅读资源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教学和培养,引导学生赏析借鉴文章中的技巧和方法,强化学生的表达。例如,在《故乡》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对于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去找出文章中哪些内容是写闰土的,再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方式刻画他的,然后帮助学生从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方法中进行赏析人物形象,从而让学生能够感知描写方法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能够在鉴赏中分析所用技巧的意义和作用,也让学生感知任何形象塑造时可以采用的方法和技巧,更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在多种技巧的支持下,作文更加生动、更加直观、更加丰富。
总结
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生活资源的积累、文字驾驭能力和写作技巧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此,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注重文字技巧积累和培养写作技巧的方式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步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林兴.浅谈初中语文作文写作的技巧[J].名师在线,2018(35):11-12.
[2]骆成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5):171+173.
[3]薛运钊.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J].学周刊,2018(2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