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边城》中端午节的“感性美与理性美”

2019-09-10陈宝红

美与时代·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边城

摘  要:在《边城》中,沈从文对端午节的描写倾注了极其深厚的感情。沈从文的不止于“感性美”的描绘以及对于“人性”这一千古难题的理性探求,其敏感细腻的笔触以及追求哲思的雄心,使他的书“能作为真正具有永久价值的文献传诸后世”,使他不但属于湘西,也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关键词:《边城》;端午节;感性美;理性美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课外阅读中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2018YQJK345)研究成果。

沈从文的《边城》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读物,也是一本有较多学生阅读[1]和受一定数量学生青睐[2]的课外书。这部“高值化”[3]的经典名著,被认为“美学意蕴异常丰富,审美价值极高”[4],是“一部田园诗的杰作”[5],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6]。在小说中,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其童年记忆中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美丽画卷不仅包含恬和秀美的湘西自然风景,也饱蘸淳厚甘冽的湘西风土人情。作品对湘西传统节日做了详尽细致的描述,而其中对端午节的描写,着墨尤多,几乎占了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由此可见出,作者对端午节倾注了极其深厚的感情,极具“感性美与理性美”[7]。

一、端午节最能彰显浓郁的地域风俗美

端午是茶峒这个地方一年中最热闹、最有意义的日子之一。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要吃鱼吃肉。在这一天,全茶峒妇女小孩莫不穿上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好“王”字。全家早早吃了午饭,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两岸挤满了看热闹的邻里乡亲。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的朱红龙船让人满怀期待,鼓声如雷,令人血脉贲张,开赛时两岸的人呐喊助威,喧哗声震天,水中和岸上顿时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湘西人旺盛的生命力、粗犷和自然的野性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赛龙舟传统节目外,城中长官们为了与民同乐,把几十只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的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这个时候,站在岸边的人只要敢下水,就可以跳下去捉,伴着欢笑声、喝彩声,人们在水里你追我赶,其乐无穷。这是属于茶峒人独创的节日狂欢,它散发着边城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命的张力。

作品通过对湘西边城独特端午风俗的生动描绘,不仅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宛如世外桃源般的胜地,而且还为描写“边城”的人情人性美的找到了一个聚焦点。

二、端午节最宜展现淳朴的本真人性美

沈从文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8]人性美正是《边城》的魅力所在。这种美,在端午节的描述中被具体而充分地展现出来。在端午节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且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村民之间永远是平等的。在边城划船比赛中获得的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副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

茶峒人自然而真挚的情感表达方式,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氛围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傩送的第三次相遇就发生在龙舟比赛中,两人对视微笑。少女的矜持和羞涩,爱情的神圣和庄严,在端午节这一特殊的时空里,被作者独到的审美触觉、高超的写作技巧凝固住了。

另外,小说中如船总顺顺的公正无私、慷慨、仗义,老船夫的善良、勤劳、忠于职守、乐善好施,乡民们的彼此关爱、纯朴善良等美好的品行,基本上都是围绕端午节所发生的事情较为集中地呈现出来的。比如,写傩送长大,习成了下水捉鸭子的过人本事,顺顺“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了。’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一段文字,围绕端午节捉鸭子这一习俗,寥寥几笔,就将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身上所具有的磊落光明、豪爽仗义的人格之美、人性之美生动地展现出来。

三、端午节最利于讲述纯真浪漫的爱情故事

在茶峒,每年龙舟赛的获胜者都被视为“英雄”,被人们所仰慕,也会因此而捕获少女的芳心。每当节日到来,女孩子们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希望能在这样的一次盛会中引人注目。伴随着端午节而出现的一些元素如龙舟、水鸭、虎耳草等都能引发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联想。作品中翠翠爱情的发展,与三次端午节的描写密切相关。一个特定的节日,三个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轻人,注定有故事发生。第一年的端午节,翠翠观看龙舟赛与爷爷走散而邂逅傩送,傩送暗中派人护送翠翠回家,使翠翠又吃惊又害羞,爱情的种子在她心里发芽;第二年的端午节,翠翠因为不能忘记上个端午节遇见傩送的“甜而美”的经过,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上去看赛龙舟,在顺顺家遇见大老,大老对她心生好感,这为以后三个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埋下了伏笔;第三年的端午节,傩送邀请翠翠去看赛船,翠翠一直“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但在此时却意外听闻傩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翠翠“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爱情在她的心里已经蓬勃生长了。这三个相似的端午节场景记录了翠翠与傩送感情的经历,营造了美好的氛围,为行文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同时也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端午节最是作者记忆深处的故乡印记

沈从文是湘西成长起来的作家,故乡的一切早已深深烙进他的心灵深处,尤其是那些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风情,更是在他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在《过节与观灯》一文里,沈从文就谈到:“近年来我的记忆力日益衰退,可是四十多年前在一条六百里长的沅水和五个支流及一些大城小镇度过的端阳节,由于乡情风俗热烈活泼,将近半个世纪,种种景象在记忆中还明朗清楚,不褪色,不走样。”(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第二篇)正因为这样,沈从文才把端午节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植入作品中,并以它为叙事背景来构建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从而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9]。显而易见,乡土和传统的有机融入,既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又能更真切地表达作者对于故乡的情怀。

五、端午节最适合表达喜乐与哀愁的“双重性”

在端午节、春节和中秋节三大民俗节日中,沈从文为何单单用大量篇幅来写端午节呢?从写作构思看,应该有更适合表达主题方面的考虑。端午节不同于其它两个节日,它原本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而设立的一个节日,具有除巫辟邪的习俗和意义。从这一文化层面上说,它本质上不算“喜节”,有相当的悲伤情绪在里头。因而,它对于小说的悲剧性呈现亦即“美中寓悲”“悲中含美”有独到的作用。或者说,端午节很适用于表达“欢乐中的哀愁”以及对于“美好逝去”的无可奈何的思绪。

六、结语

沈从文是独特的,其《边城》无疑具有“一种无法同化的原创性”[10]。他的恬淡浪漫的手法,他的颇具地方色彩的古朴语言,他的如梦如幻的湘西题材乃至本文所述的端午节内容,他的“田园气息”所表现出来的“对现代人处境关注之情”[11],他的不止于“感性美”的描绘以及对于“人性”这一千古难题的理性探求,他的敏感细腻的笔触以及追求哲思的雄心,他的并非像鸟儿般“走在花园里”而是“遨游于天空”的鸣唱[12],使他的书“能作为真正具有永久价值的文献传诸后世”[13],使他不但属于湘西,也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姚佩琅.高中生名著阅读量、阅读认知与行为的调研[J].文学教育(上),2019(4):44-49.

[2]姚佩琅.高中生名著阅读中愉悦、失望与困难的调研[J].文学教育(上),2019(5):98-102.

[3]郑惠生.论文学经典的生成、意义和特性——兼与王确《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和存在方式》商榷[J].社会科学评论,2009(1):11-19.

[4]石國庆.《边城》美学意蕴新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98.

[5]李健吾.边城——沈从文先生作[M]//李健吾文集.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

[6]王前程,主编.中外文学经典导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7.

[7]郑惠生.应该重视大学生文学审美趣味的培育——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的探讨[J].美与时代(下),2005(4):8.

[8]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 沈从文选集:第五卷.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44.

[9]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九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5.

[10]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

[11]夏志清.文学的前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88.

[12]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19.

[13]叔本华.论文学艺术[M]//叔本华论说文集.范进,柯锦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88.

作者简介:陈宝红,广东省潮州市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潮州市陈宝红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猜你喜欢

边城
家在青山绿水中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边城》英译国内研究现状
熏风四月到天涯
《边城》
皈依真·善·美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
边城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