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悲哀与怜悯》中的法国二战历史记忆

2019-09-10胡志仙

成长 2019年8期
关键词:马塞尔二战

胡志仙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影片《悲哀与怜悯》中的法国二战历史记忆 ,对比2017年《敦刻尔克》二战历史记忆的书写形式;进而思考在网络信息新传媒时代,电影这一世界性文化传媒所应该承载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悲哀与怜悯》;马塞尔·奥弗尔斯,二战;历史记忆;电影书写

2017年,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事件再度搬上舞台,影片是畅销的;然,法国《世界报》在其专栏中质问“那十二万同样被撤离的法军士兵在哪里?那四万名牺牲了自己,在面对数目和装备远胜于自己的敌军时英勇奋战掩护了大部队撤退的法军士兵在哪里?”;而法国在二战中的作为如何?法国二战记忆的书写篇章——马塞尔·弗尔斯的纪录片《悲哀与怜悯》可窥一斑。

历史是时代需求下对过去所发生事件的选择性阐述,历史的记录、表现与传播是人类不断适应现实需求的活动。

1 戴高乐的“全民抵抗神话”:国家战后重建的迫切需要

二战法国的胜利是惨痛的:到1944年,法国的工业生产只相当于战前的1/3,农业生产则为战前的60%,国债为1.8万亿旧法郎,对外投资的1/4也消失殆尽;超过120万的伤亡人数(63.5万人死于敌手,58.5万人残废),600万法国人无家可归。作为两次世界大战胜利国的法国,经济停滞与倒退到了喘息之际;经历了战败,求和,投降,维希政权与德占时期国家的四分五裂,战后对敌清算的内讧与手足厮杀,人民心中法兰西民族自信与荣光的信念也岌岌可危;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英美的称霸野心,…“我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满目疮痍,伤亡惨重,四分五裂和危机四伏的国家”,至此,一段“团结,抗争”的民族历史是当时代一个颓废的百废待兴的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成为了当时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的选择。

2 《悲哀与怜悯》——抵抗神话的解构

物质生活的相对改善与戴高乐家长式专治统治以及社会陈规旧习下匮乏的精神文化生活之间的尖锐矛盾;法国人民对社会权利的强烈诉求。

1945年到1975年,法国历经了一波经济增长,即“光辉的三十年”,消费社会的结构等级分化,其经济上的“数字增长”实质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特权、不平衡——人们追求的民主平等已经由电视、汽车和音箱等物在形式掩盖下的形式民主转化为对内在形式社会权利的强烈需求:让不被看见的人能表露自己,让无法发声的人拥有话语权;战后二十年间“婴儿潮世代”引发的代际危机,大学生数量增长,高等教育与政府间的矛盾,多层面的原因要素最终促发了这一社会变革,1968年5月反对戴高乐政府的学生和工人的罢工和示威活动更是掀起了这一改革的高潮,其后果之一就是对过去的审视。

1969年的纪录影片《悲哀与怜悯》,导演和他的编辑采用一种比较式的国际性的方法,纳入大量的个人证词和代表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观点的新闻短片摘录,通过分切镜头的有机组合,对事实进行更进一步的革命性的揭露;以更广阔的视域再现了历史的复杂性,战争中人类的真实生存状态。影片中的采访对象涉及到各阶层,各政治信仰,包括抵抗者、合作者、政客、普通百姓、英国特工,德国高官与士兵,在36位不同亲历者零碎的夹杂着自我解释,自我隐藏与自我粉饰的回忆评述中,我们对维希政权、德占时期的法国有了更加明晰的了解。

在维希政权的反犹太主义和与德媾和,法国资产阶级的安于一隅,法西斯主义的滋生,国家内部无休止的党派政治斗争,法国人民的无动于衷与漠然,这些维希时期最阴暗最敏感的话题被当局认为是对戴高乐“全民抵抗”神话最尖锐的质疑与挑衅时,导演奥弗尔斯几近旁观者的寥寥几语,极具深意的剪辑安排则开启了一种新的社会、政治介入方式——致力于颠覆揭露官方大众媒体宣传的国家集体记忆盲点,冲破了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历史藩篱,打开了人类趋向真实的另一扇大门——在今时代又有何种领悟?

1.维希政权下的极端种族主义是与德媾和还是本原所致?“如何区分犹太人和法国人的反犹太主义”的形态学展览,商人克莱恩因名字相似登报证实自己100%不是犹太人,当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在讲到朋友怀孕妻子因为朋友犹太人身份而遭遇的悲惨境遇时的难以置信与痛彻心扉都在昭示着反犹主义在当时已是一种普遍元素--在克莱恩的采访片段中,1942年的冬赛场围捕事件若隐若现;我们亦不能忘记那些在如此境遇甚至是冒着逝去生命的危险仍然不忘伸出援手的法国人民,是他们的勇敢无畏让1万多犹太人民逃离围捕,找到生的希望。

2.怯懦还是对战争的厌恶抑或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盲目信任?新闻片中贝当似凯旋的将军,所到之处,法国民众夹道欢迎;布道的演讲犹如神祗,民众深信不疑……当时代的年轻人看来,也许是耻辱——对民族怯懦的耻辱,也许更多的还是愤怒——是对“全民抵抗”骗局的愤怒;今日的观众——在这战败却举国欢腾的诡异景象下,也许会思考:对国家战败的漠然也许是出自对贝当——一战神一般英雄的个人的盲目崇拜与信任,相信他会领导法国走向解放自由与和平,也许也是法国民众对当时意识形态的一种潜在选择?

3.摄影机下那组成抵抗军团冲锋在前的一张张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非洲黑人和东方人的不同肤色的脸,在白人主宰的文明史上如此突兀而醒目的存在;法国影片《光荣岁月》那32.5万名来自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遭遇了战争不公平待遇的非洲士兵的脸瞬间跃入脑海,与之重合,人类的文明不能忘记这群和平的使者;历史又遗忘了多少正义的伸张呢?那30多万罹难的南京同胞仍是战争中的无名伤亡。

3 结语

历史是一种时代下的阐释,历史书写是人类适应现实需要的一种社会实践。历史亦是开放的,复杂的,变动不居的,其内部的逻辑最终将接受人类生活实践的检验;历史阐述的多元化更需要受众的我们以历史批判意识慎之审之思之;在互联网盛行,信息技术迭代演进的自媒体时代,对青少年一代历史批判意识的培养更值得历史学者研究:在多元历史观念、多元社会文中如何坚定公民的国家认同与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问题上,又如何开展多领域交流,坚定国家话语权,实现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特色融合,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的双重担当。“贝当及其一行众在学校民众的布道演讲,法国民众对贝当个人英雄主义的盲目信任”是法国历史,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警醒,值得我们深究;在数字化时代,历史学与电影学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互动作为与可能是历史学者和电影学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2] 詹姆斯.羅伊.麦克比恩.李晓君译.法国与政治神话[J].当代电影,2006(03).

[3] 陈新.当代史学的处境与问题:公众史学作为一种选择[C].公众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01).

[4] 戴高乐.陈焕章译.战争回忆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5.

[5] 金重远.法国现当代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版.

猜你喜欢

马塞尔二战
英军在二战中使用的轻武器(Ⅲ)
“二战”的胜负难道在餐桌上早已决定?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留给我们什么?——社会学家马塞尔·福尼耶访谈录
马塞尔·杜尚奖艺术家主题展——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
二战那些事(连载)
老鼠侦探马塞尔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普鲁斯特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