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意识与高三政治教学融入路径

2019-09-10叶素珍

成长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三政治法治意识

叶素珍

摘 要:法治意识是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又是近几年高考对必修二《政治生活》考核的重点内容。本文立足高考备考,立足教材,立足时政热点,将法治意识与基础知识、与时政材料、与备考练习融合,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素养,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法治意识;高三政治;教学融入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法治意识是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法治意识。高中政治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求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让学生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法治意识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虽然目前没有专门设立相关的法治课程,但是建设法治国家,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渗透在四本必修教材特别是必修二《政治生活》中,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高频点。2017年和2018年课标卷Ⅰ,39题分别考查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立法机关的地位、职权、意义和宪法修改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以及两者的关系。这两道主观题给我们高考备考的启示:必须关注《政治生活》各主体的知识如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各主体知识与法治意识的融合。

2 法治意识与《政治生活》各主体知识的融合

2.1 法治意识与公民政治生活的融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公民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受的政治权利、自由和履行的政治义务。作为国家主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公民所有的政治参与都要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这就要求公民自觉地尊法、学法、懂法和用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识,提高我们的法治素养。

2.2 法治意识与政府服务与管理的融合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发挥着管理和服务的作用。我国又是法治国家,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政府依法行使行政权力有利于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还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所以政府要自觉地尊法、学法、懂法和用法,不断提高政府的法治意识,提高政府的法治素养。

2.3 法治意识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融合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堅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和质询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她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和宪法确立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所以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共产党,还是政协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能过程中要自觉地尊法、学法、懂法和用法,不断提高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3 《政治生活》复习课与法治意识融入路径

3.1 在课堂复习课中融入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作为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高三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法治意识融入到各个主体的复习中。综合掌握如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特别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公民、政府、人大、人大代表、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政协七个主体依法治国的要求不同,在复习过程中提醒学生要理解和区分清楚,可采取列表格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各主体贯彻依法治国的要求。学生通过对各主体的区分记忆,不仅仅掌握了易混易错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考核依法治国的试题得分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

3.2 在创设热点情境中融入法治意识

政治学科考试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时政性。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建议考生在复习应考时多从政治学科素养角度理解学科特点,建立政治学科知识点的结构图,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判断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用政治学科术语逻辑地表达观点,立论有据。尤其要关注时政热点问题。《政治生活》的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近几年的长效热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2019年高考备考中关注的重大时政有: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二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五个国家宪法日、英雄烈士保护法;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复习过程我们可以选取这些与教材相契合、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来创设情境导入课堂,增强法治感染力。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建设法治国家的认同,提高学生参与法治国家建设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

3.3 在备考训练中融入法治意识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在《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涵盖了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回答“ 高考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高考怎么考”的问题。法治意识既是考查的目的、考查内容又是考查的要求,是“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重要评价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也是常考点。所以在备考训练中要加强对法治意识的训练。法治意识也是各地高考模拟试题的重点命题内容。

如:2019年广州一测39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

201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所盼所需,进一步加快推进民生领域立法。如,8月通过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是一部保和实现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专门法律;通过的电子商务法历经四次审议、三次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听取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消费者的意见,并对大数据“杀熟”、搭售等行为作出明确规范,有效强化了对消费者者的保护。12月,为维护疫苗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审议了疫苗管理法草案,这是我国首次就疫苗管理立法;药品管理法修正草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为药品安全开出“猛药良方”。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在立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意义。(12分)

该题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法”热点为题材,突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命题思路,突出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在复杂情景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調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该题学生的得分率不高、区分度也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题目的逻辑结构不清楚,没有理清立法与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关系——立法的出发点是为了谁——立法过程中依靠谁——立法成功后由谁共享立法成果。虽然部分学生的答案能达到部分的知识点,能从立法机关和公民这两个主体在立法过程中的作用角度作答,但是逻辑性较差。为此,我们在备考训练中要落实基础知识,关注新教材的表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和长效考点“依法治国”,提升学生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要注重思维训练,根据全国卷的设问特点,转变学生的思路,培养逻辑思维,理清答题逻辑。

无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全国教育大会还是高考的命题,都聚焦立德树人的要求,都关注培养和树立中学生的法治意识。让中学生能理解依法治国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让中学生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让中学生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让学生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习得法治思维和品格。从而最终让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梁文达.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意识培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17-18.

[2] 张瑟.依法治国背景下青年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法制博览,2016(28):108-109.

猜你喜欢

高三政治法治意识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策略探析
爱国不能仅凭激情,也要守法明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探讨高三政治高考复习的教学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创设高三政治复习高效课堂
基于应试能力培养的政治复习策略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当代蒙古族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