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油画与国画创作交融
2019-09-10刘娟红
刘娟红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油画作为一种国际化的绘画创作形式,更是艺术交流的重点。油画自引入中国,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经过不断的探索、改造,在题材内容、审美情趣、表现方式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油画。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绘画,即国画的发展、国画的种类以及国画的创作特征,同时对西方油画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并分阶段、分时期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国油画借鉴国画元素的原因。第二部分则分别从构图布置、笔墨线条、色彩应用和意境表现等方面剖析了中国油画对国画元素借鉴的具体形式,并加以具体示例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则从吴冠中、徐悲鸿、董希文的几幅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入手,详细的论述了作品中对国画元素借鉴的形式和方法,并就目前我国油画创作中对国画元素借鉴的现状和成效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阐述了中国油画对国画元素借鉴的现实意义,认为这种借鉴既是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必然要求,也是是丰富中国油画文化内涵的必然途径,不仅符合民族审美意识的审美需求,而且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中国油画对国画元素的借鉴与吸收,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构图布置、笔墨线条、色彩应用等表面形式上面,更需要在充分发挥油画特色的基础上,汲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结合社会时代的特征,将中国传统绘画中蕴含的艺术精神和西方油画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创作出更符合中国观众审美标准,更具艺术感染力的中国油画。
关键词:中国油画;国画元素;借鉴;油画民族化
引言
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简称,古时又称之为丹青,以毛笔蘸水、墨、彩绘于绢帛或者宣纸上,并常装裱成卷轴形式。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别具一致的独特绘画风格,并成为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西学东渐”之风而广泛传入我国的西方油画,很快便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通过长期曲折的发展,在继承西方油画特点的同时逐步融入东方艺术气息,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油画风格。
本文立题中国油画对国画元素的借鉴研究,通过查阅大量书籍、文献,赏析大家作品,从中国油画和国画的发展情况概述入手,从构图、笔墨、色彩、意境等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中国油画对国画元素的借鉴和吸收,并辅以吴冠中、徐悲鸿、董希文等人的作品,进一步剖析借鉴的现状及成效。最后,揭示了中国油画对国画元素借鉴的现实意义,这种借鉴是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中国油画文化内涵的必然途径;既符合民族审美意识的审美需求,又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
目前,更多的文献资料研究的是中国油画与国画的异同点,仅有少量文献资料对中国油画对国画元素的借鉴进行了报道。谢付庭等人从中国畫元素被动借鉴、主动借鉴、中国油画对中国画元素借鉴三个阶段,以及这些时期代表人物作品入手,对中国油画对中国画的借鉴的演变历程进行了研究。车建修}等分析了中国油画百年发展的艰辛历程,然后分别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对中国三代油画家的影响,并分析了部分作品。另外一些学者从具体绘画类型入手,研究中国油画对国画元素的借鉴。陈伊等以风景油画为主体,研究了风景油画对传统山水画的构图、笔法、精神的借鉴、吸收与发展;兰天、文瑶、李芸玲保军等研究了传统水墨画意境对中国油画创造的影响。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西方油画艺术相互借鉴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的油画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油画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除了要继续学习西方油画艺术,提高绘画水平,更要结合东方人的审美视角,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气息,并且加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创造出具有民族和时代气息的中国油画。
1中国油画与国画的发展概述
1.1中国画的发展概述
(1)中国画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绘画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就开始在岩石、陶器、青铜器上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自然世界和人类生活,并且内容形象生动,极富美观。而早期的象形文字与绘画也无太大差异,同样是我国绘画历史悠久的佐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绘在丝织品上的帛画就开始出现了,如著名的帛画《御龙图》。而到先秦时期,我国的美学思想真正进入萌芽期。
中国的传统绘画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春秋到两汉时期是我国绘画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仍处于稚嫩的阶段,相关的绘画作品更多的体现在线条记录上;尽管己经具有一定的美学思想,但是还没有出现独立的绘画理论,而诸子百家的论著和这一时期的传记对于绘画作品的评论也并非美学意义上的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绘画的确立时期,体现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开启了审美意识的自觉化,宗教绘画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历史人物的绘画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论点更是奠定了我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基础,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则为中国绘画理论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开始走向巅峰,这一时期的中国绘画也进入了繁荣期。宗教画在唐朝达到巅峰,山水画、花鸟画逐步成熟,并逐渐成为画坛主流,人物画也从早期的描绘贵族生活转向世俗生活;同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人画也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唐宋时期的名家精品也层出不穷,如被后世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以及其传世佳作《送子天王图》。这时期的绘画理论也进一步成熟,《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等鸿篇巨制相继出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更是道出了绘画创作的全部秘密。明清时期的中国绘画开始出现逐步走向衰落的迹象,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主流,山水画和花鸟画也较为流行,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绘画流派纷呈,创作上追求情绪和意韵;尽管绘画步入萧条,但绘画理论的著作却空前丰富,系统的总结了创作鉴赏的审美原则,细致的归纳了绘画的技法。
(2)中国画的种类
中国画源远流长,内容复杂,种类繁多。按照绘画题材,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人物画即以人物形象为绘画主体,出现最早,唐宋时期达到巅峰,主要包括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等,代表人物与作品主要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南宋李唐的《采薇图》等;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宋时趋于成熟,主要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等,代表人物与作品主要有南唐董源的《潇湘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花鸟画主要以花鸟、鱼虫为主体,唐代独立成科,宋时开始兴起。按写作手法又可以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代表人物与作品主要有五代西蜀画家黄鉴的《写生珍禽图》、元代钱选的《花鸟图》等。
此外,按表现手法的精致与奔放,又可以将国画分为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等;按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壁画、卷轴、扇面等。
(3)中国画的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一派,独具东方色彩的审美意境,凝聚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供文人墨客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创作材料、构图技法、表现意境上特征鲜明。 笔墨、宣纸是国画创作中特有的材料和工具,也是影响国画创作的重要因素。“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础[Ll,线条是国画最直接、最简洁的绘画语言和画面骨架。线条讲究张力,注重虚实,通过抑扬顿挫来表现情感、通过线条的粗细圆滑来体现节奏,笔墨之间的线条表现力也因此成为了评判国画作品的基本依据。
形神论、气韵论、意境论贯穿中国绘画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气息和审美要求。顾恺之在人物画的创作中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此后人物画中传神的观点延伸到山水画形成了“畅神”的观点;谢赫又在“六法论”中总结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奠定了国画“传神”的美学特点,“气韵生动”也成为了国画创作中的最高境界。到宋代,郭熙、郭思父子又提出了“意境”的概念,要求绘画体现诗意,推动了以水墨山水画为主的文人画的兴起。运用简练的笔墨描绘客观事物的“形神”,这种“写意精神”抒发了作者在传统绘画创作中的丰富感情。
1.2中国油画的百年历程
西方油画蜕变于蛋彩画,此后扬·凡·艾克改良了绘画的材料和技巧,油画得以发扬光大。随着油画绘画材料和绘画技巧的进一步提升,色彩逼真、立体感强、极富美感的油画很快成为西方主流的绘画方式,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高潮,妇孺皆知的达芬奇及其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就是这一时期西方传统油画的典范。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同样也有以“油”作画的记载,但是并未发展成艺术流派。油画开始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传教士利玛窦、郎世宁等先后将西方油画带入中国人的视野,然而局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油画主要在宫廷贵族中间流传欣赏,且受到保守者的心理排斥,因此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鸦片战争敲开了封建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大门,经济贸易往来频繁的同时,随着“西学东渐”思潮的兴起,西方的文化思想也随之大量涌入我国。与此同时,在当时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文人写意画逐渐出现衰败的迹象,刻意的追求气韵生动境界的文人写意画,陷入了萎靡不振的困境。有识之士纷纷出谋划策,希望改变中国画的现状,引进西画,改造传统绘画成为当时很多学者的共同观点。新纪元”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就提倡“兼容中西”,开创“画学
促使西方油画扎根于中国,并使之成为中国美术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二十世纪初的西画留学生。他们不畏艰辛,远赴海外学习西方油画绘画技术,学成后在国内开办教育基地,并在各地举办油画展览,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李铁夫、李叔同、徐悲鸿、林风眠等就是西画留学生的代表,他们即是出色的画家,又是优秀的教育家,在油画创作和美术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以写实风格为主的中国油画体系初步建立。二十世纪上半页的中国是一段长期残酷的战争史,中国的油画在这一时期发展缓慢,油画在这一时期主要成了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武器”。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国油画的发展的新的有利时期,同时巨大的社会变革也促使油画的内容到形式都發生重大转变,反映革命历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50年代油画创作的主体,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是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然而此后的文革十年,又使我国油画的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油画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人们开始反思过去的虚套、粉饰的创作,大量的青年画家在广泛吸收西方油画创作的观念的同时,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在油画创作中用富有特色的手法表现独特的生活感受。罗中立的《父亲》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标志着中国油画新时期的到来,至此,中国油画迈入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创作阶段。 1.3中国油画借鉴国画元素的原因
利玛窦和郎世宁是西方在中国传播油画的开拓者,从他们在中国创作的油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最早期的油画对国画元素的借鉴。然而,这种借鉴并非本意,而是被动的。当时的油画主要传播于宫廷贵族之间,而这一群体狭隘保守的审美情趣、对传统艺术的自豪感,都成为西方油画发展的障碍。因此,为了迎合宫廷贵族的审美标准,早期的中国油画必然要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利玛窦的《野墅平林图》就大量的借鉴了国画元素:绘画题材方面一改西方油画的宗教题材,创作纯风景绘画;绘画材料上借鉴了国画创作材料绢,并采用了国画装裱的方式;用色上借鉴国画的重彩用色的审美习惯,章法上则弃用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而借鉴国画的散点透视。郎世宁的《太师少师图》在山石的创作上同样借鉴了国画的笔墨情趣,从而体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一样,封建清王朝统治时期的中国传统绘画开始逐渐走向衰败,尽管这一时期也有扬州八怪、任伯年等富有创意的文人画家,但清后期的文人画创作己经进入鲁迅先生所言的“‘不似之似’成为规范、模式,然后辗转临仿,渐渐变成空虚”的地步。为挽救国画于“应遂灭绝”的边缘,大量学者主张主动学习欧美国家的绘画技艺。一大批西画留学生远渡重洋,将西方油画引入中国,如徐悲鸿、吴冠中等人。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的熏陶,有着深厚的国画底蕴,加上东方审美标准的影响,以及中国独特生活的感悟,在油画创作中或多或少的借鉴了国画的元素。这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借鉴,既是一种自觉的融合,亦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使中西绘画得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他们的油画作品中都有国画的影子。如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不仅在章法上借鉴国画人物画的构图方式,并且在画法上借鉴国画画阳不画阴的技法。中国油画对国画的借鉴不仅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是一种民族文化、艺术气息的渗透。《田横五百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并流露出深切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境界。
正如邵大哉先生所言 .“受民族传统美学观念和趣味熏陶的中国艺术家,对来自欧洲的油画做适当的‘改造’,赋予它以写意的特色,是从不自觉到自觉,是很自然的过程。这是对外来油画创造性的吸收和改造。”
2中国油画对国画元素的借鉴
西方油画扎根于中国以后,很自然地就汲取这片东方文化土壤的营养,相互融合借鉴,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在以徐悲鸿、董希文、吴冠中、詹建俊为代表的几代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油画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油画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无论是在构图布置、笔墨线条、色彩应用和意境表现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画元素,并最终推动了油画民族化,或者说具有国画韵味的中国油画的发展。
2.1构图布置上的借鉴
在构图方式上,中西方绘画创作存在较大的区别,在构图上借鉴国画元素是很多中国油画家的创作选择。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的是以形传神,采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对景物进行主观的安排,处理方法更加感性、主观,而并不重视画面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创作手法上更加随性,讲究的是意境的传达。而西方油画重视的是“逼真”,构图采用的是焦点透视法对景物进行客观的重现,处理方法更加科学、理性,重视画面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创作上极少进行主观处理。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空间上趋于平面化,而西方油画创作则趋于立体化。国画创作的表现手法均是为了创作画面意境而服务的,尽管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也有一定的透视手法的应用,但是大都是远近的透视。
中国传统绘画更加重视构图上的“布置”,唐代张彦远就认为“布置”是“画之总要”,甚至是决定绘画水平的关键。因此,在画家作画前,在构图“布置”上颇费心思,“惨淡经营”一词起初就是形容这一过程的。相对于国画的主动“经营布置”,以写实为主的西方油画则侧重于对客观对象和绘画位置的选择,从而在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客观事物,是一种客观的重现。此外,国画构图上注重“虚实结合”,尤其是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认为“虚实”穿插、适当留白才可以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并且使整个画面呈现生气,变的鲜活起来。而西方油画则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将所看到的客观事物收入自己的画面中。 很多中国油画家在构图布置上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这种东西方艺术的碰撞获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风景油画作品《苍山如海》(曹吉刚)就是其中的代表。这幅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银奖的作品,在构图上抛弃了写生风景油画的定点视角,而对画面中的风景进行了主观的处理安排,画面虚实结合,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
2.2笔墨线条上的借鉴
笔墨技法历来是中国传统绘画研究的重点,也是体现“气韵生动”境界的关键,因而千年来我国画家都一直潜心研究笔墨工夫,逐步形成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供后人临摹学习。虽然中国传统绘画流派众多,但总结起来,中国的笔墨技法主要包括“五笔七墨”[2l],即平、圆、留、重、变五笔,浓、淡、破、泼、渍、焦、宿七墨。笔法墨色缺一不可,是国画气韵表现的主要方法。如何将“五笔七墨”的技法融入到中国油画的创作中,成为很多油画家函待解决的问题。吴冠中、洪凌等在油画创作中,就采用了较为明显的国画表现形式,具有典型的東方韵味和气韵精神。
线条是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源于中国传统书法的线条是构成国画画面的骨架,同样也是表现国画意境美的手法。掌握好线条的笔力是能否表现画面意境的关键。而在传统的西方油画中,科学性的线条主要起到透视、转折的作用。随着西方油画的发展以及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很多西方油画家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在线条的运用上客观化与抽象化相结合,主张绘画是对客观事物在精神上的提炼,而并非简单的模拟重现。如印象派画家高更,有别与传统的西方油画,从他的一些作品中惯用黑线条来勾勒物体轮廓,画面也更趋于平面化,主观处理的迹象更加明显。
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熏陶的中国的油画家,对具有很强形式美感的线条有着更加特殊的情感,更是把线条这种表现方式作为油画民族化的重要切入点。以吴冠中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油画家,注重艺术作品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创作中大量运用国画线条的元素,他们的油画融合了东方绘画的意境美和西方绘画的现代美。
2.3色彩上的借鉴
中国油画和国画在在颜料材质上差异,决定了两种绘画在色彩表现技法上的明显不同。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重彩设色到宋以后淡雅水墨画盛行的转变,创作色彩的颜料包括油烟墨、松烟墨以及石绿、石青、胭脂等。稀薄、淡雅、素净的颜料也决定了国画用色是抽象的、记忆性的,讲究的是气韵和意境。相比之下,色彩在油画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是油画最主要的构成元素。西方油画创作使用的颜料色彩丰富,效果浓郁、厚重、真实,丰富的色彩层次也使油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黑、白、灰是国画创作的主色调,具有典型的中国韵味,配合墨色的干、湿、浓、淡,淡雅、朴素的审美特征表现出了梦幻的意境,尤其是在山水画、花鸟画的创作中,更能表现出独特的韵味。中国油画在发展探索过程中,一些油画家创作中在保持油画本身色彩表现力的基础上,融入国画的色调元素,使作品即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包涵国画意境和韵味。例如何多菩就十分偏爱沉稳、含蓄的灰色调,认为黑色包含了无数的可能性,使得他的油画作品极富诗意和现代感。除此之外,中国油画同样可以借鉴早期国画中重彩的运用手法,从而创作具有独特东方韵味的油画作品。刘海粟的作品在色彩上就流露着重彩山水画的韵味,具有宁静致远的安宁意境。
2.4意境精神上的借鉴
受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追求“神韵精神”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画家力求用简单的笔墨色彩在表现自然事物的同时更传达超越自然事物本身的境界。谢赫在“六法论”中也明确提出了“气韵生动”的要求,并摆在了第一重要的位置,这个后来又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游离于其它五法之外的“气韵生动”,也成为千年来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家一直追求的绘画最高境界。尽管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造就了油画和国画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
西方油画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到现代己经呈现出多样繁荣的局面,学院派、印象派、表现主义、波普主义等流派风格应相互映。20世纪初,中国西画留学生将西方油画艺术引进我国,己经有百年历史,经过中国几代油画家的共同努力探索,属于中国自己的油画形式一中国油画,己经逐步完善成熟,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活跃频繁,中国的油画艺术也经受着世界油画思潮的强烈冲击,甚至在某一段时期内出现盲目的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而忽视了内在精神上的表达。自董希文提出油画民族化的思想,林风眠、吴冠中等中国油画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容和意境精神融入中国油画的作品中,这种中西融合的绘画创作,既具有现代主义的形式美,又饱含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这种成功,也使更多的中国油画家开始在油画创作中借鉴国画的内容、形式和精神。
在构图布置、笔墨线条、色彩上借鉴始终是外在形式的探究,只有将艺术的核心,即内在的精神和民族的特性融入到中国油画的创作中,在创作的过程中传达自己的情感,才能使作品达到一种极富思想内涵的意境美。这种不强调对事物外形的刻意追求,注重表现事物的神韵气质,是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美学精神,是画家内心深处情感与客观事物本质在精神上的交流融合,也是画家个人心境、个性化的表达。
邵大A先生说过,一个民族的艺术要想发展,不可以关起门来拒绝其它民族的好东西,也不可以抛弃自己的传统,否则就会停滞不前或者丧失根基中国的油画家,既要充分吸收西方表现主义的形式,还要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结合民族和时代的特点,在油画作品中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
3中国油画对国画元素借鉴的现实意义
3.1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先导,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传承,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历史进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朝末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过分追求写意性的文人写意画出现了落笔简单随意、内容空陈乏味的弊病。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西方油画随着中国西画留学生的传入,开始扎根于中国。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熏陶的第一代油画艺术家,如徐悲鸿等,就开始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借鉴国画的内容、形式、技法等,创作出了一系列国画韵味浓厚的油画佳作。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令人耳目一新,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随着中国油画的不断发展,经过几代油画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现如今的中国油画己经成为中国美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绘画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那些在油画创作中借鉴到的的国画元素,才能使中国油画更加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标准,同时,融入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的油画作品对国人也更具感染力。发展油画民族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同样就是一个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过程。
近几十年来,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发展完善的中国油画成为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桥梁。然而,要想进一步提高中国油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除了中国油画家要继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展现油画创作本身的特质以外,同样也要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内涵和人文价值,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想取得这一效果,就必须在现阶段继续大力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让不同风格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相互借鉴,才能擦出灿烂的艺术火花。
3.2丰富中国油画文化内涵的必然途径
作为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油画在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完善,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作为“舶来品”,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己逾百年,尽管不属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框架,但己经是如今我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化艺术要想扎根,必须要有民族精神相融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油画传入我国以后,经过一百年来的发展,在一批的油画艺术大家的影响下,借鉴吸收了我国传统绘画在构图、笔墨、色彩处理上技巧,更融入了我国传统绘画中表现的写意性和对意境的追求。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可以说,借鉴国画元素后的油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产生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化价值和人文内涵不断加强。优秀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佐证,徐悲鸿的《八骏图》、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都是难得的精品。
当今世界,越来越重视“多元化”,这既是高度发展的体现,亦是一种积极的选择。中国油画要想取得更高的成就,必然要吸收“多元化”的元素,包括民族的精神、素材,国画的意境、韵味等,从而取得“多元化”的发展。在中国的油画创作中,借鉴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营养,既是丰富中国油画文化内涵的必然途径,在笔者看来也应当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3.3符合民族审美意识的审美需求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油画滋生的土壤不同,藝术表现上自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国画重主观,而油画偏客观;国画重神韵,而油画重形似;国画艺术表现上更像是作诗,而油画则为戏剧。受几千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一种特色鲜明的审美意识,加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因此,一开始传入中国的油画并不受大众的接受,甚至有所排斥。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中,对于绘画形式,重视“传神”,讲究“意境”,突出“气韵生动”,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油画则是以丰富的色彩、逼真的形象所见长,这种较大的反差一度成为西方油画在中国发展的阻碍。此后,一批中国第一代油画艺术家就开始在自己的油画作品中借鉴国画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具备深厚的国画技艺,起初有些人可能只是不自觉的在主观上对国画元素进行了借鉴,在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后,又自觉的开始了对国画元素的主动借鉴,并且逐步形成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中国油画。 总之,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油画,要想取得发展,自然要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如此说来,借鉴国画也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3.4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
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己经是国家之间重要的竞争内容。搞好文化建设被认为是国家、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国际地位,树立国际形象,让更多的人通过了解中国文化来进一步的了解中国。
绘画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表达情感,提升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油画作为一种国际化的绘画艺术形式,在我国历经百年发展,融合国画特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油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其中,在油画创作中借鉴国画元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正是这种东西方艺术的融合,才使得中国油画在具有西方油画本质特色的同时,又饱含了东方文化写意性和意境美。
4结束语
西方油画经历宗教油画、古典主义油画、浪漫主义油画、写实主义油画、印象主义油画,发展到如今的现代流派和后现代流派,早己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形式。西方油画引入我国一百多年来,历经几代中国油画艺术家的探索、改造,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营养,逐步形成了如今的中国油画,并成为人们乐于接受和喜爱的绘画创作形式。引入油画初期,中国油画家在创作中更多的是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在线条、构图、色彩等元素,到后来,进一步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融入到油画作品中,从而使中国油画兼具东西方绘画的特质。
可以说,早期的借鉴更多是浅层次的,表面的,因而初步借鉴国画元素的作品大都显得不协调,画面显得呆滞,甚至被人评价为“不中不西”;而后来随着技艺的成熟,融入的元素越来越多,早期注重写实的油画创作逐渐开始进行抽象的主观创作,并融入时代环境、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气息,从而使油画在中国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中国油画艺术家在创作中也愈发重视个性的表达,不断的丰富了中国油画的内涵。而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来说,这种被借鉴对于其自身发展同样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东西方油画的相互借鉴、相互包容,其实就是顺应了当下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潮流。艺术的交流往往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具有中国国画韵味的中国油画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发扬中国国画艺术同样意义重大。人们在认可中国油画的同时,其实也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所饱含的艺术精神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刘晓亮,王菲.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当代油画创作[J].艺术科技,2019,32(06):155-156.
[2]张茜.中国传统文化与油画的融合[J].艺术科技,2019,32(06):159.
[3]杨阳. 生活与自然的丰富性深不见底[N]. 中国艺术报,2019-06-14(004).
[4]董泉.俄苏油画与中国当代主题性油画创作探讨[J].大舞台,2019(03):72-75.
[5]马汉青.油画静物写生中光的运用研究[J].汉字文化,2019(11):176-177.
[6]曲琳.油画形式语言的民族化探索——《油画形式语言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06):118.
[7]王威崴.浅谈综合材料在我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艺术教育,2019(06):133-134.
[8]马建丽.写意油画技法在高校油画色彩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9(06):135-136.
[9]張鸿渊.中国超写实古典油画艺术的当代性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2019(06):137-138.
[10]李亚平,李赫.14至15世纪西方油画语言情境中的符号性表征[J].艺术教育,2019(06):139-140.
[11]杨玲玲.浅谈风景油画创作的色彩及其情感表达[J].艺术教育,2019(06):239-240.
[12]李波.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及情感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13-15.
[13]于文慧.浅谈夏尔丹油画作品中的创作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18-19.
[14]张轩轩.吴冠中油画构图形式的意境营造[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26-27.
[15]张娱.浅谈油画写生与创作融合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05):68-69.
[16]孙强.谈高校美术油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尝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5):44-45.
[17]高波,陈健勇,肖永生.新时代意象油画课程体系的建构[J].艺术科技,2019,32(05):285.
[18]关迪心.民俗文化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表现[J].艺术科技,2019,32(05):200.
[19]张建庆,朱光耀.写意油画的美学特质及其教学问题[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140-141.
[20]王海玲.油画风景写生课程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