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应回归本真

2019-09-10张瑜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本真高效语文

张瑜

摘 要:生命是教育之本,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语文课堂真正回归本真。文章从敢动、乐动两个方面来分析如何让学生立足动态课堂,让语文回归本真。

关键词:本真;语文;高效;课堂

本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纯洁朴实”。结合现实教育来看,新课改,给我们原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丝丝生机与活力:启发与激趣多了,合作与探究多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环节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表现在:课堂上多媒体信息纷繁复杂,“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见了琅琅读书声,课堂充斥着“空中楼阁”般的讨论;品德感重于语文味,牺牲了语文本身的工具性……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让语文还原本真,复归本位,构建本真的课堂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关注与认同。但如何打造本真语文呢?笔者认为,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创建一个高效的本真课堂。

一、敢“动”在心间

首先,教师要懂得投入感情。除工具性之外,语文还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摒弃简单粗暴的教育理念,做有心人、有情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以情动人,以德服人,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才能收获学生的信任,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

其次,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使学生体会到被尊重的感受。课堂上,教师应不断诱发和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文本的境界,用自己的理解和知识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满灵动的对话,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探究、体验,帮助学生冲破各种无形的束缚,徜徉在语文那色彩斑斓的时空里,还应宽容他们所犯的错误,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的看法可能带着稚气的童真,但却一定会充满纯真的灵气。

在上完《三袋麦子》一文后,我们一起讨论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个角色?为什么”时,有的学生认为他最喜欢的角色是小猪,因为小猪乐于享受生活,而且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多好吃的,说明小猪很能干。听了他的回答,我看到部分学生向他投去不赞成的眼神。笔者并没有急着否定他,还表扬了他积极发言的举动,然后启发其他的学生从其他的角度认识课文的主旨。果然,在这样的引领之后,学生开始多维思考,有的说:“我认为小牛勤劳又节俭,我想做这样的人。”还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猴,他能开动脑筋,辛勤劳动,最后收获了满满一麦囤麦子呢!”这样的语文课堂,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让他们理解了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二、乐“动”在课堂

(一)设计令学生心动的导入

是什么在驱动着学生亲近文本,主动地用心智和情感感悟文本?是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笔者认为,让学生心动的关键之一是设计好导入语。导入语设计好了,就等于敲开了学生的心门,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比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我先请学生给“荒”字组词,学生说“荒野”“开荒”“荒凉”“荒漠”,我让学生谈谈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纷纷表示,一读到这些词语,脑海里就情不自禁地出现了“不毛之地”“荒无人烟”的画面。我紧接着问:“这样的地方会有怎样的秋天呢?想不想去看一看?”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想!想!”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不仅考验了学生的已知能力,还成功地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好奇,学习起来也更有劲了。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我会用语言渲染,用音乐动情,讲述叶欣护士勇于面对病毒、舍己为人、无私付出的故事。“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深深地被感动、被震撼,并且认识到了生命的真谛。在上《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前,我设计让学生讲一件感动的事作为导入,学生们纷纷讲述了和妈妈之间那一件件细小却动人的故事,这让他们体会到了母亲深深的爱,也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预设与铺垫。

(二)创设令学生大开脑洞的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惊讶开始。”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探究和質疑,是他们的本能。没有探究的课堂是肤浅的、直白的,也是低效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我会经常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

1.从课文主问题出发探究

如在《最佳路径》一课中,我提出“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路径为什么会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所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能让学生认识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是最佳策略。

2.抓住课文的写法进行探究

如上《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篇课文时,有学生不解地问:“为什么课文中要出现三次‘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这是不是重复了?” 我们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并相机讲述了“重复”这一手法的用处,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比较探究

如围绕《孙中山破陋习》中“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让学生探究把这一句话改为“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效果会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姐姐缠足前后的变化深深地影响了孙中山,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

(三)进行深入文本的“手动”练习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活动课程,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如拼音教学中,“b、p、d、q”这四个声母字形相近,学生经常混淆,我就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难点问题。结果有的学生用手指编了一套手指操来区分“b、p、d、q”,有的学生分别给这四个声母配了一幅图画,有的学生则想出了四首与“b、p、d、q”对应的儿歌……在活动中,我充分尊重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学习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又如《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文中描写人们心情激动的语句来体会全国人民爱党、爱领袖、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很快地找到这些句子,也可以很快地感悟到人们的这种感情。但是,这种感受必然是肤浅的。课堂中我试着让学生也来鼓掌。当我组织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会那么热烈地鼓掌、欢呼时,一个学生很快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因为人们对毛主席无比爱戴,对新中国非常热爱,对国旗极其敬爱。”我接着说:“说得好!鼓掌表扬!”学生立刻鼓起掌来,但也很快就停了下来。“怎么停了?”我故作吃惊,“不真诚!再鼓掌!”学生不明原因,但都又鼓起掌来。于是开始又停下,停下再开始,直到学生高喊手麻了为止。这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们心中那份难以言表的对新中国、对领袖的热爱之情,随后的朗读更多了一份对党、对领袖的崇敬之情。实践出真知,实践也出真体验和真感情。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好文本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进行练笔。三年级的课文《日月潭的传说》是一篇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学生很喜欢。文中写道:“大尖哥和水社姐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我相机引导:“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让学生大胆想象。学生兴趣盎然地答道:“缺衣少食、荆棘遍地、野兽突袭。”之后,我让他们设计情节,进行剧本创作。有个学生写得挺好的:

“大尖哥和水社姐一路上披荆斩棘,那尖尖的利刺时不时割伤他们的皮肤,可他们毫不在意,依然奋勇前行。没有路,他们便用长矛和砍刀开辟出来;没有衣物替换、没有火,他们便茹毛饮血;野兽来了,他们勇敢地与之搏斗,巨怪来了,他们拼命与之抗争!你瞧!那九头怪挥动着巨大的九个脑袋,张开血盆大口向他们扑来,只见大尖哥一纵身,躲过了这一进攻,随即和水社姐配合,高高跃起,将手中的长矛直插进了九头怪的最重要的那个脑袋,九头怪嗷嗷直叫,最终轰隆一声倒地不起了。也曾流泪,也曾哭泣,但是,不屈不挠的他们始终没有放棄,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真实地面对课堂,让学生真实地“口动”“脑动”“心动”“手动”起来,那么,在语文课上,我们听到的将是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喜人景象,感受到的将是本真课堂旺盛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王芳.利用文体特征  提升思辨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7(10).

猜你喜欢

本真高效语文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