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19-09-10汤宇梅
【摘要】在许多英语教师的眼里,英语首先是语言学习的课程,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就是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及阅读技能的提高,忽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激活,偏重语言运用,轻价值引领。本文尝试探索出兼顾两者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即采取各种不同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在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有效培养和激活学生思维品质并进行恰如其分的价值引领。
【关键词】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策略;问题链
【作者简介】汤宇梅,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
引言
本文所探讨的英语阅读教学主要是指利用教材中每单元所包含的阅读课文为阅读文本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教学策略亦即阅读课堂教学的模式。大量的研究表明,高效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目标应该是分层次的,即在阅读和交流中关注文本;在交互与活动中关注策略;在质疑和想象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
实现有效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但如何实现有效阅读教学,是一个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有效阅读教学必须深入解读教材文本,高效利用教材资源。教材是我们手上权威性最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深度挖掘阅读文本对于上好阅读课、培养学生阅读策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一线英语教师,所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关注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深层次的内涵不仅重要而且很有必要。深入解读文本是上好英语阅读课的关键一环,因此,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及策略就成为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了,文本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读文本形式,训练学生阅读技能
把握文本的特征,可以有选择性的快速处理阅读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效果,优化阅读技能,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把握文本形式特征,从文本的排版形式上来分析文本。例如,有的阅读文本有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插图、表格、图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号、不同的字体颜色等。
首先,分析主标题,可以快速获取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根据地猜测或推测文本大意。同时,还可以分析主标题的结构或标题中所含关键词的构词法等等。其次,分析次标题,厘清文本的结构和层次。再次,利用插图,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直观印象和客观理解。利用“文章出处标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特征。最后,利用“字体大小”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主体内容的主次以及故事发展的逻辑关系。
二、解读文本结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任何阅读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一定有其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文中的信息大都是围绕着主线展开和延伸,找到这条线便可以很清晰地分析文章的结构,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很直观地将文章结构展示出来。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教育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依据大脑的放射性特点发明的一种可视性的、发散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Mind Map)作为一张把信息可视化的图表,具有中心突出、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的特点。它有多种呈现形式,如网状图、蝴蝶图、组织结构图、树形图、变式表格图、流程图、鱼骨图等等。根据文本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式的思维导图形式。
例如故事类的阅读材料,找出故事的几个基本要素(who, when, where, what, why以及how),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就会很明显了,故事发展的脉络及逻辑也会变得清晰明朗。同时,我们反过来利用故事的基本要素,要求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也就变得水到渠成。掌握了故事类题材的特点,学生对于理解故事内容,剖析文章结构,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脉络,掌握文本的逻辑思路,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复述、记忆和背诵。同时,这也能更好地训练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表达意见的思维习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起到攻玉作用。
三、解读文本内涵,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解读文本就是使文本语言化、语言知识化、知识记忆化、记忆活动化,教师在备课时要使文本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根据文本内涵设置不同形式和难度的问题,使文本问题化,对学生阅读能力及阅读思维有着极大的激发激活作用。文本内容问题化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英语阅读教學中,针对文本内容设置一系列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链,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文本内容、思考文本意义,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激活与提升。
问题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储备,将教材知识转变成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具有一定层次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问题生态圈。在问题生态圈中,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基础,第二个问题是第三个问题的铺垫与阶梯,依次顺延下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问题大体可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三大类。
1.设置展示型问题,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展示型的问题通常是就文本内容提问的,大部分都是闭合性的问题,重点在于检测学生对文章基本信息的理解程度,如故事类的文本着重于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略读、跳读、选读等阅读技能,提升学生阅读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故事类的阅读材料,典型的展示型问题就是(who, when, where, what, why以及how),即故事的六要素。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迅速找到这六个问题的答案,故事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也就清楚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故事发展的线索和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及规律,提高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及问题主要方面的能力。
2.利用参阅型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参阅型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是根据课文相关信息提问,这类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要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Unit1 的阅读课文 Little Justin,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在阅读的第一阶段,学生完成了故事六要素的分析,掌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在复述故事、确认学生对故事基本信息熟悉之后,就该利用参阅型问题,加深学生对故事的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故事类的阅读文本,让学生猜测故事的未来发展,续写故事或者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故事里的人物等问题,都是非常好的参阅型问题,学生可以在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合理想象。例如,在《Little Justin》一文中,可设置如下参阅型的问题:Could Little Justin find his mother at last? Why or why not? (小蝌蚪最后能找到他妈妈吗?为什么能或不能?)/ If you were Little Justin, what would you say when you found your mother at last?(假如你是小蝌蚪,当找到妈妈时,你会说什么?)因为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欲能得到尽情展示与释放,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发散思维。
3.挖掘評估型问题,激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估型问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就课文的某个事件或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6的阅读课文the Trojan War中,课文最后一段:“For ten years, the Greeks could not capture the city by fighting. In one night, however, they succeeded in capturing it through a clever trick.”(希腊人战斗了十年,都没能攻陷特洛伊城,而通过一个聪明的计策,一夜之间便取得了胜利。)针对这句话,可以挖掘出评估型问题,“The Greeks captured the Trojan city just because of a clever trick. Do you think so? Why or why not?”(你认为希腊人攻陷特洛伊城仅仅因为一个计谋吗?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这类评估型的问题,涉及价值认知与判断,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激活学生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林立.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英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6.
[2]朱亚芹.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J].科学大众,2017(11):13.
[3]陈卫兵,沈华冬.指向思维品质的初中英语阅读“问题链”设计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8(2):127.
[4]王笃勤.英语阅读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