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实践到理论

2019-09-10崔德香

美与时代·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艺学文艺理论

摘  要:纵观郑惠生先生的学术路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开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突出的特点。郑惠生先生在多年批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文艺学批评”的理论主张:它作为实践,是一种以文艺学为批评对象的科学活动;作为理论,是对文艺学批评实践活动的科学研究;就任务而言,它要探索文艺学的特性和规律,揭示文艺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此来促进文艺学的健康发展。郑惠生先生所倡导的“文艺学批评”主张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深入探讨:一是从文艺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方面,需要“文艺学批评”来作“检视”和“梳理”;二是对“文艺学批评”的自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建构,仍需同行学者大力推进;三是探讨制约“文艺学批评”发展的条件。除了郑先生所提到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这些重要因素外,学术行为主体的价值信靠层面,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关键词:郑惠生;文艺学批评;文艺理论;文艺学;理论自觉

纵观郑惠生先生的学术路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开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突出的特点。从早期的审美时尚与大众审美文化研究[1],到一系列颇有影响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课外阅读调研文章的发表,如《经典名著留给大学生的印象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2]《“视听时代”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纸质读物探讨——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3]《“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4]等,再到《文艺学批评实践》的出版[5]以及“文艺学批评”学科建设的构想[6]62,可见其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和“建构”色彩。这里,仅对郑先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与理论设想进行探讨。

一、文艺学批评的现实需要

传统上,文艺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三块: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文艺史。在这三者中,文艺理论为基础,为导引。依目前情况看,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这三大块的内容,如何确立主次,如何“整合”和“融汇”,迄今还在探讨中。因为“历史的”“政治的”诸多因素的复杂缠绕,对文艺理论基础问题的梳理和阐释,仍是当下文艺学研究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而对自身的学术审理,就很需要建立一门“文艺学批评”的学科来应对[6]62,以保证其成效。在积极响应郑惠生先生倡导的“文艺学批评”时,张弓、张玉能教授说得完全正确:“长期以来,文艺学(文艺理论)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文艺学的性质、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从而导致了中外文艺理论的自以为是和自说自话以及在理论圈子内自我膨胀和自我循环。为了改变文艺学(文艺理论)的这种状况,应该建设一种关于文艺学的元科学,即‘文艺学批评’。”[7]

另一方面,在对文艺理论基础的梳理还存在很多歧义和疑议的情况下,文艺批评当然也会呈现相应的问题,因为它是以文艺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批评实践。文艺批评的写作要面对三个指项:(一)批评者对所依据的“原理”“范畴”和“标准”,是否真正理解并恰当使用;(二)在运用这样的“原理”“范畴”“标准”[8]后,对批评对象的研究,是否有个人创见;(三)所阐述的观点是否是基于“事实”和“逻辑”上的审慎把握。批评者是否达到这三个指项要求,存在什么问题,或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审理和探讨,确实需要同行的交流、反馈、互动,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氛围。比如,在著名作家贾平凹发表了小说《带灯》后(2013年),确实有一些学术期刊(如《当代作家评论》和《读书》),刊发了几位研究者的批评文章(如学者刘剑梅在《读书》上表达的观点:女主人公“带灯”在精神上是依附于男人的、不独立的,体现了作家自身的认识局限)。但是,研究者的观点是否有问题,是否需要进一步地说明或补充,都缺乏后续的深入讨论。由此可见,文艺批评如果没有自觉的文艺学批评意识和氛围的培育,就难以有较扎实、较系统的共识和成果。从这个角度讲,“文艺学批评”学科的建立,意义深远。

二、文艺学批评的自觉实践与理论自觉

作为“文艺学的元科学”,首创者郑惠生先生有这样的表述:“‘文艺学批评’,与‘文艺批评’不是同一概念,更非同一回事。”[6]62“作為实践,‘文艺学批评’是一种以文艺学为批评对象的科学活动;而作为理论,‘文艺学批评’则是对文艺学批评实践活动的科学研究。”[6]63“就性质而言,‘文艺学批评’是学术性的批评。”[6]63“就主体而言,‘文艺学批评’是专业工作者的批评。”[6]63“就任务而言,‘文艺学批评’要探索‘文艺学’的特性和规律,揭示文艺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此来促进文艺学的健康发展。”[6]64“由于文艺学批评是一种学术上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且还常常是一种学术上的‘较量’,所以应该特别地突出‘实证’与‘逻辑’的地位。”[6]66而《文艺学批评实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可以说是对其理论主张的一种很好诠释,它集中展示了文艺学批评的实践宗旨和价值维度。

(一)对文艺学研究活动中反映的基本学理的“检视”[9]26

文艺学研究活动是立足于文艺理论的基础学理,即立足于文艺“原理”“标准”“范畴”等基础问题。显然,研究活动中写作者对于基本学理的理解与运用、反思与批判,需要“检视”与交流,以求正确辨识。如李春青先生的研究文章《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10],文中对文学本质的界定问题,对意识形态术语的运用和理解问题,对文学理论发展滞后的思考,对文学的功能、规律的看法,对文学理论研究方向和问题范围等,都作了有启发性的探讨。郑惠生先生针对此文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一篇批评文章《反科学倾向不利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11]86,对原文中“用错概念”“模糊学科界限”等方面作了充分细致的分析,并对其中表现出的“本质虚无”倾向给予揭示。可以说,这样“针锋相对”的批评实践,极有利于文艺学研究的推进和发展。

(二)对文艺学研究活动所要遵循的学术规范的维护

“由于文艺学批评是一种学术上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且还常常是一种学术上的‘较量’,应该特别地突出‘实证’与‘逻辑’的地位。”[6]66为了要判明批评对象“总结和判断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的程度”,对批评者的写作规范的要求是在广博学术基础上对批评文本的“细读”,是基于事实和逻辑上的分析和概括,其论证应该是严谨、明晰和透辟的。

显然,郑惠生先生本人的批评实践,體现了“批评伦理规范”。如王确教授在《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12]中的重要观点:“文学经典的生成依据,主要并不在经典本身,而是在人们认识文学这一现象时所选择的认知策略”,郑先生写了《论文学经典的生成、意义和特性》[13]。要梳理文学经典的概念、文学经典的形成,就要面对相互关联和缠绕的多方面问题,如历史与现实、客观与主观、变化与稳定、短时和长时、社会和个体,等等,这是相当的复杂繁难。郑先生在文中所作的阐发和判断,既有自己的深思熟虑,又有他人的理论言说作佐证,其引用的文献资料多达82种。这种论述,“理”“据”并行,以“据”明“理”,“理”必然透辟。

(三)文艺学批评的实效性

文艺学批评的实效性,可从敏锐、具体、及时的表征看出。敏锐的问题意识,如针对学界涌起的“去经典化”论调,文艺学批评的“非学术化”倾向,文艺史史期命名的随意性表现,学术期刊选稿、用稿存在的问题,学术事件始末所呈现的参与者的思维立场与作风,等等;具体的批评对象,如机构、刊物、人物等,均不模棱两可;对不断涌现的诸多重要学术症象,《文艺学批评实践》都予以及时地审理和回应。

如果说对文艺学批评的理论思考在《文艺学批评实践》中还只是初见端倪的话,那么,在《“文艺学批评”的理论构建》和《文艺学批评的功能》中,郑先生的理论思考就已经相当自觉了。因为这两篇长文对这一学科的性质界定、研究内容和范围、批评方法、批评功能等各个方面已做了清晰的梳理和阐述。而他的文艺学批评实践与理论总结,也已引起了同行学者的重视和讨论,如冯尚[14]、易崇辉[15]、翁奕波[16]、郭德茂[17]、凌晨光[18]、妥建清[19]等。

早在十五年前,郑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一个学科是否能够建立起来,首先取决于研究对象是否能够确定,至于研究对象能否确定,那就要看该对象能否与其他的事物区别开来并具有被系统研究的价值。”[11]88今天对照来看,建立文艺学批评的学科构想,既有事实基础,又有实践积累和理论依据,其所引发的种种探索,也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文艺学批评的发展条件

郑先生在《文艺学批评的功能》中分析了文艺学批评发挥功能的必要条件,重点阐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9]29-32是对学术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大不调,百一病生”。造成今日学术乱象的关键因素是非常醒目的,即僵化的“学术行政管理机制”。它对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和管理,以“量化”和“级别化”为标准,是学术泡沫的始作俑者。

除了这个外部因素外,制约文艺学批评发展的内部因素尤须审理,即学术行为主体。无论是属于学术行政管理机构中的“他们”,还是属于被管理的“我们”,一切的行为最终归结在对学术的真正理解和价值诉求上。体制、机制可以改革、改进,但行为主体的精神层面和价值信仰,却是更为抽象、更加难以“改变”的。

对于科学研究的从业者来说,有两个质素是必需的。一个是“爱智”的传统,它以追求真理和智慧知识为价值依托;另一个是追求“职业和人性的尊严”。学术行为主体能否有“职业内心的独立”,能否有“最强烈地抵制服从权威”、抵制“屈从压力”,是科学研究能否获得真正成功的关键。

真正的学术行为如何产生和坚持?实践告诉我们,既需要健康的环境和土壤,更需要学术行为主体因为“爱智”和追求“职业和人性的尊严”而“决不说谎”。这也是文艺学批评真正能够发展起来的内部条件。现在的问题是,文艺学共同体的人们已经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郑惠生.审美时尚与大众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郑惠生.经典名著留给大学生的印象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美与时代,2005(9):82-85.

[3]郑惠生.“视听时代”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纸质读物探讨——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109-118.

[4]郑惠生.“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2):52-59.

[5]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郑惠生.“文艺学批评”的理论构建[J].华文文学,2017(6):62-67.

[7]张弓,张玉能.建设文艺学的元科学——文艺学批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33-139.

[8]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丁泓,余徽,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8.

[9]郑惠生.文艺学批评的功能[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2):26-35.

[10]李春青.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J].文艺争鸣,2001 (3):43-45.

[11]郑惠生.反科学倾向不利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86-91.

[12]王确.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J].文学评论,2007(2):67-73.

[13]郑惠生.论文学经典的生成、意义和特性——兼与王确《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商榷[J].社会科学评论,2009(1):11-19.

[14]冯尚.文艺学批评的分寸与常道[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6-87.

[15]易崇辉.着眼于文艺学生态建设的文艺学批评实践——读郑惠生先生《文艺学批评实践》有感[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91-93.

[16]翁奕波.文艺学批评的寂寞践行者——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8-90.

[17]郭德茂.一部敢于批评善于批评的学术著作——读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感言[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4-85.

[18]凌晨光.批评的理论与理论的批评——兼论文艺学学术批评的可行性与意义[J].百家评论,2018(5):4-8.

[19]妥建清.文艺学批评——走向一种新的批评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26-132.

作者简介:崔德香,硕士,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文艺学文艺理论
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艺术生产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文学学:一门研究话语艺术的学问
美丽的碎片
从《会饮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
浅论应用型视野下的文艺学考核改革
我的祝愿:坚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