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无锡段历史悠久特色多

2019-09-10夏刚草

档案与建设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运河无锡运河

夏刚草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北起常州与无锡交界的五牧(今属洛杜镇),南到无锡与苏州交界的望亭,全长41千米。其中,无锡城区段自吴桥至下向桥,全长约11千米,是京杭大运河上穿城而过的河段,而且开凿历史最久,古朴风貌浓郁,沿河景观丰富。

一、古史悠悠三千年

大运河无锡段的开凿,远早于隋大业六年(610)开挖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的年代。至迟,在春秋末期的吴王夫差九年(公元前487年),这里的运河就开通了,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又据《越绝书》等汉代文献史料记载,吴王夫差所开的吴古故水道(即江南古运河)在经过今无锡东乡的河段,是借用了太伯渎的。因此若把公元前12世纪末年太伯奔吴、率领吴地百姓开凿太伯渎也算进去,无锡段大运河的历史就要长达3100多年了。

1.太伯开渎,以御旱涝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末的商代武乙朝后半期,周部落首领古公重父(后被尊称为周太王)的长子太伯(也作泰伯、大伯)和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一起离开岐山周原(今属陕西省岐山县),南奔荆蛮楚越之间的吴地,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他们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引领当地土著百姓开辟草莱,兴修水利,并向土著百姓传授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百姓拥戴太伯,“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并参见王充《论衡·初禀篇》)。其“句吴”国的都城梅里,就是今无锡东乡的梅村(见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据南宋《咸淳毗陵志》和元代王仁辅《无锡志》等地方文献记载,太伯为了发展吴地的农业生产,曾率领百姓开掘了一条以都城梅里为中心,东到漕湖,西到今无锡南门外的人工运河,全长约87里,宽12丈。从此,这一带大片沼泽地变为良田,既能栽插水稻,又能种植小麦、大麦、果米、大豆等早熟作物,而且还便利了水上的交通运输。百姓对太伯的恩德感激之至,遂将此运河称为太伯渎。

这条人工运河,从3100多年前一直流淌到现在。它同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的太伯墓、太伯庙一起,组成了有名的“三大太”古迹景观,是吴文化遗存中最有代表性的遗迹之一。

2.吴王夫差开通江南运河

先秦时期的《左传》有段重要记载: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是个诸侯小国,在今扬州一带,大约在春秋中期就被吴国并吞。《左传》的这段记载给我们留下了一条极为重要的历史信息: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晋等中原诸侯大国,争得“尊周”的霸主地位,于公元前486年秋天,在邗地(今扬州西北蜀岗)筑城,并开掘沟渠,连接长江和淮河,以便从水路向北進军。这条沟渠因在邗地,故被后人称之为邗沟。

现在,学术界公认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是我国大运河开凿最早的河段,然而这“公认”未必正确,因为在“吴城邗,沟通江淮”之前,吴王夫差已经开通了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了。东汉初年袁康、吴平所著的《越绝书》把这条运河称之为“吴古故水道”。该书卷二《吴地传》有具体的记述:“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

平门,是姑苏(今苏州)城的北门;巢湖就是现在苏州与无锡接界处的漕湖;历地即历山(今惠山)地区,就是现在的无锡市区;杨湖即今无锡与常州接界处的阳湖(现已基本淤塞);渔浦则是今常州与丹阳交界处的孟河浦河入江口。这段文字具体记述了“吴古故水道”的起讫地点和全程走向。当代许多历史地理学家如褚绍唐、魏嵩山等都认为:它从姑苏城的平门出发,经巢湖、太伯渎到历地,再从历山北面穿过古无锡湖又称芙蓉湖,再折而向西,穿过杨湖(阳湖)到今常州,在常州之西的奔牛折而向北,经渔浦(今孟河之口)入长江,最终到达广陵(今扬州)。

这条吴古故水道始凿于吴王夫差元年(公元前495年),至迟在公元前487年就已开通了。只有它开通,吴王夫差才能紧接着在“邗”地筑城并“沟通江淮”。吴王夫差是先开通吴古故水道,接着再开邗沟,开吴古故水道和开邗沟是同一个工程的两个阶段。北宋学者朱长文所编撰的方志名著《吴郡图经续记》和明代水利专家张国维所著的《吴中水利全书》,均将吴王夫差开凿的这条水道总称为邗沟,又称江南运河。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咸淳毗陵志》卷十五《沟》也称毗陵郡(今常州)内分有南北两条邗沟。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水利》也称无锡城中直河(民国以后称中山河)为邗沟,又称从阳山之北流入阳湖的一段河为北邗沟,从阳山之南流入阳湖的一段河为南邗沟。

现在无锡城区的古运河河段(双河尖至清名桥),基本上仍是吴王夫差当年所开的吴古故水道(江南运河或江南邗沟)的一部分。其开凿历史,比扬州的那段邗沟至少要早一年。

3.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

战国后期,楚相春申君黄歇请封江东(今苏南地区),筑城于历山(今无锡惠山之西),并率领百姓“立无锡塘”、治“无锡湖”(见《越绝书》卷二《吴地传》)。所谓“塘”,就是堤岸。立塘治湖,即在无锡湖中筑立堤坝,将吴王夫差所开通的江南运河穿越无锡湖的一段与湖分开,河归河,湖归湖,更利于运河的通航和湖水的控制。

原无锡湖中有小岛,系历山余脉,本无名字。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之后,它成为运河中流的一个墩,因墩基为岩石构成,得以永久保留。后人为纪念治水有功、为民造福的黄歇,特将此墩命名为黄埠墩。

现在,黄埠墩已成为无锡古运河上一道重要文脉,一处标志性的历史景点,也成为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

4.隋代江南运河无锡段的变迁

隋炀帝杨广为了便利漕运和军事运输,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整个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605)起,开凿通济渠,由洛阳通到淮水。同年又开山阳渎(疏拓古邗沟),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扬子(今江苏扬州之南)入江。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610)开江南河,从京口(今镇江)到余杭(今杭州)。至此,这条长达2000多千米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便全线贯通了。由洛阳向东北到涿郡的永济渠和向东南通淮水的通济渠,工程很艰巨,所用时间也较长;从山阳向南到长江的山阳渎和从京口到余杭的江南河,因利用原有河道较多,工程也相对较小,故所用时间也少一些。其中,江南河的苏南段,是在吴王夫差所开吴古故水道的基础上,局部裁弯取直、舍远就近,再加以疏拓而成。

舍远就近的改道主要有两段:一段是从今常州向东南,经横林、洛社直达无锡北门外的双河尖,不再穿过阳湖,经阳山之南北到无锡双河尖。另一段是从无锡南门外今清名桥直向南,经今望亭直达苏州,不再从清名桥之南折而向东,经太伯渎,穿漕湖,到达今苏州平门。从无锡双河尖南下,擦过当时无锡城东侧,直达今清名桥附近太伯渎之西口的一段,则仍是吴王夫差所开吴古故水道的原河道。

二、运河穿城特色多

大运河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黄金水道,既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繁荣,也促进了沿河许多城市、集镇的形成和发展。无锡就是由这条黄金水道孕育出来的历史文化名城。

大运河无锡段的最大特点就是穿城而过。它几乎把无锡老城区平分为二。清雍正四年(1726)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二县后,正好将运河以东的半个无锡城划归新设的金匮县,运河以西的半个无锡城仍属无锡县。这种特殊格局是京杭大运河沿线数十个城市中所独有的。

除了穿城而过之外,大运河无锡段还有许多特色。

1.通江连湖,山清水秀

大运河无锡段,北有锡澄运河、锡北运河等多条支河贯通长江,南有直湖港、梁溪河等支流连接太湖,惠山九峰逶迤于右,芙蓉古湖巨浸于左。水清岸阔,支河众多,山色秀美,风光旖旎。这就使古城无锡不仅成为江南水利调控之要冲、水上交通之枢纽,而且历来都是风景游览之胜地。早在唐代,著名文人皮日休和陆龟蒙等就慕名而来,在此放舟荡桨作“烟水之游”,留下诗篇和佳话。

2.城内城外,支流纵横

大运河从吴桥起进入无锡老城区。它在城外和城内分出许多支流,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首先在城外,分出内外两道护城河,平面略呈双环形、龟背状。外城河是从北门外江尖渚附近向东和向西分出的,分别经东门外的亭子桥和西门外的兴隆桥再折而向南,到南门外跨塘桥北侧与大运河主流会合。内城河从原北门水关之外向东向西分出,各自环绕明嘉靖年间所筑无锡城墙(今解放环路)向南,分别经过原东门吊桥和西门吊桥,到南门水关附近与大运河主流会合。

在城内,从大运河主流(称城中直河)向东分出弓河、九条箭河,向西分出胡桥河、玉带河、西溪和束带河。弓河在东城墙内侧,因形似弓背而得名;而穿城运河(直河)则成为弓弦,故又称弦河。九条箭河分别横向平行排列在弦河与弓河之间,依次称一箭河、二箭河……直至九箭河,组成”一弓九箭”之状。玉带河在古城西北部,环无锡县署之内城墙,犹如知县官官袍上的腰带,故有此名。束带河在古城西南部,先经过孔庙和县学之前,又称学前河,再环绕其一周,犹如读书人之腰带,故有此名。

明代嘉靖以前,无锡城区的运河一向是以城中直河为主航道的。之后,由于直河两岸的街市和民居不断向河中侵占,河道逐渐变狭变浅,再加上重筑了砖石城墙并设置了南北水关,大船、重船尤其是漕运船只难以从城中而过,故改从城外的护城河航行。具体的航线是:大船、重船、漕运船一律从城东的外城河(从羊腰湾至火车站前之环城运河)航行,官船、轻船、小船则从城西的内城河来去。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大运河从无锡环城而过的由来。

3.水流悠然,人家枕河

无锡古城内外的大街小巷几乎都是沿着河岸延伸发展的,河道怎样弯曲,街巷也跟着怎样弯曲,可以说无锡老城区原来没有一条街巷是笔直的。城中运河俗称直河,并不直,在其中部的三凤桥附近明显折向东南,故城中南北向的主要街道中山路也不直。这大概是同“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有着密切关系的。

鳞次栉比的民居和商铺大都沿河而建,夹岸而立,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晚唐诗人杜荀鹤在描写苏州的诗中有两句很妙:“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其实,无锡古城的街巷民居也是如此。由于河面并不宽,两岸都是房屋,便形成了一条条“水弄堂”。最长的“水弄堂”是从北水关到南水关的城中直河了,全长达2.14千米。

从1950年代起,城中的河道一条接一条地被填没,城外的内护城河则填没了东面的一半,外护城河也填没了西面到南面的大部分。“水弄堂”绝大部分随之消失了,只有南门外还保留了几条。从南城门到清名桥的一段古运河,两岸的民居商铺依然保持着清末民国时的原貌,故“水弄堂”之景尤为壮观,可谓千里大运河之“绝版”了。

4.桥梁码头,星罗棋布

无锡的河流成网,河上的桥梁津渡以及河边的水埠码头自然就多。据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城乡各地有名字在录的桥梁500余座,津渡37处。其中,城区古运河及其支流上的桥梁有70余座,津渡7处。桥梁造型各异,多姿多彩。单是城中直河上就有古代和近代的桥梁12座,自北到南依次为北水关桥、迎祥桥、北仓桥、新市桥、大市桥、三凤桥、中市桥、欢喜桥、南市桥、和平桥、致和桥和南水关桥。大市桥的历史最早,始建于隋大业八年(612)二月,初为木板桥,后改为梁式石板桥,是城中心最有名的一座桥梁。

现存最有名的古桥是南门外的清名桥。它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据说是邑人秦太清、秦太宁兄弟捐资建造的,故原名清宁桥。清康熙八年重建。道光年間,因避皇帝旻宁之讳,改名清名桥。咸丰十年(1860)毁,同治八年(1869)又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桥身高大,风格古朴,凌驾于古运河“水弄堂”之上,与东西两侧的古街一起,构成了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神奇景观,广为中外游客所赞赏。

津渡的历史应比桥梁还要早。随着桥梁的不断增加,津渡的数量便不断减少。清光绪年间城区的7处主要津渡到1980年代,仅剩下两处:一是西水关到西水墩的“西关古渡”,二是南门外大窑路到南水仙庙附近的“清名古渡”。而现在西关古渡已经停渡,只有清名古渡还在大运河上渡客过河,也可算是“绝版”之景了。

河边的水埠码头原来多得不计其数。它们是无锡人与运河水交融的阶梯,也是水乡古城的又一道独特风景线。码头的种类很多,有石质的、木质的和砖质的,有公用码头、专用码头和私家码头。

在一条条水弄堂两侧,花样最多最别致的要数枕河人家的私家码头了,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有好多人家的房子后半部分伸在河面之上,俗称吊脚楼,其码头就在楼底下,屋内楼板上开一个洞口,人从洞口拾级而下,便临水面。淘米、洗菜、洗衣服,以及向河里来去做生意的小商船购买腐乳、甜酒酿、糖醋大蒜头等,非常方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无锡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大运河及其支流水位高涨,为防洪排涝,沿河都筑起钢筋混凝土的防洪墙,河边的各式水埠码头绝大多数都被拆除或淹没了。

5.工厂作坊,临水而建

早在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无锡萌生,许多手工作坊相继开办。到清末,烧陶、制砖、冶铸、造船、缫丝、制酱、酿酒、面粉加工以及泥人制作等手工業已十分发达。为了运输方便,这些手工作坊都临水而建,靠河发展。有的是“前店后坊”式生产和销售,即临街的一面是店堂,店堂后面临河的房子为生产加工作坊。鸦片战争之后,无锡一大批爱国士绅和新式商人开风气之先,举起“实业救国”的旗帜,相继投资开办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发展民族工商业。最早崛起的杨宗濂、杨宗翰兄弟,在环城古运河东岸羊腰湾兴隆桥附近创办了无锡第一家,也是中国最早的机器纺纱大型企业业勤纱厂。接着,周舜卿、祝大椿、薛南溟、荣宗敬、荣德生、唐保谦、唐骧庭等先后在河边选址,创建了茂新面粉厂、振兴纺织厂、永泰丝厂、裕昌丝厂、申新三厂、九丰面粉厂、庆丰纱厂和丽新纺织印染厂等等。从1895年至1937年的40余年中,古老的大运河两岸及其支流梁溪河、环城河边烟囱林立,汽笛轰鸣,机轮飞转,日夜不息。一座座水运码头边,货船群集,来去如梭,搬运工人上下奔忙。这番热闹景象恐怕在千里大运河沿线是独一无二的。

6.桨声帆影,如诗如画

无锡人称大运河为塘河,以前河岸上都有塘路,既是船夫的纤道,又是驿马奔驰的驿道,也是乡下百姓沿运河上城的大道。大运河无锡段的塘路主要有城北和城南两条。城北的塘路从北塘三里桥起,沿大运河东岸往西北,经吴桥、高桥到石塘湾,再到洛社、五牧,直通常州;城南的塘路则从南门外锡山驿起,沿大运河西岸向东南,经今南长街到新安,再到望亭,直通苏州。

人在塘路上走,可以看到运河里来来去去的各种船只,张扬着一道道白色的、黄色的、蓝色的或绛红色的风帆。船夫渔妇们有的摇橹,有的掌舵,有的荡桨,有的撑篙,还有的在塘路上拉纤,前倾着身躯,哼着号子,迈着沉重的脚步前进。这种景象如诗如画,以前在江南各地都可看到,但大运河无锡城外段因水阔岸平,并有湖光山色作映衬,其韵味更为浓郁独特。

猜你喜欢

大运河无锡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判赔百万!无锡格利姆乐器侵权案,国家严厉打击!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2013年无锡地产蓝筹奖评选活动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