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与完善

2019-09-10黄丽娜

广告大观 2019年8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黄丽娜

摘要: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近些年体经学院不断努力对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学生日常的体育文化生活都做了很大的改革与改进,但与其它兄弟院校相比较,囿于历史和场地设施等原因,体育教学课一直不能将“终身体育”和“个性发展”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体育教育方式多元化是素质教育长期以来的发展趋势,是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实际调查出发,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对体育教学课的授课模式、授课内容、评价方法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加顺应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改革;身体素质

1前言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传授运动技能、传播体育健康和体育竞赛知识,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其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强健的体魄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实则紧密相关,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同为走向成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本文从实际调查出发,从基础着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2012年9月入学的部分新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题是:“我理想中的大學体育生活”,内容主要包括几方面:一是授课模式;二是授课时间;三是授课内容;四是体育教学课的考核与评价;五是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调查得到了数百名学生的支持和参与,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眼睛基础。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3教学改进与改革措施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中国大学生体质调查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 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正应该是生气勃勃、青春健康,为何如今变得如此“羸弱”?由此可见,多为大学生提供一些锻炼场地和器材,保证每周有充裕的体育锻炼时间,配备专职体育指导教师,保证体育课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能正常开展,是当今势在必行的任务,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3.1授课模式的改进

现行的授课模式是一二年级每周一节体育必修课,每周一次100分钟的体育锻炼,要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杯水车薪的,身体锻炼应该是需要有一定强度和连续性的。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身体素质各有差异,但每个人都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只是趋于各种原因,导致他们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机会,这种原因是多样。针对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

一是在保证每周100分钟的体育必修课以外增设“大选修课”。目前一年级的体育必修课内容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协调性训练等,二年级才有各个项目的选修。一年级新生入校后,年龄小,精力充沛,对体育运动热情高涨,需要开设更多项目的选修课,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娱乐、交流、健身的平台。所谓“大选修课”是指选修课的对象不要有年级和专业的限制,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参选,按项目和选修人数分成自然班;选修的科目要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选修课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即在每学期初根据选修人数进行安排,这样既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满足了各个年级的学生学习各项体育技能的需求。

二是增设体育辅导员。学生在日常的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建议每天在课余时间设置体育辅导员,体育辅导员可以是由体经学院安排体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当,也可以是各个学院向体经学院以学期为单位聘请体育教师担当。

三是体育选修课面向全体师生。体育选修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天的下午,选修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要面向广大教职工。

3.2授课内容的改进——“终身体育”与“个性化发展”举齐并重

3.2.1注重“终身体育”教育

体育锻炼原本就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生命在于运动”不单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信仰。大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年轻一代终身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手段。

具体措施可以在每学期的体育教学课中增加一节体育理论与体育健康知识的理论教学课,或是增设“导引养生”、“食疗保健”、“运动损伤急救”、“自然灾害急救与自救”、“次生灾害的避免与救助”、“女性保健知识”等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健康指导,拓展学生的体育运动知识,将体育与生活有机融合,使学校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进而使每一个学生形成受益终身,逐渐形成个性化的体育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体育的目的,也是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3.2.2教学科目多元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学科目多元化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2012年10月10日“爬树课”在厦门大学正式开课了,这门备受争议的“攀树运动课”竟然深受学生追捧,60个选修名额被很快“抢光”!这因为现在的学生所有精力几乎都用在书本上,他们缺少或无法得到爬树之类的生存本领和体育运动,不仅身体素质大面积滑坡,而且造成了运动技能的缺失。为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体育教学课也应“按需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教学内容。由于我校场地设施和人员安排等因素,导致现有的教学科目较为单一,一年级的教学科目学生不可选择,二年级的教学科目可选择的项目少,除了足篮排等传统大项目外,一些“与时俱进”的新兴项目开设较少,在这个奥运文化愈加盛行、生活需求愈发增长的时代里显然显得过于单薄、黯淡。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即在原有的体育课科目基础上进行再度丰富。800米、1000米、跳远、跳高、铅球等传统体育科目无疑构成了体育课的坚实框架,在保证学生体质提高的同时增添一些喜闻乐见的项目,如:跆拳道、空手道、轮滑、沙滩排球、太极拳、击剑、高尔夫、壁球等项目,打破刻板的教学内容,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今后的求职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内容更加广阔。

二是,针对女生多的特点,开设受女生亲睐的体育项目。从生理上讲,女生的肌肉粘滞性强于男生,比男生会更多一些先天的惰性,只有引发女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很好的掌握技能,树立体育锻炼的观念、培养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健美操、瑜伽、形体训练、女子防身术、打沙包、花式跳绳、体育舞蹈等,都是女生喜闻乐见的项目。

3.3授课方法的改进

3.3.1授课前的预知

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运动积极性,在教学中达到一定运动的效果,并引导学生讲课堂教学内容融入生活中,形成运动习惯、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但是,体育教学课每周只有两节课时间,远不能达到学生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想充分利用每周这仅有的100分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可以利用当今迅猛发展的互联网。

3.3.2晨练

一日之季在于晨,沙河的早晨空气清新,这些来自蟒山森林公园的氧气是健身健脑最好的补品。跑步是一种可以运动全身,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而且早晨跑步可以令人以精神焕发的状态开始新的一天。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有晨练的要求,但苦于缺少练习指导和自身惰性,不能长期坚持。若是体育老师组织学生晨练,这样就可以起到督促和指导作用

3.3.3走出校园,

体育教学课的场地不应该局限于运动场,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我校的地理位置优越,周围就近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可根据时节的变换和气候的变化,由体育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组织一些大型体育群体活动。

4.结论与建议

4.1授课模式的改进,即在原有必修课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师生增设选修课;再设立体育辅导员,指导学生日常体育训练和比赛。

4.2授课内容的改进,即注重“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的同时,教学科目多元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锻炼
新发现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