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双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09-10李小琴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双导师工作室校企合作

李小琴

摘要:归纳和总结目前工作室存在的问题,提出合作教育理论下创建校企“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电子工作室与浙江川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例,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双导师制“工作室”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此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了一支教科研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此教学模式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工作室;校企合作;双导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办学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高职院校如何实现深入产教融合,是个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工作室”即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传统“工作室”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以校内教师指导为主;二是以教师自主设计项目为主,缺乏企业真实项目;三是指导方式单一,以布置任务为主,缺乏共同研讨交流。

校企双导师“工作室”是由企业技能大师与学校名师强强联合组建的工作室。其教学模式源于欧美的合作教育理论,源于欧洲的工读教育,并于20世纪中期达到成熟,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接受。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美国和加拿大的“工學交替”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我国合作教育的核心主要是面向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推进产学研合作。校企双导师“工作室”正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与传统的工作室相比,双师工作室具有与企业更接近、项目来源更充足、校企合作更深入、人才培养更高效等特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电子工作室与北仑浙江川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探索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工作室”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适应企业的能力,毕业后受到企业欢迎,另外,校内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得到较大提升。

一、校企双导师“工作室”创建目标

(一)成为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孵化器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机遇和挑战,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工作室”是课堂的延伸,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在专业工作室跟着导师或企业工程师做项目,再学习,既能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能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

(二)成为教师科研水平提升助推器

高等学校教师要具备教学、科研及服务企业三方面能力,尤其是工科类专业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竞赛、做项目、搞科研,才能把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指导教师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在工作室做项目,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指导学生,一方面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将研发项目转换成教学项目,有效运用于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高效融合,建成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三)成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试金石

“工作室”很好地将企业和学校融合在一起,工作室既是学校的教学和实训场所,又是企业的办公场所,学生在校就能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参与企业的研发、生产或管理等工作,使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企业通过工作室提前培养了员工,使学生毕业后直接为企业所用,达到了校企、师生多赢的目的。

二、校企双导师“工作室”的运行、实施与保障

(一)工作室运行平台

工作室要有相应的运行平台,如网络资源平台、实践实训平台等,工作室要既像实践实训场所,又像公司办公场所,因此,学生在工作室既像学生一样在学习,又像员工一样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在工作。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二)工作室项目内容

工作室的项目内容是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布置的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共同完成,因此,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学习、讨论和研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与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三)工作室师资队伍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大学生,而校内教师往往只具有前者而后者比较薄弱,企业导师拥有后者而前者薄弱,双导师制解决了此问题,校企双方专业教师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指导工作室的学生。

(四)工作室运行模式

工作室的任务以小组完成为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工作室的学生在工作室参与课题研发、准备竞赛和科协活动、汇报成果等,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五)工作室考核评价

工作室教学模式更注重过程教学,因此,工作室的考核评价采用过程性考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考核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如实施计划、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总结和汇报及作品展示等。教师按照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及格的学生取得工作室学分。

(六)工作室项目的实施

打破以往校内教师布置项目的常规,校企双导师“专业工作室”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主,首先由工作室小组(一般3人为1组)提出项目实施计划,然后与导师共同商讨项目方案,然后进入研发过程。在研发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七)工作室运行保障机制

学校要有相关的组织机构保证工作室的开展、运行和管理,建立互惠互利的政策,吸引企业人驻。另外,制定相关的政策,如学分抵扣制、工作室奖励等,让学生能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工作室中,提高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另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和支持,用于购买实验耗材、差旅及奖励等。

三、校企双导师“工作室”实践探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重视“校企合作,技术服务育人”,自2011年1月由教务处组织申报第一批工作坊以来,目前已建立了60多个工作坊,有专业的工作坊,如物联网工作坊、机器人工作坊等。有社团工作坊,如剪纸工作坊、刺绣工作坊等。工作坊运行正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在工作坊学习和实践,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基于“合作教育”理论创建“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双导师制“工作室”运行模式,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并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实行互惠互利政策,提高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积极性。企业人驻工作室免收场地费,企业省去了很大一笔开支;企业可使用学校的一些设备用于研发和生产,但同时必须培养学生;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有课时费。校内指导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可承接企业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学生如果在工作室中表现非常优秀,如解决了老师或者企业技术问题,可优先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学校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支持下,电信学院“智能电子工作室”引进浙江川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指导工作室的学生。浙江川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3名2012届电子专业毕业生于2011年创办的研发型公司,公司主要从事家电、工业、医疗、农业、汽车等领域的控制电路板和段码LCD显示屏及显示模组的研发和生产,并为客户量身定制各类智能控制系统、APP、网页控制系统和WIFI、蓝牙、zigbee等无线智能控制模块以及LCD显示屏及显示模组,已成功为客户研发了百种产品,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先进的设计水平。

“智能电子工作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成功研发了“基于wifi和zigbee的家电智能控制系统”,此项目也是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发表于《电子设计工程》杂志上。二是成功研发了“智能改变生活——大众化智能家居系统”,此项目参加第十四届浙江挑战杯比赛,并获得省一等奖。三是参加2016年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了省二等奖和三等奖。申报并立项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新苗计划项目。四是取得了“新型LED点阵显示屏”实用新型专利。

四、总结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思考与践行的核心课题,“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出的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本文归纳和总结了传统工作室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基于“合作教育”理论创建“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工作室”教学模式,包括“工作室”的运行、实施和保障等,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电子工作室与浙江川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作为案例。此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而且能够提高校内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猜你喜欢

双导师工作室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