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制造类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9-09-10贾薇李洪亮

锦绣·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贾薇 李洪亮

摘 要: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山东正在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考,以内部员工职业技能提升的方式应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空缺是一种必要手段,本文对目前普遍采用的内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内部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做出了梳理,提出建立一套个性化动态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为制造类企业人才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制造类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模式

在山东省制造业整体进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为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变的战略目标,山东省立足于机电一体化及智能制造领域技能人才发展与就业的需求和战略方向,建立符合国际一流标准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认证基地,并开展“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计划”,通过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进行研修学习、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端装备领军人才及团队等一系列活动,重点聚集高层次人才培养。但是高端技能人才对于一般制造类企业来说遥不可及,还普遍存在企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分布不均衡、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产业规模不相称、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通过内部人才培养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补血成为了必然。

一、制造业内部人才培养常见模式分析

(一)传统式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以面授为主,分为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规模的企业,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是愈发明显,一是面对面传授受到场地、时间还有讲授人员精力的限制,很难实现技能的持续性全面传授;二是企业内部员工数量较大,大规模面授效率较低,容易造成企业运营成本明显提高;三是大规模面授需要由相关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老师或者是老员工进行负责,对个人能力要求的层面较多,培养质量主要取决于个人教学水平;四是反馈机制不完善,传统人才培训以书面及操作检测为基本反馈模式,考评形式单一落后,无法进行精准过程考核,对员工水平的提升缺少差异化对待。

(二)互联网式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企业逐步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运用现代技术设备辅助讲授,员工可以通过电子资源和平台进行知识学习和模拟操作,效率和灵活性有明显提升,能实现一对一的培养效果,但是由于资源库更新不足、员工差异化培养不明显、培养过程考核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始终没有发挥出互联网技术培养的优势,反而需要面对面讲授进行二次跟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养资源的浪费。

现阶段我省制造业普遍存在收益短视、投入不足、模式落后、方法单一、流于表层的情况,不管采用哪种模式进行培养,多数企业并未意识到提升内部员工持续性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进行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

二、内部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

1.个性化培养

在个性化学习情景中,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利用员工现场及在线学习平台的交互信息来详细分析员工职业能力成长情况,为个人提供体现学习能力广度和深度的综合动态测评,通过该方法来预测员工未来的成长趋势,制定符合学习者学习特点及学习水平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体现企业发展需求的个性化以及培养人学习路径的个性化,精准对位企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

2.碎片化培养

由于内部员工培养无法实现全面脱产,因此可随时获取的、短时的碎片化培养模式更具使用价值,该模式能有效配置企业的师资力量,整合培养资源进行可循环利用,实现企业人才培养的效率最大化。于此同时也会带来培养效果不连贯、培养监督难以实施的问题,如何将碎片化的学习内容有机串联,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3.数据化培养

利用大數据及个体化的培养数据进行学习建模,形成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利用有效数据进行培养分析和方案制定成为了人才培养的最新趋势。但是目前山东省制造业人才培养多数停留在传统讲授、训练的模式层面上,对于数字化应用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大多以网络课程学习、测评的时间及次数作为评价标准,并未通过员工的学习数据进行个性化评价。

4.动态化培养

针对制造类企业转型升级需要,以职业能力测评与需求分析、双层职业能力提升动态系统、环时效果量化系统为主的员工职业能力优化系统,基于动态培训环境为培训者和学习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和数据支撑,解决培训模式单一、资源来源混杂、学习行为数据繁多,交互性差、个性化程度低、测评一刀切等诸问题。但是动态化人才培养的标准及科学分析系统的设计是该培养模式的瓶颈,必须找准人才培养的切入点,采用具有前瞻性的、层次全面、设计合理的体系设计是达到培养效果的前提。

三、个性化动态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建议

在产业转型升级及人才培养的新趋势下,制造类企业的人才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多学科技能渗透、强调实操效果、能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的模式成为了员工优化工作改革的必然。山东制造业内部人才培养应当建立一套集人才测评、互动学习、环时监督、科学评估于一体的动态优化系统,提供跨越不同维度的纵横比较的综合成长分析模型,采用物理教学和训练空间相结合的下层系统与教学云平台的上层系统相结合的双层动态提升系统,从师资队伍、内容选取及资源支持、预算及配套设施、数据信息系统、现代学徒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地配套设计,构建一整套完整的个性化动态人才培养体系将改变目前手段单一、效果有限、深入不足的人才培养现状,实现制造类企业内部人才技能转化的快速完成。

参考文献

[1]刘军成.我国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果交流,2018(9):80-82

[2]王本良.企业员工培训难点及策略[J].山东工业技术(理论研究),2017:237

[3]刘振远.Y公司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作者简介:

贾薇(1984.03),女,山东潍坊,讲师,项目管理硕士,任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商务管理方向。

用于课题《“智能制造+高端服务”员工职业能力动态优化体系构建与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ZC-GL-03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