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借助小学语文教育传播传统文化

2019-09-10刘树国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播传统文化小学

刘树国

[摘  要:语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语言学科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国优秀文化的宗旨在于培养人们的自我修养。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更应当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文;传统文化;传播;小学]

传统文化也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是千百年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之所以能将古代文明发扬光大至今,全有赖于固有的悠久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任。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体味祖国语言文化的丰富多姿,体味炎黄子孙思想的广博深邃,体味伟大民族精神的经典永恒。着力于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人生底色,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正是语文教学目标之所在。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传承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这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仁民爱物,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些都透过对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深入内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思想意识、文化积累最重要的时期,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其修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正处于个人内涵修养的积累储备阶段,诗词、历史、文学、民俗和语言都处于初步了解感性认知阶段,这将为以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一、巧借古诗词传承文化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二、巧借故事传承文化

小学生对事物非常好奇又相当敏感。如何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学习活力竞相迸发、促进他们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通过成语故事、趣味故事的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汉字、记忆汉字的效果十分显著。例如,“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为让学生掌握这一成语的读音、书写,在课堂上先借助插图并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生动地讲解“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当学生们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全神贯注的时候,向学生提出:“谁能够站起来朗读并上来写出“狐假虎威”四个汉字?”此时下面的学生非常踊跃,纷纷举手准备回答。这样,就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学会“狐假虎威”这四个汉字的读音和书写。最后详细讲解了“狐假虎威”故事的真正意义,让学生明白“自己没有本领,却借着别人的威风恐吓人”是不对的,自己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仰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和恐吓别人。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渗透成语故事、趣味故事,将使学生学习汉字和感悟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相得益彰,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三、巧借教学活动传承中国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必经之路。如一次“诗词诵读”,可能是学生一次快乐的心灵体验,一副“佳联妙语”,可能是学生一个激情创作的瞬间。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可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

因此,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昙花一现。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钱雪兰.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4):19-21.

[2]谢秋明.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教学的渗透研究[J].开心:素质教育,2017(5):48-48.

[3]张玲.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93-94.

[4]陈新光.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引导教学分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7(5):274-274.

[5]连雪卿.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8(1):40-40.

猜你喜欢

传播传统文化小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