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学校德育工作的文化载体研究
2019-09-10颜辉灿
颜辉灿
工读学校,现在成为专门学校,是对“问题学生”加强专门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场所。在工读学校就读的“问题学生”也称之为工读生。工读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由于学习能力较差的末尾生、学习态度惡劣的问题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特殊学生,这个群体的学生一旦缺少正确的指引,未来必将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因此,让他们及时地合理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读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与普通学校教育一样,工读学校也是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己任,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必须格外重视德育。为此,第一,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工读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目标包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是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技巧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会做人”是要引导学生在校园以及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确保自己身心健康地成长;“学会自律”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并改正不良习气等。第二,使德育工作系统化、制度化。针对不同的阶段制定侧重点不同的德育小目标,确保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工读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涵盖的要素: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等等。这其中,爱国教育通常被视为德育的主旋律,旨在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工读学生尤为重要,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法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并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自觉守法;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主要从道德认知、情感健康、良好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心理需求、潜能挖掘等几个方面进行引导,通过集体教育和个别矫正,完善德育工作的机制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工读学校实施德育的文化载体
在实践中要创新和丰富工读学校德育的内涵和载体形式,发挥工读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一)在日常文化情境中养成道德
德育最根本的依托还是源于日常生活,尤其对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而言,仅通过课堂上的集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为其制定详细的行为规范守则,构建一个具有权威性和熏陶性的日常文化情境,让学生日复一日地接受训练,养成较强的纪律认同感,将习惯转化为自身良好的道德风尚。为此,从学生第一天入学起,工读学校就应该立即实施“新生训练教育计划”以及“班集体考核制度”等方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约束和引导,于无声处渗透道德教育。日常文化情境的构建能够让“问题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日常文明礼仪、日常生活起居、课堂要求、课间行为和人际关系等各个细节,通过完整的督察机制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自我管理和约束,养成守纪律、懂礼仪、有节制、有节操的高素养品行。
(二)在学科文化情境中渗透道德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永远是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课堂教学也是集中式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且各个学科文化中都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掘并进行渗透,而不是只顾完成教材教学任务而不顾德育,不能只教书不育人。工读学校通过学科文化情境渗透德育时,需要遵循“以文化为追求”的原则,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情境、智慧、活动以及生活,从而推动“问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提高智力和道德水平。
(三)在主题文化情境中凸显道德核心
主题文化情境是指以一个确定的文化主题为核心,比如日常行为反思、感恩父母等,围绕确定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渗透。工读学校开展主题文化活动重在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从深度和广度上对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拓展,围绕德育因素开展有特色的专题性教育活动。相比传统德育工作形式偏向知识化的弊端,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同于从书本上学习道德知识,而是倾向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德育主题,通过生活体验和实践参与来感知并接受道德品质教育。
(四)在校外文化情境中启迪道德
完整的教育应包括校内与校外两大部分,特别对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而言,封闭的教室只会助长不良情绪的滋生、压抑积极向上的势头。只有将这些学生带到校外广阔的天地中,才有机会借助纯真的自然和现实生活来进行道德熏陶。校外文化情境包括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价值的实践活动等,不同于校内教学的功利化,它更倾向于在天然、真实的环境气息中渗透道德思想和审美情趣。比如植树活动、户外野炊等集体活动,是学生回归自然生活、增强生存体验的有效途径。工读学校教育绝不能代表整个教育体系,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完善。尤其对工读学校而言,开展德育工作需要和家庭、社区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协同机制。
(五)在阅读文化情境中积淀道德
一个人的精神内涵通常与其阅读经历息息相关,而阅读也是学生吸收信息、处理信息、锻炼思维、认识世界、内化情感的必经之路。因此,工读学校开展德育工作需要重视阅读文化情境的构建和利用,比如设立在教室“图书角”、安排学生到学校图书馆阅读等。通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来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增强读书意识、丰富业余生活,从而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在书香的点滴濡染下积淀道德素养。
(六)在节日文化情境中渲染道德
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有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节日文化有着广泛的民间根基和国家象征。中华文明在发展进程中高度凝聚出中华民族的情感寄托,它因代表着民族精神和情怀而得以代代传承,以特定的文化内涵来影响一代代的人们。工读学校可以从传统节日文化入手,选取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优秀历史人物,结合国际纪念日,通过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让“问题学生”感受历史、体验民俗、回归传统、抒发情感、凝聚精神并升华思想。举例来说,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进行母爱和孝老敬亲教育、劳动节的实践体验、建党节的“红色”教育以及教师节的尊师重教活动等,都是渲染道德良知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唤醒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七)在班级文化情境中强化道德
毫无疑问,班级永远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环境。在工读学校,良好的德育渗透必须重视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结合“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帮助学生塑造人格、陶冶情操。为此,工读学校应构建一个自由且充实的班级文化环境,可以通过不同的板块来构建班级文化情境,比如在活动板块开展各式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环境布置板块自由设计教室环境和宿舍环境等,在学科板块整合不同学科的德育内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
总之,工读学校德育的特殊性在于教育对象、教育性质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等与普通学校的巨大差异,但从德育的目标来看,仍然离不开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具体到教育行动上,就是从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来渗透德育因素,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情感节操,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型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石军.“主题文化”呼唤工读学校德育新模式——以感恩主题文化节为例[J].教书育人,2011(08).
[2]张耀军,何英.关怀理论及其在工读学校德育活动中的应用[J].教育参考,2014(12).
[3]陈晨.从工读学校名称变化透视工读教育的定位与价值[J].中国青年研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