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多巴“河湟文心”片区规划设计研究

2019-09-10王振茂杨一帆郝爽邓龙

小城镇建设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传承发展规划设计

王振茂 杨一帆 郝爽 邓龙

摘要:城市文化基因决定着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延续和传承城市的本土优秀文化基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文章通过对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镇“河湟文心”片区的深入研究和挖掘,提炼出代表其本土特色的六个文化基因,其中显性基因包括高原山城文化基因、河谷水岸文化基因、商贸驿道文化基因、田园沟渠文化基因和庄廓建筑文化基因,而隐性基因主要為多元民族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山城掩映的空间结构、水城相依的生态水岸、尺度宜人的十字商街、蓝绿交织的特色水街、庄廓演绎的建筑风貌五大策略来对显性基因进行空间强化,并提出隐性基因传承发展的策略建议,力求使多巴的本土优秀文化基因得以体现和传承,进而形成一个特色的、有个性的活力片区。

关键词:文化基因;基因图谱;空间强化;传承发展;规划设计;多巴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9.017?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9-0104-09?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ehuangwenxin" Area of Duob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

WANG Zhenmao, YANG Yifan, HAO Shuang, DENG Long

[Abstract] Urban meme determines the external image and internal temperament of a city. The continu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ocal excellent meme has aroused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in-depth study and excavation of "Hehuangwenxin" area, this paper extracts six memes that represent its loc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m, the dominant memes include the meme of plateau mountain city, the meme of river valley waterfront, the meme of trading road, the meme of pastoral ditches, and the meme of Zhuangkuo architecture, and the hidden meme basically is the meme of multivariate people.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adopts five major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mountain city, the ecological shore of the water city, the cross-commercial street with pleasant scale, the blue and green characteristic water street, and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Zhuangkuo, to strengthen space for dominant memes,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or hidden meme, attempting to make the local outstanding memes to be reflected and inherited, and to form a characteristic and individual dynamic area.

[Keywords] meme; frame of meme; space enhancement;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Duoba Town

引言

文化基因的概念最早是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fred L. 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提出的,之后英国习性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一书中用“Meme”一词来代表文化基因,与生物界的基因“Gene”相对应,作为“文化传承中的基本单位”,逐渐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的认同感、本土性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如何延续和传承城市的本土优秀文化基因,避免外来不良文化基因的侵蚀,成为了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1城市文化基因的特点

与生物基因类似,城市中的文化基因也具有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但与此同时,在基因的作用过程和表现方式等方面,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却又不尽相同。

首先,文化基因的传播是靠“模仿”来实现的,包括被动的影响和主动的模仿,其并非是一个单向的、顺时的作用过程,而是多向的、多维的。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既可以从古代传承到现代,形成时间上的延续,也可以是在空间上与其他城市的相互影响。不同城市通过对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借鉴,来达到发扬城市文化精髓、强化城市文化特质的目的。

其次,与生物基因保真度较高特点不同的是,文化基因在传承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变异和突变,使得某一文化基因突然消亡或突然产生。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为意志的变化,都容易影响城市文化基因的作用过程和外在表现,进而影响城市的整体风貌和形象。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加强本土文化的挖掘,同时还应慎重引入外来文化,以免造成城市特色的丧失,陷入千城一面的境地。

此外,生物基因具有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的双重属性,文化基因同样也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特质[2]。显性文化基因即是我们肉眼可见的物质空间,包括山水环境、街巷空间、建筑形态等;而隐性文化基因则是指隐藏在物质空间之后,体现城市内在特征的非物质要素,如生活习惯、宗教活动等。可以发现,文化基因的显隐性和生物基因也是不同的,生物基因的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是相互对立存在的,而文化基因中隐性基因则是显性基因的内在支撑,需要通过空间场所、活动宣传等方式进行物化和显现,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2区域文化背景及“河湟文心”片区概况

2.1区域文化背景

“河湟”主要指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湟水和黄河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流过,冲击形成山丘谷地,成为了众多民族先民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秦汉以来,多民族耕牧于其间、交融共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这一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根源。“多巴”藏语即为“三岔路口”的意思,作为通往青南地区、西藏地区,以及南疆和甘肃敦煌地区的关键节点,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经湟中进藏时,便开通了“唐蕃古道”,成为了历代商贸往来的必经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多巴境内就有羌人在湟水河畔生活,之后的城市建设在河流两侧逐渐展开,湟水河不仅构成了多巴城市空间的纽带,更是多巴居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和城市文明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元的风土人情、特色的山水空间,都为多巴独特的城市风貌增添了色彩。

2.2“河湟文心”片区概况

本文研究的“河湟文心”片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部25公里处的多巴镇区内,规划面积约4平方公里。西纳川和湟水河从基地东侧和南侧流过,形成了片区重要的景观廊道和空间纽带。规划范围内的现状建设以民居、多层商住、中小学等为主,西侧村镇连绵成片,东侧则聚集部分近期建设,城市特征相对明显。位于基地内的临羌新县故城遗址虽然在60年代后的城市建设中遭到破坏,但其相关的文字记载仍得以留存至今,成为了区域内重要的历史印记。作为多巴的传统城市中心和居民集聚地,片区在功能配套、绿化景观、道路交通及建筑风貌等方面均存在较多的问题(见图1)。《西宁市多巴新城总体规划(2016—2030)》将多巴确定为西宁的城市副中心,同时将片区确定为多巴新城的行政文化中心——“河湟文心”,以形成展现河湟文化的空间窗口和门户,并将范围内的京藏高速改造成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城市风貌于一体的“河湟高街”,为片区的發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同时也为其本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河湟文心”片区文化基因图谱构建

3.1文化基因提炼原则

河湟文化构成了“河湟文心”片区最本质的文化根源和文化主脉,片区的空间演变也是和这一文化主脉息息相关的。然而河湟文化是整个河湟流域所共有的,这就需要对片区的文化基因进行识别和提炼,主要遵循主导性和匹配性两大原则[3]。就片区而言,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决定片区城市风貌和形象的关键因素,例如独特的山水格局和城市肌理、标志的建筑节点和空间场所、独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遗产等,这些都构成了片区区别于其他城市和片区的关键所在;而匹配性则一方面要考虑片区特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和重现,同时还应将其规划建设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有机生长。

3.2文化基因图谱构建

结合片区的文化特色及空间特质,遵循主导性、匹配性两大原则,文章主要提炼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文化基因。其中显性文化基因包括高原山城文化基因、河谷水岸文化基因、商贸驿道文化基因、农耕沟渠文化基因和庄廓建筑文化基因;而隐性文化基因则主要是多元民族文化基因。此外,与生物基因由多个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构成类似,不同文化基因也是由多个基因片段组成的,成为了文化基因的最小功能单位(见图2)。

3.2.1高原山城文化基因

多巴整体海拨高度在2000米以上,城区外围被山丘环抱,植被稀疏,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片区内现状的多巴一、二、三、四村多以低层民居为主,在高度近300米的象山脚下形成匍匐展开的态势,结合农田、林木的点缀,整体形成了依山显山的高原山城风貌。象山作为主要的眺望点,可将多巴的整体空间尽收眼底,现状基地范围内的多巴清真大寺在周边的低矮民居中脱颖而出,形成了重要的景观标志节点。此外,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开发建设,部分多层、高层建筑在远离象鼻山的东侧散落分布,与低矮的村镇建筑形成交错穿插、城乡渗透的状态,成为了片区空间的一大特点。

3.2.2河谷水岸文化基因

北宋李远曾在《青唐录》中提到“宗河(湟水)行其中,夹岸皆羌人居,间以松篁,宛如荆楚。羌人多筑物而居,激流而碨”,描写的就是湟水两岸绿树成荫、临水而居的景象。由于长期人为不合理的利用,湟水河畔原有的森林植逐渐遭到破坏,水岸的沙化现象较为明显,季节性水量的变化也给水岸景观的塑造带来一定的影响;由此导致的水城分离、临水不亲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现状除仅有的部分建筑临水设置外,城市的大部分建设都在远离水岸的腹地区域。如何重塑湟水河郁郁葱葱的水岸场景,唤醒先民临水而居的城市记忆,成为了多巴城市特色塑造的关键。

3.2.3商贸驿道文化基因

多巴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往来的必经之地,商贸驿道的文化也给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记,发展至今,商贸驿道逐渐演变成为了商业沿主街道分布的“十字骨架”街道空间,区域内现存的“多巴十字”“新敦十字”“康川十字”三个十字商街,形成了多巴独特的城市标志,而“多巴十字”作为最为古老的十字商街,更是承载了区域的大量历史和记忆,现状部分商业店面和交往活动沿街线性展开,不仅为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进一步反映了多巴古时茶马互市、商贾云集的繁荣盛况(见图3)。

3.2.4田园沟渠文化基因

由于历史上中原的西扩与西域的入侵,多巴兼容了高原的草原畜牧产业和内陆的平原农耕产业,畜牧和农耕共同组成了当地居民千百年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引水入田、开渠灌溉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现状一条条灌溉沟渠在田野中交织分布,部分沟渠结合街道延伸至村镇内部,用于浇灌散落在城区中的农田斑块,整体形成了城田交错、城景交融的景象,构成了片区独特的靓丽风景线。

3.2.5庄廓建筑文化基因

唐宋以来,多巴战火连绵,烽烟不息,兵匪患犯长期困扰百姓;同时多巴地处偏远地区,风沙较大,且气候高寒而干燥。长期的战乱、严酷的环境共同促使了庄廓这一建筑形式的产生。庄者村庄,俗称庄子,廓即郭,字义为城墙外围之防护墙,庄廓其实就是由高大的土筑围墙、厚实的大门组成的四合院。作为汉族合院式建筑与羌族碉房式建筑的结合,庄廓建筑的设计精髓一直沿用到现在,院落围合、墙体厚重的传统民居在片区内随处可见,具有很强的地域代表性(见图4)。近年来,多巴城区内的部分新建建筑在细节设计上也尝试对庄廓建筑的设计特点进行现代化演绎,思路和方向值得肯定(见图5)。

3.2.6多元民族文化基因

在片区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和人口的迁移,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在此逐渐融合并繁衍生息,形成了多民族共融的独特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带来不同的宗教信仰,又使得片区成为了一个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等多教共生的宗教集结地。各民族在长期共同劳动实践中,相互学习,形成了丰富的节庆活动和繁荣的民族艺术,如灯花节、满月礼、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花儿会、堆绣、木雕等。这些影响人们生活习惯和精神意志的隐性文化基因,如同涓涓细流一般,为城市发展提供生命源泉,为片区文明增添奇光异彩。

4文化基因视角下的规划设计策略

针对片区现状问题,结合上文构建的文化基因图谱,规划从显性基因的空间强化和隐性基因的传承发展入手,对片区进行规划设计引导,以凸显片区空间和形象的特色性和认同感。

4.1显性基因的空间强化

4.1.1高原山城基因保育——山城掩映的空间结构

连绵起伏的山丘是多巴最为突出的地形特点,作为一个山地小城市,多巴应维持其精巧典雅、山城融合的風貌,通过建筑高度的控制来实现高原山城风貌的保育。因此,规划整体构建“水脉抱双片、绿网织双心”的空间结构,借助湟水河和西纳川水脉、生态绿廊、中心公园等的交织渗透,织补村镇和城市两大片区,有机缝合功能和空间,使城、镇、山、田、川各个要素融为一个相互联动的统一体(见图6)。一方面,保留村镇片区的主体部分,通过疏通道路、提升公共服务、设置公共空间节点等方式,维持靠山显山的田园状态;另一方面,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除行政中心、主干道交叉口等标志性建筑高度局部突破45m外,其他建筑控制在36m以下,在高层建筑的布局上,充分考虑象鼻山与清真大寺、江心岛、规划多巴大剧院的视线通廊,高层建筑形成避让,强化多巴精致小巧、山城掩映的空间结构,展现多巴独特的高原山城文化基因(见图7)。

4.1.2河谷水岸基因修复——水城相依的生态水岸

目前湟水河和西纳川均存在水城分离、生态性差的问题,河谷水岸基因有所缺失。规划通过采取基因修复的方式,对湟水河两岸进行分段设计,整体分为永久性淡水沼泽、规划展览馆、创意文化区、青少年宫、商业街区、科学文化区、商务会议区和湟水湿地区八个段落(见图8)。上游和下游规划农田、湿地等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中间部分则结合不同建筑功能及主题进行动静分区和特色景观塑造,将建筑、高街、绿化、水系等进行有机衔接和空间过渡,整体形成水城相依、节点有序、适宜步行的生态文化脉络。其中,在购物中心段落的设计上,规划通过将现状高架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使高街形成建筑的一部分,将单纯的线型景观走廊变成了功能复合的场所空间,结合滨水景观的渗透,创造出高低错落、曲折灵动、妙趣横生的多维立体空间(见图9)。而在西纳川的设计上,考虑到其靠近行政中心,规划在其功能的组织上以满足市民日常的休闲活动为主,布置体育公园、儿童乐园、露天剧场、博物馆等,以形成区域范围内的公共活力客厅,提升人气。此外,由于湟水河水系主要来源于上游的冰雪消融,季节性水位变化较大且含沙量较高,亲水性和景观性设计均存在较大的挑战。规划通过采取潜流人工湿地的设计手法向城市腹地分流出小溪,既创造了内容丰富、景观优美的亲水空间,重现临水而居的生活场景,同时对应对城市洪水内涝也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4.1.3商贸驿道基因重构——尺度宜人的十字商街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状多巴十字道路的拓宽,在城市十字干道两侧设置商业设施已经不符合多巴的城市诉求和市民的便利使用,因此,需要对商贸驿道基因进行重构。规划采取将十字商街向东北移位的方式,将其变成东西向步行街和南北向人车混行街道相结合的格局,既解决了城市的交通问题,又延续了城市的文化基因。十字商街东侧连接行政中心,西侧延伸至村镇片区连接多巴清真大寺,而南侧则以购物中心形成对景节点,以多样化的空间元素唤醒城市记忆(见图10)。街道的设计采取“窄街道、小退线”的理念,南北向街道考虑到车辆的行驶,建筑间距适当放宽至35m,将人行道和建筑退线一体化设计,形成开放式退界的街道界面,在保证步行使用的同时提升街区的土地使用效率;而东西向步行街以创造亲切的空间感受为主要目的,建筑间距控制在20m左右,整体形成连续顺畅、界面灵动、业态丰富,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

4.1.4田园沟渠基因改造——蓝绿交织的特色水街

田园灌溉水渠是多巴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产物,虽然随着城市的发展其灌溉功能日渐削弱,但作为多巴城市中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规划采取对田园沟渠基因进行改造的方式,结合基地现状的水渠位置、整体的地形高差及水流方向,在片区内设计织补村镇和城市两大片区的内环水街,将城市绿地公园和外围的田园斑块进行有机组织,植入休闲运动、生态科普、文化展示、观光游憩等功能,在延续城市记忆的同时,通过蓝绿交织的水网营造宜人的微环境,提升片区活力和品质。规划水街主要分为生态水街和活力水街两大类型,其中生态水街主要位于片区中较宽的绿带当中,通过自然化的驳岸设计营造生态的生活环境;而活力水街则主要依托慢行道路和建筑,以精致的景观小品和水生植物进行点缀,打造功能复合、精巧雅致的慢行廊道(见图11)。

4.1.5庄廓建筑基因进化——庄廓演绎的建筑风貌

传统的庄廓建筑主要是作为民居供人使用,其在建筑形制、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特定的要求。然而随着城市中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改进,完全遵照传统庄廓的要求来设计现代建筑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对庄廓建筑基因进行进化,将庒廓语汇进行现代化演绎。现状村镇片区的民居建筑是由传统的庄廓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设计引导,导致建筑的设计元素相对凌乱、景观性差,针对这一现状问题,规划提出了平屋顶挑沿、一二层阳光房不突出外墙、窗框突出墙面、外墙采用带纹理材质等设计要求,以提升村镇风貌的协调性和美观度(见图12)。此外,考虑到新建建筑功能相对复杂、建筑体量相对较大的特点,规划采取了对传统庄廓进行演绎的方式,提取出院落围合、体块穿插、山地退台、体量厚重等空间语汇,背景建筑采用相对规整的设计元素,凸显空间围合和高低错落的特点,而标志建筑则适当进行异形的演化,在体现庄廓精髓的基础上提升形象的特异性,整体通过背景建筑和标志建筑的分类分级管控,强化本土建筑文化基因。

4.2隐性基因的传承发展

与针对显性文化基因所采取的空间强化的手法不同,隐性文化基因的传承发展更多的是通过系统化的保护利用和宣传策划来实现的。就当地居民而言,节庆活动、宗教信仰和民族艺术都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人们的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中逐渐流传下来的,对其传统生活方式的满足就是对文化基因最好的传承方式。因此,规划采取了在多巴清真大寺旁边设置文化广场、民俗博物馆,在临羌新县故城遗址原位设置遗址公园等方式,来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空间,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多样化的活动需求,增强其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多民族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本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需要与旅游度假等产业相结合,规划通过构建“民俗特色体验环+生态休闲文化环”双环交织的特色旅游线路,来承载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以连续宜人的慢行路径串联节庆广场、民俗风情街、遗址公园等节点,为民俗文化主题活动、传统特色文化体验、生态自然休闲观光等的开展提供空间和场所。整体通过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产业化的旅游链条,来集聚人气、提升片区活力,进而起到展示文化自信、扩大文化影响力的作用。

5结语

城市文化基因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不仅影响着着城市的外在形象,更决定着城市的内在气质。文章通过挖掘和提炼多巴“河湟文心”片区的文化基因,从显性基因的空间强化和隐性基因的传承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力求使多巴的优秀文化基因得以体现和发扬,同时对其他城市的特色塑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J].河南社会科学, 2008,16(2):50-52.

[2]李云燕,赵万民,杨光.基于文化基因理念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探索——重庆寸滩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25(8):83-100.

[3]李平.文化基因视角下城市更新路径探讨[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街区复兴研究——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8:6.

[4]赵鹤龄,王军,袁中金,等.文化基因的譜系图构建与传承路径研究——以古滇国文化基因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5):90-97.

[5]李和平,尹泺枫.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研究——以宁波凤岙历史文化名村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6.

[6]瞿奇,沈璐.文化基因重塑语境下上海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以三林筠溪小镇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4.

[7]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等.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胞—链—形”的图示表达与区域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1(1):94-99.

[8]王海宁.聚落形态的文化基因解析——以贵州省青岩镇为例[J].规划师,2008,24(5):61-65.

[9]施舟人.中国文化基因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苏珊·布莱克摩尔.谜米机器——文化之社会传递过程的“基因学”[M].高申春,吴友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传承发展规划设计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