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19-09-10林峰

高教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管理

林峰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作为教育改革先行者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既拥有先行之优势,又存在发展的瓶颈。通过创新管理制度,强化人文关怀和激励机制,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159-03

Abstract: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is the core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universities. As a forerunner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team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s both advantages in advance and bottlenecks i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novative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humane care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universities.

Keywords: teacher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教育是國之大计、党之大计。”[1]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2]这为中外合作办学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经由规模的扩大、外延的发展转入提升质量、内涵建设的新阶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教师队伍质量直接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教育家科南特所言:“一个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想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名。”[3]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拥有先行之优势,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体制、模式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教师队伍也存在着发展的瓶颈。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扬长避短,通过创新管理制度,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强化人文关怀和激励机制,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提质增效、内涵发展、跨越发展。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师资队伍的特殊性

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良窳, 几全系于师资和设备之充实与否, 而师资尤要”。[4]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是教育面向国际化现代化。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现代化也就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作为教育改革先行者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相比国内其他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教师队伍有其特殊性。

1. 教师队伍国际化的优势。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和使用国外先进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由于有外方合作高校的支持,在招聘外方教师方面能得到合作高校的信息甚至人员的支持,比起国内普通高校,有相对稳定的渠道,具有相对优势。

2. 教师管理机制相对灵活。相比于普通高校行政化倾向相对严重,政府出资、政府干预严重,行政级别、事业编制等,制约因素较多,人才流动相对困难。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几乎全部合同聘任,流动方便,奖罚、激励和管理也相对灵活。

3. 拓展中方教师国际视野。中外合作办学使用外方教学优质资源,引进外方师资力量,甚至中方教师还参加外方举行的师资培训,获得外方的教学资质,提高教学资源的转化率。中外教师合作交流机会比普通高校多,有助于教师更好利用外方教学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应有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也有效地拓展了中方教师的国际视野,从而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

4. 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政府资助较少,对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干预也较少,这是优势,使得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相对灵活,行政化、事业编制等传统体制性因素相对较弱。但也是劣势,使得社会上许多人,尤其是给求稳不愿意冒险的人形成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是非主流、低于传统公立高校一等的偏见。偏见影响到教师队伍质量和稳定,与公办院校相比, 教师就职缺乏安全感, 往往只是第二选择,常常是普通高校进不去了,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进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还常常“骑驴找马”,随时准备跳槽。

5. 教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中外合作办学本身是新生事物,出现的时间较短,突出特点是外方参与高校的管理,而由于中外存在着教育传统、理念、方法的差异,这增加了达成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共识的困难,且没有先例可循,自身经验又不足,导致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6. 中外教师队伍整合困难。中外合作办学有较多的外籍教师,他们和中方教师从生活习惯、教育经历到价值取向、观念都有所不同。这就使得这两部分教师整合更加困难,要在思想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同时,由于社会的一些偏见,也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士气受影响,也增加了中外教师整合的难度。

7. 教师队伍缺乏领军人才。正是由于社会偏见以及政府资助的差异,使得人才更愿意往公立高校流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方教师的招聘比起公立高校相对困难,导致学科专业领军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和博士比例偏低,影响了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强化。

8. 兼职教师过多质量堪忧。由于兼职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较大比例,就有更多的“飞行教授”,尤其是外方教师,本来教育理念就崇尚自学,开个自学书单,启示点拨一下,就不见了踪影,有的来华一周就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时数。而习惯于教师耳提面命读书的中国学生常常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影响教学和学习质量。

二、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中遇到的瓶颈困难,最根本的解决路径是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凝心聚力的强大优势,在教师队伍现代化国际化建设中起核心作用。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在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5]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管理中所具有的相对西方国家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表现在增强队伍凝聚力上。中外合作高校党组织在这方面,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作用。首先,强化党的组织建设。要深入教师队伍,发展党员,建立基层组织。其次,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活动,立标杆、树典型,见贤思齐。第三,强化党组织的文化建设。党组织要积极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党的政治文化引导校园文化以及教师队伍的文化,增强党组织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凝聚力。第四,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党组织要关心教师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助力教师在教学教改科研职称上有成就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管理,尤其是涉及教师福利的生活方面的管理,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凝心聚力作用。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创造良好环境,增强教师队伍吸引力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通过创造教师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从而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而共同努力。

1. 尊重教师自我实现的愿望。既要引导教师的职业生涯设计,使其接近组织的目标,又要在组织的目标中,兼顾教师的个人目标,将其融入组织的目标中。如尊重并且帮助教师实现在论文撰写、科研项目、学业进修等方面的个人目标。从而把学校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统一。

2. 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充分发挥合作办学的优势,营造适宜教师个人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教师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提供良性支持环境。教师实现个人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其对于职业发展的认识、期待与渴望,以及对工作的热爱。因此,要创造一个教师能够更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的校园环境,帮助其通过自身的内在超越,从“自在”走向“自为”。

3. 依法治校,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制度建设,在法律框架内协调处理好党组织、董事会(理事会)、行政之间的关系,明晰三方的职责,各司其职,协同推进。要进一步完善教师代表大会、教授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尤其是学术管理决策的制度,為落实教师学术方面的管理权、选择权、话语权提供机制保障。

4. 创新沟通交流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积极构建以专业教师为主体沟通交流平台,完善团队协作机制。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合理表达自己的意愿,进行专业探讨和学习。也可以通过建立横向“学习型组织”——“专业共同体”,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平台,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在专业文化氛围中自主地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

5. 强化服务意识,构建服务体系。一方面,积极做好关于教育、教师地位的舆论宣传工作,促进社会形成崇尚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甚至敬畏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关心教师生活,注重物质基础的保障,这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尤为重要。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既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在资格认定、职称评聘、课题申请、论文发表、国际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又要建立专项基金保障教师待遇,保障教师享有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增加教师福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保障教师享有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从而增强对教师,尤其是涉外教师的吸引力。

(二)强化交流整合,增强教师队伍凝聚力

中外合作高校教师评聘机制相对灵活,教师来源相对宽泛,尤其是外方教师比例较高,中外双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甚至价值观念都有所不同。因此,加强沟通,整合队伍,求同存异,增强凝聚力是关键。

1. 注重选拔引进和培育人才。这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增强队伍凝聚力有效途径。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解决引进以及培训经费问题,提升队伍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由于体制因素,不可能全部由政府资助,这也不符合改革初衷,因此,要积极拓展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建议设立人才引进基金、教师培训基金以及学校国际交流专项基金等,为教师队伍层次升级提供经济支持。

2. 建立常态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机制。不同国度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可以直接有效地激发和提高教师的视野、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充分发挥合作办学优势,创新中外教师学习交流机制。一是促进中外教师互访交流,如定期举办中外教师座谈会、研讨会,定期组织观摩课、开设讲座等,促进双方教师互相学习,增进了解。二是为每个外方教师安排一个中方合作教师,他们要从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多方面和外方教师合作,既快速帮助外方教师适应中国的环境,也增进双方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三是定期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加强各院系老师(包括中外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相互借鉴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四是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外教师科研合作的系统化、专业化的体系,设立学校国际交流专项基金,鼓励中外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优势互补,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3. 构建教师培养模式和体系。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积极创新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的教师培养模式和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现代化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中外教师队伍的融合。一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外培训,国际访问学者形式, 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院校进行研修交流。二是提供信息支持。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为教师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信息支持,如政府出国政策、政府资助外教项目信息、外国高校及其项目信息等,鼓励教师申报各种留学项目和国际培训项目。另一方面还可邀请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或国外的专家学者介绍本学科领域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方法,以及出国交流、学习的渠道,了解他们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感悟,增强教师出国进修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三)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教师队伍战斗力

制度是质量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要注重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适应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自身特点及发展的管理制度,加大内部驱动力,增强教师队伍的战斗力。

1. 完善激励竞争机制。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强化过程管理的制度设计,完善激励竞争机制。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制度来帮助教师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规划,既使其个人目标明晰化,具体化,又使其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趋于一致,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热情,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教师薪酬机制,系统地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依法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既要反映出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又要做到校内各岗位待遇的公平性。

2. 构建灵活用人制度。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细化岗位职责,明确相应教学、科研岗位的属性,增强教师的职业倾向性、专业性和归属感。加强教学科研的统一管理,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加强对课程的监督,保障教学质量。此外,建立规范的教师转岗、再培养制度,对于因情况变化,或个人原因申请转岗或再培养的教师提供规范的指导,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和帮助。

3. 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强化结果评价的制度设计,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一是运用科学和定量的方法把教师工作具体化,对教学效果、工作业绩、教科研成果等形成量化考核标准,为教师的考核及发展提供准确依据。二是根據其职业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工作岗位的贡献进行有价值的评价和考评。三是科学地设计考评结果的运用制度,把考核结果直接作用于教师的工资、绩效、奖惩、职称评聘等,从而形成激励效应。四是建立和完善约束和监督机制,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管理的成效。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是教育改革先行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也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扬长避短,凝心聚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汇聚起合作办学事业提质增效的磅礴力量,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6(1).

[2]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6.

[3]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3.

[4]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88-90.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

[6]毛泽东.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建设管理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