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2019-09-10俞嘉丽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陶渊明

俞嘉丽

[摘  要:“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乃龚自珍对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评价。诚然,世人品读的往往是其田园诗歌,津津乐道其平淡之美,殊不知,陶渊明亦有豪情满志的一面。本文试对比赏析陶渊明田园诗作代表《移居》(其二)与咏史咏怀诗代表《咏荆轲》二诗,分析其诗作“似淡实美,朴拙情真”、“语指时事,志逸四海”的两大特色,还原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的丰满形象。

关键词:陶渊明;《咏荆轲》;《移居》]

南朝梁太子萧统为之编集作传,宋代苏轼对之推崇备至,陶渊明的诗歌被视为中国诗坛的第一流诗歌,陶潜其人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极高的地位,可谓卓尔不群,屹立不倒。钟嵘在《诗品》中就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诚然,陶渊明以田园归隐诗著称。其多为世人所称道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居闲适,美景相衬;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豁然洒脱,怡然自得;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心寡欲,有礼有节;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的质朴守拙,理趣盎然……陶渊明的这类田园牧歌,确乎是田园诗届无法逾越的高峰,然而,这也使得世人对他的印象只停留在回归山水不谙世事的隐匿之士,殊不知,我们的五柳先生也有侠肝义胆,豪情满志的一面。正如清人龚自珍所述:“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平实悠然的牧歌气质与金刚怒目的入世豪情,两者合一,才能为我们真实展现陶渊明这一伟大诗人的真实面貌。而对比赏析其经典之作《移居》(其二)与《咏荆轲》二诗,恰恰能直观地体现这一点。

一、似淡实美,朴拙情真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最为世人称道并非空悬来风。在几次三番的做官罢官仕途颠沛之后,陶渊明选择了彻底的隐居,正如他的《归园田居》所言,他“信本爱丘山”却“误入尘网中”,但这只“羁鸟”终究是还是归入了它的“旧林”。陶渊明先是隐居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园田居,后因一场大火,园田居化为灰烬,几经辗转,陶渊明搬入南村居住,开始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虽邻近尘嚣却依旧怡然自得的大隐隐于市的生活。

《移居》(其二)写的便是诗人初入新居后的田园生活。诗歌篇幅短小结构精练,前二局承接《移居》(其一),叙述与邻居友人登高赋诗、相聚饮酒的闲适时光,呈现一幅邻里和谐、休闲丰富的田居场景。中间二句则是以平实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自己与邻里和谐的相处模式——忙时各自农作,闲时相聚言笑,可谓其乐融融,质朴而真挚。最后二句,则是对前文的一个哲理性的总结——与好友和谐相处的生活岂不是极美的吗?我没有什么理由要离开这里。当然,在欢笑之余,陶渊明也告诉我们,要踏实肯干,自足衣食,此意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的“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遥相呼应,一脉相承。

《移居》一诗内容简单而直白,颇有生活气息,而就其表现手法而言,它体现其田园诗歌中共有的“真朴拙”之美,正如苏轼所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诗歌语言平实朴素,不见华丽生僻的辞藻叠缀。“多”、“有”、“过门”、“披衣”等日常口语化的词频频出现在诗歌之中,乍一看,会让读者觉得此诗过于平淡,诗人好像是文采平平,但细细品味,却能让读者获得一种真挚而隽永的审美体验。本是辞官远居,又逢大火烧屋,几经周折移居在南村,而这南村,显然不符合隐之居所要求的远离人烟,邻里之间过门就可相呼,其实是很喧闹的。但陶渊明依旧在新居找寻到了田园的淳朴之美,并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白描出自己的新居生活——好友相伴,自给自足。简单明快,纯粹自然,却也叫人心生向往。而“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二句,看似平淡无奇,却精妙地描绘出了友人至情至信,人际关系的默契真率,将人情之美展现地淋漓尽致。热闹的欢歌笑语与充实的劳作生活,和谐共生相辅相成,使得这田园隐居确乎优哉游哉,而这份朴素的美,在作者清新平实的笔触下,显得更为真实可感毫不矫揉造作,可谓似淡实美。

而与此同时,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非是炫耀自己的田居生活,也并非是在抨击世俗险恶,鼓动人们完全的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实际的避世理念,真实而纯粹,因而更能打动人心。东晋时代,隐士盛行,而其中大多数人,是很难接受从享受俸禄衣食无忧,到下田种地自给自足的转变的,因此这种隐居,多半是一种矫情与冲动,是为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恨,而不是真的一心向往田居生活。而在《移居》中,我们却可以品出那朴实而真挚的向往之感,他在诗句中直白的告诉了世人,隐居于乡村并不等于一味的享受,“衣食当须纪”是隐士必然要面对的现实。而对于这样的现状,陶渊明选择的是积极应对,乐在其中,不曾有怨。

陶渊明不曾用华丽浮夸的辞藻描绘田园风光,也不曾将隐居生活展现的完美无缺使人盲目向往,他擅长用这质朴平淡的笔触,刻画自己真实而浓厚的情感,而最终展现的,则是丰富立体的田园生活原貌,意味深长的豁达人生境界。《移居》(其二)便是如此,无愧于苏子之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二、语指时事,志逸四海

然而,极高的隐居境界,不等于陶渊明一直不谙世事,彻底将政治抱负弃之不顾,决心做一个农夫,永不回头。即使隐居数年,在他身上,依旧涌动着一股豪情之气,依旧关心着国家大事难掩心头壮志,正如龚自珍对他的评价那般“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咏荆轲》一诗,据学者推测,也是陶渊明晚年所作之诗,当时的他已进入了罢官隐居的时期。然而隐居不等同于避世,陶渊明依旧关心着朝政大事,并被之牽动,《咏荆轲》的创作目的一说就是,“晋室既亡,自伤不能从死报仇,此《三良》《荆轲》诗之所以作也。”

因此,陶渊明确乎罢了官,并但非是灭了志,对于国家政治,他依旧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豪迈而入世。显然,这与很多人先前对陶渊明的认知是有所出入的。

而《咏荆轲》是一首咏怀咏史之诗,在这一时期陶渊明还写下了《咏三良》《读山海经》《述酒》《杂诗》等诗,表现出与田园诗大不相同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的忧虑悲壮以及“徒设在昔心,良晨岂可待”的雄心壮志之感。相对于田园牧歌,《咏荆轲》篇幅明显较长,内容也更为丰富。诗歌前三句叙述了荆轲为报恩于知己为燕国刺秦的背景;中间则大幅度地描写了荆轲易水饯行的悲壮场景,囊括了对荆轲的外貌心理、动作神态,周遭坏境,战友神情等丰富多面的细节描写;而最后两句,则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荆轲行刺失败的过程,并抒发了诗人对他赞赏而惋惜的思想感情。

一改田园诗清新平实的笔调,《咏荆轲》一诗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特征。首先,诗歌的节奏感强,给予人紧张压迫之感。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陶渊明以快节奏的方式简单叙述,同时,他将笔墨大幅度地余留在将行未行的弥留之际,这种快慢交替,紧张情节的放大,使得读者感受到的不再是田园诗的神清气爽,而是一种悲壮惨烈之感。其次,诗歌的用字不再一味的平实无华,作者使用了大量加强诗歌表现力的词句,例如通过“潇潇”、“淡淡”这类叠词,烘托当时凄凉悲壮的环境气氛,连用“凌厉”“逶迤”略为生僻的连绵词连用,加强了语言的气势,而像“万”“千”等夸张表达的词,也是田园诗歌中罕见的。显然,此时陶渊明的诗歌,已经不能用语言平淡来笼统概括了。再者,与《移居》简约的笔法不同,《咏荆轲》出现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于易水践行的场景,诗人可谓是刻画地细致入微,面面俱到,从而更为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荆轲的义无反顾,豪迈勇猛,从而抒发诗人对荆轲豪情的褒赞。

而就思想感情而言,《咏荆轲》与《移居》也有很大的不同。《移居》的情感是含蓄地藏在字里行间之内的,温婉恬淡;而《咏荆轲》的情感则是强烈地喷涌而出的,可谓豪迈壮阔。此时的陶渊明,已不是那个拿着锄头种田,与邻里喝酒作乐的农人,他是一个金刚怒目语指时事的壮士,正如《读山海经》所述的“猛志故常在”那般,他依旧崇敬荆轲那样可以为义气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依旧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被人赏识干出一番事业,依旧豪情满志,志逸四海。

三、迥然相异,殊途同归

《移居》(其二)与《咏荆轲》,展现了陶渊明迥然相异的创作风格,是语言上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与字里行间的极具表现力;是内容上的田园生活与烈士事迹;是情感上的淡泊避世与豪情入世。而在相异之余,我们也能发现两种诗风实质殊途同归,为我们展现的,是同一个才华横溢,有志亦有节的伟大诗人。

首先,简约精炼,以点盖面的文风仍是一以贯之。《移居》(其二),题为移居,但重点却是在刻画与邻里的相处,从而来表现自己对新居的满意对归隐的自得。对于如何选择新宅、如何搬家,作者则是一笔带过,绝不铺陈赘述。同样,《咏荆轲》也是如此。对于刺秦的前因后果,陶渊明均一笔带过,例如对于秦始王的反应,他只用了“豪主正怔营”区区五个字来精炼概括,但对于它所要重点表达的出征之景,陶渊明则是不留余力浓墨刻画。其次,富有理趣。无论是平实的《移居》还是壮阔的《咏荆轲》诗人作诗的目的均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回顾历史,而是巧妙地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是对政治的抱负融入诗歌之中,使得诗歌富有哲理性。而这哲理,都会以一种总结的方式出现在诗歌末尾,起到一个点明中心的作用,升化诗歌的内涵。这也使得诗歌的层次更为清晰,结构更为紧凑。而无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还是歌颂荆轲抒发豪情,都为我们展现了陶渊明关心朝政却不屈服于权贵,志逸四海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忠贞品格,他不避世亦不愚忠,他有抱负却不功利,所谓“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似淡实美,朴拙情真;语指时事,志逸四海。浓淡相宜,此陶诗之所貌;可进可退,乃陶潜之所志。莫言平淡,以一概之;勿忘豪情,还其本真。

参考文献

[1]张梦珂.萧统评陶渊明三十年研究述评[J].天中学刊:1-5.

[2]高殿英.景色散发泥土芬芳情感出自率真自然——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美[J].教育现代化,2018,5(13):339-340+355.

[3]王明礼.陶渊明田园诗与辞赋的艺术特色分析[N].贵州民族报,2018-01-08(A03).

[4]顾农.品读陶渊明诗《移居二首》[J].古典文学知识,2017(05):20-27.

[5]武建雄.从《咏荆轲》诗看陶渊明的侠义思想[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4):49-52.

[6]高菁菁.对读中的《咏荆轲》[J].文学界(理论版),2012(09):246-247.

[7]徐君辉.试论陶渊明《咏荆轲》诗的创作主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2(05):58-62.

[8]王澍.陶渊明《咏荆轲》诗艺新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1):100-101.

[9]周庆基.“陶潜酷似卧龙豪”——《咏荆轲》欣赏[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4(04):18-20.

[10]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392.

[11]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56-273.

[12]陶龔斌.陶渊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294.

猜你喜欢

陶渊明
陶渊明以诗劝后生
陶渊明的学习方法
陶渊明的小脾气
SEALS OF APPROVAL
陶渊明失败了
陶渊明:回归一方庭院,许你一世悠然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一部承前启后的陶渊明研究著作
陶渊明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