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探析
2019-09-10张献
张献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开发研制农业信息技术产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培养一批农业信息化建设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内涵;对策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一般来说,农业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与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方法和最新成果为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与销售、生产作业流程管理与服务等提供所需的信息支持,并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信息技术和智能产品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产品交易营销、农产品消费等各方面的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农业信息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但分布不均衡。各地环境条件、气象条件、土地资源、人口资源差别很大。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如,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以及高科技传感技术等进行遥感监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采集全国各地区的耕地资源情况、水利条件、生态资源、气象资源等各方面的资源信息并进行合成整理,构建完整、准确、有序、高效的信息农业运行系统,为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的决策提供信息保障,使广大农民群众可以结合本地的土地条件、环境、气象等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学生产和经营管理,尽可能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活动及经营管理造成的影响。
(二)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
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即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采集各项信息和技术参数,并通过网络集成技术,形成一套系统的农业生产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三)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
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有关农业的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对农业生产经营有重要影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政策法规传播的方式往往依靠纸媒或各级领导干部口头传达,这种方式效率低、效果差,难以真正传达到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农业法规政策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地发布国家和地方有关农业的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广大农民群众及时掌握国家及地方有关农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四)农业生产工具信息化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农业生产工具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农业生产工具信息化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如,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技术,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光导技术及微电子、光电子技术等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作物品种培育、土地环境监测、农业生产过程等全方位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五)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
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起重要推动作用。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是把农业科研信息平台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营销平台对接,使农业研究成果在网络及时发布,让最新科研技术成果及时的转化利用。广大农民群众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专家咨询系统进行请教,便于及时处理各种问题。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是关键。目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首先,要做好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工作,认真落实“宽带进村、信息入户”工作,打造综合信息通道,提高信息网络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另外,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依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原则,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民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产品、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应用、农村政务管理、农村金融事业发展等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政府首先要制定有关规则和标准,提高资源共享性和利用率。另外,要组织有关涉农部门以及与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积极进行信息采集、归纳和整理,及时进行发布和更新。要做到:第一,积极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完善信息采集的方式方法,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第二,结合农业发展需求,适时发布有关农业政策、农业生产科技、农业市场价格、农业环境气象条件等信息;第三,开发各具特色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如,农业政策、法律法规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农业科技信息及农机信息数据库、农副产品精加工、深加工标准化规程数据库等,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保障。
(三)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产品开发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充分开发农业生产智能机器人、农业植物工厂、农业航空植保、农业传感器等,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大力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空间信息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产品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产品营销环节的应用,培育农业传感器、农业自动技术与设备、精准农业操作机具等,构建性能可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农业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系统,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保障。
(四)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推进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在這项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设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加强组织管理,协调各涉农单位的工作。要明确目标,统筹规划,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近、中、远期的建设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其次,要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财力支撑。一方面,要设立专项基金,全面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向,使民间资本积极向农业领域倾斜,多方筹措资金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最后,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适合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要保证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各参与部门和个人的行为准则。要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保护科技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维护各方权益;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政策,确立适度规模经营原则,促进大型农业信息技术设备的广泛应用,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和实效性;制定合理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投资、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创设法律制度的支持。
(五)加强培训,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及信息能力
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参与者,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身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相对薄弱,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农民实施培训,加强农民科学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可开发研制适合农民群众需求的培训教材和课件,采取各种方法,使农民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技能技巧;可培养和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使农民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让每个农民都爱科学、用科学,利用科技知识进行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可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农民确切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熟练掌握信息的采集、鉴别、筛选、利用等技能,通过培训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
农业信息化最本质的特点是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建设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因此,要重视农业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高等院校是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各高校应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快转型发展。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调整,积极参与国家农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设置与农业信息化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一大批既有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知识和技能,又懂农业科学、经营科学、管理科学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复合型人才。另外,要对有关涉农部门干部职工、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农村基础科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专业技能。各级政府应加强领导和管理,整合当地人事部门、文教卫生系统、农林系统等,建立健全的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安排教育培训计划和师资力量,并引导社会各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形成政府鼓励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种渠道、不同层次、形式各异的培训机制,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高素质、会操作的实用型人才。
三、总结
农業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有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论是政府部门、各涉农单位,还是科技、教育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都应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齐心协力,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