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移动支付发展的城乡差异及成因

2019-09-10余悦李梓卓范文卉王云莺

关键词:城乡差异数字普惠金融移动支付

余悦 李梓卓 范文卉 王云莺

摘 要:移动支付方式构成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的重要一环,为扩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范围提供了有力支持。总体来看,当前城乡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呈现出较大差异,在湖北黄冈城乡地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我国城乡移动支付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了解农村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宣传力度、安全隐患、金融素养差异等问题,对此提出推动农村移动支付工具创新发展、加大监管、政策倾斜等推动现阶段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发展的措施和建议,以期缩小促使城乡移动支付的发展差距。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移动支付;农村金融服务;城乡差异

一、引言

融合“互联网+”深度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金融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进一步丰富了金融的内涵和外延,成为解决当前普惠金融现实难题的有力手段和可靠路径。而移动支付以其灵活快捷、低成本、惠及面广泛、包容性较大等特点,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是数字普惠金融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经济落后地区金融服务的范围、释放消费潜力、加大金融普惠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我国移动支付行业呈现“井喷”发展的状态,城镇居民移动支付使用比例已达72.3%,但由于城乡数字鸿沟、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移动支付使用比例在农村地区仅为47.1%,城乡移动支付的发展呈现出较大差异,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基于调研分析湖北黄冈城乡移动支付发展差异及其成因,认为应积极通过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发展来所缩小城乡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差异,弥补传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借助数字技术手段进一步发挥普惠金融改善民生的作用,推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加快振兴发展,更好更快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二、文献综述

在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宏观因素方面,研究数量较少但观点鲜明较为集中。师群昌、帅青红(2009)在探析移动支付在中国发展时,从支付宏观环境、支付方式使用者、支付方式本身這三个角度讨论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其中宏观环境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商业环境、技术发展水平、法律法规等;袁方方、陈新锋(2018)认为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为移动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趁势创建场景培养人们的移动支付习惯,进而影响支付交易规模,此外电子商务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移动第三方支付的爆发式增长。

在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个体特征方面,Senthur(2018)认为社群、个人经历以及教育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还认为移动支付本身的规则和体系对移动支付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徐会敏(2006)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过移动支付的现状,认为个体用户的理解能力与认知度直接影响了他们用移动支付的情况。师群昌、帅青红(2009)从支付者本身的角度进行论述,他采用加权评分法表述出年龄状况,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以及用户对移动支付技术的态度等消费者个体特征对移动支付的影响。

在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使用意愿方面,国内外研究主要应用UTAUT模型和TAM模型。陈华平、唐军(2006)基于UTAUT模型,探讨影响用户接受与使用移动支付的因素,发现社会影响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积极作用。杨水清等(2012)以TAM模型为出发点,在技术属性、社会影响和个体特征的整体视角下,对移动支付用户初始采纳行为进行实证研究。Libana Cabanillas等(2014)采用TAM技术接受模型,建立信任、风险及外部环境变量以分析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Ooi&Tan(2016)基于TAM(技术接受模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易用性和有用性,研究影响用户使用智能手机信用卡支付的因素。刘百灵等(2017)基于保健和激励双因素视角从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激励-保健等角度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实证模型。

综上所述,目前已有的大量文献研究多是从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角度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对于移动支付发展的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少有研究。本文首先基于调研对城乡移动支付的发展进行现状描述,然后从使用深度、使用意愿、了解程度、信用程度四个角度进行城乡差异对比及评价,从而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城乡之间移动支付的发展差距。最后进一步探究城乡移动支付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三、黄冈城乡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一)调查样本说明

调查时间为2018年8月,调查对象为湖北黄冈地区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84份,城市样本210份,农村样本274份,样本有效率高于95%。调查样本中,男性占比47%%,女性占比53%;城市居民占比43%;农村居民占比57%。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访问调查的方式了解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此外,调查对象涉及农民、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户经营商等多种职业背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促使研究进一步客观反映城乡地区的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差异,提高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移动支付的使用群体特征

(1)文化程度

从黄冈市城乡居民文化程度影响下的移动使用率来看,无论是在农村地区还是城市地区,大学大专及以上的人群都是移动支付使用率最高的,小学及以下的人群使用率最低,且文化程度的水平与移动支付的使用率呈现阶梯状递增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出黄冈地区文化程度与移动支付使用率基本呈现正相关。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访者对金融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新兴支付方式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移动支付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得出文化程度的提升促进了移动支付使用率的提高的结论。

(2)居民收入

从黄冈市城乡居民收入与移动支付的使用率来看,两者呈现正相关,2000及以下收入的人群使用移动支付的比率最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使用移动支付的比率也不断上升,但呈现出递减的上升速度。这说明收入在两千和四千左右会形成移动支付使用率变化的分水岭,月收入两千以下的人群对移动支付的使用程度较低,月收入四千元以上的人群对移动支付的使用程度较高。对于收入较高的人群来说,很少考虑移动支付的使用成本,使用的比率自然更高。除此之外,移动支付的使用与消费和理财也有着密切联系,高收入人群的消费与理财活动更为丰富,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更广泛。城乡居民在相同的收入水平区间下移动支付使用率的差异不大,但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使用率仍落后于城市地区。

(3)年龄

从黄冈市城乡居民年龄分布影响下的移动支付使用率来看,年龄在26到40岁之间的人群使用移动支付的比率最高。分布在该年龄段的人群移动手机的普及率最高,事业往往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学习能力较强,往往倾向于接受新兴事物。这类人群进行社交活动时间比重相对较大,对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使用黏性较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使用微信支付、QQ錢包的可能性。4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移动支付的使用率越低。老年人总体上收入较低,受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比较保守,他们只信任银行对移动支付的信任程度很低,并且对移动支付这种新鲜事物不愿意接受;在对使用移动支付时感知到的难度大不愿尝试操作,不同于往往更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农村地区的年龄结构分布不均匀,年龄层次偏大,空巢老人多,造成大多数农村人口掌握移动支付的具体操作较为困难的局面。

2. 对移动支付的了解程度

城乡居民对移动支付熟悉程度的差异较大,城市地区对移动支付较为熟悉的居民占比达到70%,但这一比例在农村地区仅为49%。城市地区移动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形成了紧密合作,推出了网络流量优惠和移动支付使用优惠减免等多种形式的套餐和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力宣传,支付活动范围覆盖较广,例如:早餐店、水果店、菜市场等多种和生活日常紧密联系的场景都有移动支付方式优惠减免活动的相关宣传。在农村地区则明显缺乏广告宣传以及市场的推动作用,这一差异直接导致农村地区的居民对移动支付缺少认知和了解,从而更加降低对移动支付方式的认可度。

3. 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

城乡居民在使用意愿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城市样本中65%的居民有强烈的意愿选择使用移动支付,而在农村样本中这一类人群的占比仅为9%,从这一数据的鲜明对比中可以得到农村地区居民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极低。而且在农村地区还有大约一半的居民是否选择使用移动支付无明显倾向,43%的居民对移动支付无使用意愿,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还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4. 移动支付技术了解程度

在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中,大多数用户对数字证书和终端认证等方式并不了解,占比极小。具体占比如上表所示,可以看到对两类安全方式了解的人群占比都较小,但可以看出来在对安全方式了解程度中,城市地区人群对安全方式的了解程度普遍高于于农村地区。

5. 移动支付应用场景

经调查,黄冈市城乡地区移动支付的主要应用场景为网购、购物休闲、转账收款。城市地区分别有66.80%、70.75%、76.68%的人会借助移动支付来进行网购、购物休闲、转账收款,农村地区分别有40.07%、44.04%、41.16%的人会借助移动支付来进行网购、购物休闲、转账收款,有40%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在此类场景中使用移动支付。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使用移动支付大都会涉及这三个场景,可推测此三类场景为居民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黄冈市城乡地区移动支付不经常应用的场景有公关交通、理财投资,两者在农村占比不足十分之一,城市只有五分之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看,公共交通支付场景少见的原因主要因为黄冈市公交系统支付方式单一,当地出租支付时顾客常常采用现金支付;理财投资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是因为城乡居民金融素养差异较大但普遍不高,缺乏理财观念。

(三)城乡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现状评价

为更加客观地城乡间的移动支付使用程度,建立移动支付评估模型进行权重确定和使用程度赋分确定,对城乡居民的移动支付使用现状进行定量描述。

1. 城乡间移动支付使用深度

使用深度反映了人们对移动支付的依赖程度,其中包括对移动支付使用金额大小、使用场景多少、使用满意程度的考虑,数值越大表示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深度越大。由图可知,城市样本的使用深度分布较为平缓,各个区段皆有分布,但0.50分以上的样本累积数量分布较大;而农村样本人群的使用深度大多数分布在0.50以下,城乡之间移动支付的使用深度差异明显。

2. 城乡间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使用意愿主要研究人们对移动支付使用的大小,在使用概率因子的分布图上,城市使用频率因子分布中的样本使用频率因子有多个峰值,波动变化较大,可认为城市使用人群中样本种类较多。可见城市普遍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较强,这主要与城市居民的综合素养以及移动支付的基础设施有关。而农村移动支付使用人群中,主要分布在两个峰值处,且两峰值区别较大,可以认为农村使用人群的使用意愿因子两极分化明显。结合实地调研和观察可以发现此现象与农村地区居民的特点密切相关,例如:外出打工或上学的年轻人、零售商店等人群使用移动支付意愿较强,而与社会外界人群接触少、年龄较大思维传统保守的农民使用意愿明显极低甚至降低为零。由于农村地区人群特征相对单一,主要为留守老人和儿童,这一现象对移动支付发展的落后现状造成的影响尤为明显。

3. 城乡间移动支付了解程度

了解程度主要反应人们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在移动支付的了解程度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城市和乡村都较为平缓,城市的峰值比乡村陡峭,主要集中在0.5到0.75之间,这表现出使用者对移动支付的了解程度对移动支付的使用影响较广泛对大多数人群使用移动支付起着重要影响。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对移动支付有所了解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过移动支付,使用的越多,对移动支付的了解程度越深,而不使用或很少使用的人也往往对移动支付并不了解。这一现象可以说明,了解程度对移动支付的使用起着广泛且重要的作用,影响较为广泛,在农村和城市的人群中,城市人群整体对它的了解程度较高,而农村人群的了解程度较低,这与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差异有着紧密的关系。

4. 城乡间移动支付信任程度

信任程度主要反映人们对移动支付的安全信任程度,在移动支付的信任程度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城乡样本都聚集于某一峰值处,分布集中,且城市样本在高分段的分布明显多于乡村样本。这一研究现象说明,城市地区的人们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对移动支付的整体信任程度明显高于乡村地区,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对它的安全性表示怀疑。乡村地区由于“只相信银行”等一些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余额宝储蓄收益、支付宝红包收益折扣减免等收益优惠对其影响不大,他们更关注资金的安全性。信任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拉大了城乡间移动支付发展差距,而且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信任难以建立,预测可能要等到农村地区在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和影响下逐渐改变传统保守的思想文化,移动支付才能进一步打开市场。

四、黄冈城乡移动支付差异的成因

(一)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宣传力度不大

农村移动支付发展速度落后于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缺少对移动支付的宣传,调查发现50%以上的农村居民缺乏对移动支付这类新兴支付方式的了解。新兴非银行支付机构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末端触角,是支付行业践行数字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深入农村地区会发现新兴非银行支付机构并未在农村市场做过大量宣传及推广,市场占有份额几乎为零,其发展远远不及城市地区,政府、金融机构和非银支付机构间的合作联系也不甚紧密。

(二)城乡居民对移动支付工具使用需求差异大

由于黄冈地区城乡居民对移动支付工具使用需求不同,导致城乡居民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差异较大。移动支付服务需求存在差异,移动支付业务与消费者生活的结合不紧密。一些应用场景处于空置状态,还有一些应用满足不了目前农村居民的使用目的。例如支付宝上推出的一些业务不满足农村居民使用需求。总的来说,农村地区消费场景比较单调,便民场景受种种因素影响拓展较难,移动支付的发展缺乏有效动力。

(三)城乡居民金融素养差异大

城市居民金融素养较高,而农民由于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收入较低等特点,造成其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技能单一的局限性,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很薄弱,甚至没有接触渠道,这也是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在城市地区,大多数人都对移动支付基本了解并知晓操作方式,而在农村地区有很大一部分是对移动支付不了解,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较低,极少能意识到移动支付在资金的便捷转移、小额贷款申请等诸多方面带来的便捷之处。

(四)城乡移动支付安全保障不足

由于城乡移动支付安全保障不足,导致城乡居民对移动支付信任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对移动支付的风险结构不太了解,加上平时听闻网络诈骗的相关新闻,对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尤为关注。例如,某些手机没有加密技术、在支付过程中容易导致用户的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窃取消费者的银行卡、支付宝账户等私人信息等。农村用户更容易受到网络诈骗的侵害,因此农村地区居民对移动支付手段对接受程度和利用程度更加降低,逐渐失去对移动支付的信心,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现金支付。

五、缩小城乡移动支付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議

(一)制定农村移动支付发展配套政策

政府应该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政策支持等方面,出台制定针对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的配套政策,为农村移动支付提供良好完善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大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推广。第一,鼓励各商业银行增加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分布数量,积极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第二,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大在农村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硬件设备的支持从而促进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更好发展。第三,拓展代理商。我国农村地区现阶段应进一步推动新兴非银行支付机构在移动支付业务上的推广,并辅以中央政府相关政策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实现三方合作,形成共赢。

(二)推动农村移动支付工具创新发展

在农村地区推动移动支付工具创新及人性化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对于移动支付产品的黏性,提高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从而加强其使用频率,缩小城乡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差异。其具体措施有:第一,针对不同地区,可借鉴阿里农村版淘宝的设计思路推出农村版支付应用,注重开发农村旅游支付、农村产业链支付、农村电子商务支付等相关支付渠道,将普惠金融政策合理应用于移动支付工具和服务之中。第二,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可推出相应的特定适用版本,如青少年版本、老年人版本,使操作系统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提升用户体验。第三,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可根据不同农村用户自身的需求,构建千人千面的支付场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

在农村地区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金融素养的差异,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发展。可采取以下宣传手段:第一,安排专业人士在农村地区定期召开宣讲会、开展金融小课堂,通过分发金融知识宣传单等简单有效的推广途径。第二,选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设计并安排能够体现金融相关知识的舞台剧表演,帮助农民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并安全高效地使用移动支付软件,提高移动支付与普惠金融的“适农性”。

(四)加强农村移动支付安全监管

针对移动支付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其具体措施可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展开讨论:从政府的角度:第一,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诈骗、盗取他人账户信息等不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净化移动支付的网络环境。第二,提高监管者对移动支付风险的认知度,增强对移动支付引起的相关风险的监测和应对能力。从运营商的角度:第一,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激励人才进行安全科技创新。第二,加大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研究,通过技术改进减少移动支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第三,建立紧急补救方案,应对大规模移动支付安全事件的发生。

參考文献:

[1] 陈华平,唐军.移动支付的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2006,19(6):48-55.

[2] 徐会敏.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及发展初析[D].成都: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3] 师群昌,帅青红.移动支付及其在中国发展探析[J].电子商务,2009,(2):58-64.

[4] 杨水清,鲁耀斌,曹玉枝.移动支付服务初始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9(9):1365-1372.

[5] 刘百灵,夏惠敏,李延晖,等.保健和激励双因素视角下影响移动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7,14(4):600-608.

[6] 彭果.农村地区借力移动支付深耕普惠金融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8,(12):68-69.

[7] 郑家庆.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18,(5):44-48.

[8] 江苏省支付清算服务协会课题组.移动支付对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纵横,2018,(1):56-64.

[9] 袁方方,陈新锋.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移动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18,(17):8-10.

[10] Herjden H.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mobile payment systems[C].15th Bled Electronic Commerce Conference,2002.

[11] Lieban-cabanillas F,Sanchez-fernandez J,Munoz-leiva F. Antecedents of the adoption of the new mobile payment system: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Age[J].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14,(35):464-478.

[12] Ooi K B , Tan W H . Mobil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 investigation using mobile users to explore smartphone credit card[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6,(59):33-46.

[13] Pandian S S. Buyers attitude in using mobile pay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ve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8,3(2):2-4.

猜你喜欢

城乡差异数字普惠金融移动支付
数字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个人征信业务探索
数字普惠金融的县域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的优势分析、具体实践与路径选择
肯尼亚M—PESA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启示
移动支付中NFC创意新技术
基于公平视角的城乡学前教育差异分析
基于教育公平的音乐教育城乡差异调查
电子商务环境下移动支付模式研究
打车软件的普及对城市交通压力缓解情况研究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