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中道德教育的渗透开展

2019-09-10许文舒

新教育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许文舒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文章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良好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集大成者,成为中学阶段德育教育渗透的关键环节。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要善于挖掘中课文中的德育教育因素,持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并以身作则、躬亲示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宗旨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语言文字知识,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还要借助语文教学的平台来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得到价值观和思想的熏陶,形成更加高尚的道德品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学语文教师要其作为教学基本指导思想,构建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之人。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在中学德育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来探讨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和路径。

一、发挥榜样的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榜样的作用在长期以来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这种经典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挖掘榜样,让同学们可以在同伴中找到学习的典型,做到相互促进、优势相长,在循序渐渐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品质。榜样带来的激励作用是无穷的,如果我们能够学生能够向着一个自身崇拜、喜爱和尊敬的榜样学习,那么他们就能够在无形中接受到正确的思想熏陶和行为引导。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师的榜样作用显然是最大的,他们一方面从教师那里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受到教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除了班主任之外,语文教师的影响可谓是最显著的了。语文教师在中学生眼里是饱读诗书、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人,教师的风度仪表和言谈举止往往是学生们聚焦的焦点,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在以后的人生中多年不忘。所以,要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来发挥教师的熏陶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得到引导,让教师真正地发挥出自身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者,在生活过程中是熏陶者,他们需要严格地约束自身行为,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做到言传身教,给学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结合语文课程具体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很多语文课文本身就是良好的道德教育素材,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地运用这些资源,结合恰当的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该篇文章语言优美、情境超脱,给人世外桃源、超凡脱俗之感,能够在无形中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也能够让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进而体会到生命的美好,激发出热爱生活的情感。当代中学生从小生活在优渥的物质条件之下,良好的居住空间一方面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却也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使得很多学生在无形中积累了压抑、孤僻的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去思考自身生活环境和作者所描述环境支架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进而让学生去思考自身在和平年代应当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学生开始思考自己还不是要用物质至上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一些行动,是否需要在生活中引入其他的价值观念,进而扎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价值观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章往往是作者整篇文章中的精华,如果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传输的价值观,要对文章内容的细节进行补充,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使其能够在灵魂和思想上得到升华。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习题进行道德教育

德育教育不仅仅要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更要从课上延伸到课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完成各项布置的练习任务的过程。在测试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教师也将测试和联系作为检验其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但是普遍认为将之作为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有失科学性,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其实不然,语文联系和测试的内容大多为阅读和写作,在设计测试和联系内容时,教师可以思考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父亲或者母亲的作文,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半命题作文,可以结合近年来盛行的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让学生探探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在这样的写作和联系中,学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并引导学生相互分享观点、彼此尊重观念。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渗透到德育教育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渗透到测试和写作环节。

四、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进行道德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是由一篇篇文章串联而成,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就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元素渗透其中。教学内容和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可以一并进行,使得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课文中传递的情感和价值。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体验,是从内心深处激发动力的根源。情感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帮助学生智力转化的重要推动力,是形成学生积极向上思想态度的原动力。小说、记叙文等文体作品的教学,教师要注重情感性教学的开展,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和课文内容相似的意境,在作者、学生、教师之间形成强的情感共鸣。教师要让教育在自然而然中形成,而不是强烈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要求学生应该怎么样,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才能反思、思索。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师要在具体教学内容的指引下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要将语文之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使其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在立德树人的原则下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同时,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将德育教育全方面地渗透到各個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任守燕,黄文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17(24)

[2]孙凤琴.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

[3]丁海燕.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旬).2012(08)

[4]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05)

[5]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系列活动——开展真语文大讨论[J].语文建设.2015(25)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