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思考

2019-09-10李罗锋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9期
关键词:加工贸易

李罗锋

摘 要: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发展过程中曾占据对外贸易半壁江山,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高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水平、提升我国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程及海关对应管理措施,以及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和思考。

关键词:加工贸易;保税监管;经济水平

一、加工贸易发展历程

加工贸易发展历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对应不同的阶段,海关、商务、税务主管部门等采取了实时的管理措施,发展壮大了加工贸易。我国加工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中国制造2025的历史性变革。

(一)来料加工阶段(1978~1987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内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人手,国务院1978年7月发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于广东、福建、上海等沿海地区试行贸易特殊政策,来料加工业务初具政策支持。1979年9月,国务院发布《发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简称新二十二条,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允许加工装配所需原材料、零部件、设备一律免征关税、工商税,来料加工进口免税制度确立。通过国务院一系列政策调整以及海关管理和关税减免等规定激发了市场活力,此后来料加工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迅速长满了广东、福建、上海等沿海地区。

(二)来料加工向进料加工发展(1988~2000年)

1988年5月,海关总署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同海关对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管理办法》,加工贸易保税制度从国家制度层面正式确立,加工贸易逐步由来料加工向进料加工转变,进料加工业务制度、流程此后逐步完善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强调更快推进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1992年7月海关总署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监管和征免税办法》,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开展进料加工贸易,外资进入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前沿的管理经验。199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试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暂行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加工贸易政策重点已从80年代扶持鼓励为主转变为以结构调整、规范秩序、加快综合监管为主。

这段时期,中国逐渐融人世界经济,参与世界分工,承接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全球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欧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将成熟的技术与制造工序直接转移到中国,中国加工贸易逐步南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推动了进料加工业务的迅速发展,进料加工逐步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方式。同时为适应外商投资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海关特殊监管区逐步探索发展,1990年闰务院批准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200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辽宁大连等15个出口加工区。这段时期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增长,加工贸易额占外贸总额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种类逐步优化,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增长迅速:同时外资企业逐渐取代内资企业,居于加工贸易主体地位;加工贸易逐渐形成区外加工贸易和特殊监管区并存监管模式。

(三)加工贸易结构调整转型(2001年至今)

我国于2001年加入WT0,外贸体制开始与国际规则互接互补。国家开始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承接国际转移、参与全球分工的主要形式,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加工贸易主要类型。这段时期,外资企业仍占加工贸易主导地位,加工贸易业务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张。海关总署、商务部等相关部门逐步减少、取消相关审批,不断促进加工易发展。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一)近5年加工贸易发展情况

加工贸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近年来发展逐步放缓并有萎缩趋势,从图l来看,近5年加工贸易占比逐年降低,累积下降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额从巅峰时期的半壁江山滑落至1/3水平。

(二)加工贸易额占比下降原因分析

1.外部因素

从国际方面看,全球经济低迷,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地区摩擦冲突时有发生,外需不振是主要原因。另外,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加工贸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放缓,产业和订单转出有所加快。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东南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依托低要素成本,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局面。

2.内部因素

从国内方面看,企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削弱也是重要原因。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也趋于合理,承接产业专业优势不再。经过多年发展,加工贸易逐步带动形成了较强的国内配套产业链,加工贸易料件二元化、国产化比例不断提高,内缘化和本地化趋势明显,国内采购料件比例上升,也是加工贸易进出口缩减的原因之一。

国家转型升级战略和相关政策的调整是另一个重要原因,降低甚至取消了高污染、高能耗的出口退税率,提高高新技术装备、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率。

三、加工贸易未来发展思考及建议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产业升级、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深度调整,加工贸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放慢,产业和订单转出加快,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削弱。要保持我國经济稳健发展,维持加工贸易稳定增长,个人结合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策扶持

从国家层面出台扶持加工贸易业务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主要从税收方面考虑,执行加工贸易货物入区退税政策。目前国内区外企业之问通过保税区一日游,出口企业无法享受货物入区退税政策,必须引入境外第三方公司进行交易才可享受退税,这无形增加企业交易财务成本。企业退而求其次选择香港一日游也无形增加了物流成本。因此,落实入区退税政策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也能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

(二)行政审批

加工贸易业务商务主管部门、海关已逐步简化、取消部分行政审批,但还有优化空间,对比一般贸易业务行政审批还是较多。建立完善加工贸易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海关、企业信息实时共享,加工贸易业务无纸化办公,简化加工贸易业务备案、变更、内销补税、核销手续和审批,对相关审批业务进行时效考核,更多引入电子审单。

(三)监管创新

加工贸易业务流程长,环节多,海关监管流程相应也长。同时区内、区外加工贸易监管要求不一样,手册、账册管理也不一样。近年来,海关提倡“放管服”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后续监管创新一方面,特殊监管区加工贸易业务已有的创新成果复制到区外加贸业务,例如重庆海关“四自一简”监管创新政策(企业自主备案、自定核销周期、自主核报、自主补缴税款、简化业务核准);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加工贸易业务监管平台,实现加工贸易业务系统化管理,企业和海关信数据共享,所有加贸相关业务在监管平台完成。

参考文献:

[1]黄埔海关课题组.改革开放40年中国加工贸易的变迁与展望[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8(06):24-31.

[2]董思雁.中国加工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新进展、新挑战与新对策[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9(06):65-70.

[3]詹宇波,陈强.对外贸易、加工贸易与劳动争议——来自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劳动经济研究,2018,6(01):81-106.

猜你喜欢

加工贸易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中国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浅谈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基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