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辅导转型研究

2019-09-10卜姝华

高教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意识培养创新创业

卜姝华

摘  要: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是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与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辅导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实践中未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文章从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出发,提出高校大学生就业辅导的转型,构建“激发式就业辅导”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就业辅导;意识培养;辅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030-03

Abstrac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encourage entrepreneurship to drive employ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re the mainstream and trend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lso the need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re is a certain misunderstan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unseling. In practice, they fail to effectively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sciousnes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nd propo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unseling, constructing an Encouraging Employment Counseling Model.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mployment guidanc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tutoring mode

隨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深化改革的需要。在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势都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大学生充分就业,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对“怎样培养人”的现实回应。当前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社会整体转型升级,毕业生就业人数年年递增,就业难已成常态,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新的出路,也成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要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习近平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上也说到: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创新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热点,成为时代的主流和趋势,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深化阶段。而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辅导却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辅导存在很大误区,创新创业意识欠缺,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不足。

创新创业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本着社会进步的原则,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升华,从而创造新事物、新方法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也包括创新创业行为方式、创新创业人格的塑造。大学生就业辅导,是指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其实施的帮助和指导。指导侧重于指点引导,辅导更体现过程,在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就业工作者的“辅助”作用,实现“内援型”的激发,而不是“外助型”的指导,促使学生发掘成长潜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我国的就业辅导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就业辅导理论及体系,尚处于探讨和发展阶段;很多毕业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就业辅导已不能适应创新创业的发展和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需要,这就迫使高校要走出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就业辅导误区,帮助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

一、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辅导误区解读

创新创业教育为毕业生的教育内容。一些高校在面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会采取针对毕业班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在临近毕业之时,开设培训班、集训营,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发放创业证,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在学生的潜意识之中,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毕业生的教育内容,为解决就业问题而进行的必要活动,是迫于无奈做出的最后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为创业意愿学生的教育内容。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往往只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育,忽略了可能进行创新创业的潜在的学生群体。这一部分群体,并非全部都不具备创新创业的条件,可能是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对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程序缺乏了解。创新创业是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取长补短的方式来共同实现的。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科研立项、个体创收、创业竞赛、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可以通过科研立项、创业竞赛、创业课程的开设来实现,平台的搭建,各项活动的开展也不完全等同于创新创业教育,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个体搞创收。一些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步伐停留在商业计划书、创业竞赛,以为立项了,就事半功倍了,创新创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在虚拟空间里谈创新创业。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就业辅导产生误区的原因分析

社会因素,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倾向。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趋向变为为社会服务,大学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也越来越凸显。高校工具性的特征显现出来,大学更多地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体现着教育的文凭化,而价值功能弱化,未能使学生获得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社会主流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活动,过分热衷教育的物化标准,无形的教育价值被忽略,急功近利的色彩浓厚,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无从谈起,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高校因素,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缺失。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当前形势条件下,不能真正实现自主管理、自主监督、自主执行的责任,办学的依赖性并未完全解除,不能充分自主地安排人、财、物,面向社会拓展资源。政府与高校之间存在着权力的博弈和制衡,事权在高校,财权在政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实际运行,在有限的范围内,政府让渡给学校一部分教育行政管理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交叉与错位,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的弱化,在教育管理中如果不能形成一致的观念,则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往往考虑社会需求,追求热门程度,重视就业率,不太注重学生人格、品德、意志的锻造,高校成为大学生的“职业训练场”,片面地追求教育的结果化、数字化。

毕业生因素,个人自身想法的不稳定性。受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对创业是抱着试一试或想一想的态度,生怕一旦踏进创业的洪流就血本无归,在就业方面持保守稳定的态度,更多地是想捧着铁饭碗,不愿冒险和打拼。一方面是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是影响毕业生创业的重要原因,父母对于子女就业方面的观念,也让大学生左右观望;另一方面是生存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毕竟要面临着生存问题,长期的打拼如果又缺乏经济来源,还背负债务,也让大学生喘不过气。诸多的现实因素,造成了他们在创业意愿方面的摇摆不定,是否进行创业前思后想,已经创业忐忑不安,无形中多了很多焦虑,很多是经不起风吹浪打便草草收场。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辅导转型

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有创造性的人的全面教育而非项目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合创新活动的实践教育,而非纯粹传授知识的理论教育。高校要着眼于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辅导的转型。

以意识培养为起点。当今社会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要转变理念,与时俱进,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将创新和创业融为一体,在就业辅导中融入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起点。一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是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基础。独立人格表现在大学生能自主思考、自主决策、自主实践、自主创新,摆脱“家庭承包制”,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二是要培养学生担当的品格。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担当意识难免受到冲击,首先是要树立对自己负责的观念,建立法律法规意识,明确行为的后果,知行善行,有条不紊。还要对他人负责,在创业过程中,难免要与合伙人及创业团队合作与发展,要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发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不逃避不推脱。还要对社会负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为社会添砖加瓦,不做有违于社会道德的事情,在生活中学会创新、学会生存、创造价值、回馈社会。三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进行创新创业的必要素质。在社会竞争过程中,难免会遭受优胜略汰,如何在挫折中学会成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风险中做好评估,在打击中继续前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运用创新创业理论,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整体和个体分析,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差异性、创造性和多元性,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学好创新创业理论,更要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和信息,适应市场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二是要提高大学生组织策划能力。掌握活动的组织、策划和管理能力,把握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人、财、物的管理,才能综合全面地进行创新創业活动,克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案。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理论所涵盖的创新创业步骤,需要融会贯通,积极实践,充分了解自身创业的优势和劣势,并对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及时提升,对创新创业过程的全环节有充分详尽的了解。四是要增强大学生捕获商机的能力。创新创业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项目,市场的变化和动向,顾客群体的关注点,形势政策和环境,利润的增长点等,都需要大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得出有效结论。具备挖掘商机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审时度势,开展商业活动。

以方法创新为手段。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专业技能。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融入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工作,根据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结合社会实践情况,以素养、能力、技能为核心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需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强化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鼓励学生面向课堂,结合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拓宽产学研渠道,强化实践技能。产学研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市场环境相联系的重要渠道,产学研能够推动大学生更好地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可以通过打造资源平台,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双创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疏通互动渠道。建立孵化基地,完善激励政策。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友好互动,挖掘校友资源,建立孵化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增加创新创业类比赛并设置奖励制度,对符合创业条件的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做好指导和跟踪工作,建立创新创业咨询中心,使学生资源与学校资源能够无缝对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四、构建“激发式”就业辅导模式

激发式就业辅导模式,是指深化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自我认知,强化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体系,优化政工队伍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就业辅导,孵化团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优质项目。如图1所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贯穿大学阶段的全人教育、全程教育,要从大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为基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铸造创新创业人格,引导大学生确立创新创业发展目标,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技能,提高大学生的发展潜力和社会适应性,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精神培育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潜力、创业动力,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创新创业精神植入大学生的基因,让大学生明白创新创业不是退路,而是出路,创新不仅是国家进步的灵魂,更是个人发展的途径。通过创新创业观念的培育,塑造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于解决的思维品质,积极探索、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通过创业者素质测评,可以初步摸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情况,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档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就业辅导活动,使大学生初步具备创业者的思想意识。

理论建设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源泉。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知识课程,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使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流程、基本素质。深化创新创业课程改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创业培训、案例分析,另一方面应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知识作铺垫,邀请相关专家开设财务管理、风险融资、产品营销、项目管理等专题讲座,满足大学生创业全方位知识的需要。

素质拓展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然基础。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辅导应优化内容,以素质拓展为基础,加强技能训练和心理辅导。一类是发展性辅导,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强化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一类是职业性辅导,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一类是心理性疏导,增强大学生的抗御风险能力,强化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根据创业过程中的必备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拓展和能力强化训练。

实践创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思想与行动相结合,勇于创新,勇于尝试的具体体现。实践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创业竞赛、大创项目、参观实践、电商平台等,大学生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应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也不因结果而结束,而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根植内心的过程,逐步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内生动力的觉醒,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达到意识、能力、心理的成熟与发展。对于在创新创业竞赛中的优质项目,可以利用创客空间、创业基地进行孵化和培育,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实现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资源转换,获得外部企业的支持与合作,指导与创新,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辅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长期过程,高校应充分搭建廣阔平台,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教师应充分发挥领路人、传授者、启迪者的作用,全方位、分层次、有重点地开设创业就业辅导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坤.“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路径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4).

[2]何康,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路径探寻[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7(12).

[3]彭丽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8).

[4]胡超.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的构建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10).

[5]段宏韬,卜穆峰.“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8(10).

[6]王丽娟,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2(5).

猜你喜欢

意识培养创新创业
运动训练中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要注意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试析安全生产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