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河南地区戏剧社团对艺术教育的影响研究

2019-09-10刘颉

经济·艺术商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社河南社团

刘颉

作为戏剧之乡,河南地区戏剧演出历史悠久。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环境发生剧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河南地区产生交汇与融合,使得当地戏剧艺术呈现蓬勃发展趋势,并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在戏剧艺术发展过程中,戏剧社团作为演出的重要组织,成为沟通艺术创作和艺术消费的桥梁。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除了艺术学校外,戏剧社团也起到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河南地区戏剧社团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环境中,知识分子、艺术家为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进行艺术创作和演出的社会组织,具有盈利性或非营利性,并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民国时期河南地区戏剧社团培养出大量的艺术人才,对民众起到艺术教育的作用。

民国时期河南地区戏剧社团的历史背景

据资料显示,明清以来,河南境内先后存在或流行的各类剧种约77个。民国时期河南地区的戏剧社团以提倡艺术、研究国剧、演戏自娱、赞助公益为宗旨,演戏的目的除了票友之间的娱乐外,还对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主力军——市民阶层起到艺术教育的作用。

1927年,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举办游艺训练班,邀请王镇南等人对戏剧艺人进行艺术训练,开始了“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戏剧社团在河南抗战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封沦陷前后,不少戏剧社团离开开封,辗转洛阳、郑州等地演出,同时继续培养艺术人才。抗战结束后,一些戏剧社团成员重回开封开展演出活动,为河南地区艺术教育作出积极贡献。

民国时期河南地区戏剧社团对艺术人才的培养

民国时期河南地区戏剧社团数量庞大,相望若林。为了维系生存与发展,这些戏剧社团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内部管理,培养大量艺术人才,以确保演出顺利进行。

豫声戏剧学社科学教学范式探索

豫声戏剧学社的创始人樊粹庭,1906年2月24日生于河南省遂平县潘庄。乡村戏剧演出使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1919年,樊粹庭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进校后,他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戏剧艺术中。升入中州大学后,樊粹庭组建话剧社团,并亲自制作道具布景,演出《维持风化》《复活的玫瑰》等剧目。

1935年,在河南省教育厅支持下,樊粹庭创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正式开启了戏剧事业。此后,陈素真、赵义庭、张子林、王润枝、司凤英等众多知名演员加入豫声戏剧学社,成员最多时有一百多人。豫声戏剧学社除上演传统剧目外,还排演由樊粹庭改编的新剧目《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柳绿云》等。

豫声戏剧学社对加入的每一位成员进行严格把关,仔细筛选。不仅如此,该剧社还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艺人严格约束。当时社会上存在赌博、吸食鸦片等不正之风,这些都是剧社明令禁止的行为。豫声戏剧学社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在培养戏剧人才方面,豫声戏剧学社秉持寓教于乐的理念。面对成员大多没有教育背景、文化水平偏低的现实,豫声戏剧学社聘请文化理论教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剧社成员体会故事中角色的情感与经历。用浸入式的教学方法,使豫声戏剧学社成员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理解与体悟能力不断增加,从而使戏剧表演水平不断提升。

中州戏曲研究社创立因人设戏培养模式

中州戏曲研究社在培养艺术人才时,有的放矢、重点培养,充分考虑个人在戏剧表演中的特点和重要性。

中州戏曲研究社的创办宗旨为“改良旧的河南梆子,使之成为通俗教育之利器”。中州戏曲研究社实力很强,剧社的行当齐全,男女主角、文角武角人才济济。中州戏曲研究社中集编、导于一身的王镇南为最有实力的剧社成员常香玉量身打造了六部改编版《西厢记》,在開封上演后,剧坛为之轰动。在河南豫剧改良工作中,戏剧社团中的知识分子参与到豫剧改革和创作中,为戏剧教育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

中州戏曲研究社提倡为不同演员写戏,写贴合演员个性特征的戏。应该说,中州戏曲研究社通过因人设戏找到戏剧人才培养的捷径。戏剧不同于其他门类艺术,艺术家可以靠后天努力来弥补天生缺陷,往往名角带来的艺术效果是不可复制的。像豫剧六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阎立品、马金凤、桑振君、崔兰田的唱腔和表演程式都是后人难以企及的,因为其独特的个人气质和发声技巧根本就难以模仿。

中州戏曲研究社因人设戏培养人才的方法,在戏剧舞台实践中提高了成员的艺术水平,有不少成员因此脱颖而出,成为豫剧舞台上的佼佼者。可见,戏剧社团中编剧导演与演员的协作及与之相应的因人设戏和量材而用,给成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为培养艺术人才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国时期河南地区戏剧社团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戏剧社团成员不仅有能登台表演的艺术家,还有对戏剧艺术进行改革的编剧及导演。戏剧社团成员接受的艺术教育不仅有戏剧表演实践,还有艺术理论知识,这样既奠定戏剧艺术基础,又兼顾其谋生需求。民国时期河南地区戏剧社团不仅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还从客观上促使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得以普及,为戏剧艺术在河南地区的广泛传播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对艺术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学社河南社团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最是情浓毕业时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基于Android平台的学社APP设计与开发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以“精龙学社”为载体,党员团员为骨干,推动医院文化建设
社团少年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