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笔人物画之写意性探微

2019-09-10孙夏竹

经济·艺术商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神工笔工笔画

孙夏竹

中国传统绘画在美学法则上具有其“写意性”特征,“写意性”是主观情绪中的某种意识,它不同与写意画,写意画是相对工笔画的一种有其自身语言的画种,其本身也具有“写意性”。“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绘画的精神主旨。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特征——形神达意,以意传情。传统工笔画在唐宋时期,达到了近乎完美的颠峰状态。如今工笔画在经历元、明、清的低谷期后,重新复苏,呈现出多元化的欣欣局面,而当下在新文化思潮中,工笔画家又将如何将传统美学中的“写意性”表现在当代作品中?“写意性”对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意义何在呢?笔者试图从文化背景,绘画意识,绘画语言等方面探究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特征。

从中国绘画历史来看,是先有工笔后有水墨的,而工笔人物画又是最先成熟的绘画形式,工笔人物画一般是以线描为骨干重视色彩运用,精细入微地表现人人物形象的绘画手法,其作品主要有卷轴画,壁画等形式。其历史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新石器时期,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及两宋至元明清的不断演绎发展,论从绘画题材与绘画技法上都日趋成熟更具深远意义。此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工笔重彩画逐渐被冷落,至元以后,工笔人物画由于陈陈相因,逐渐丧失了其原有辉煌地位,但随着20世纪的转变,传统绘画受到西方艺术的强劲冲击,人物画得到了空前发展,工笔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站在历史与当代的交叉点上,传统与创新成为了当代工笔画家所背负的两个“十字架”。如何融合西方绘画又能继承传统文化的内在美呢?只有从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中取其精华,以西方绘画充实本土绘画的缺憾,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在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中,“意”是其审美情趣精神所在,无论“观象悟道”的造型意识还是“随类赋彩”的色彩观念,都体现了中国绘画崇尚“写意”的绘画精髓,从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清代提出重写意而淡写实的绘画风格,“写意性”始终主导着工笔人物画的精神主旨,这种绘画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

当代信息化时代,只有保持传统的观念又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体悟工笔人物画本体语言的艺术价值,因此“写意性”这个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观念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继承的。

工笔人物画“写意性”之历史探索

工笔画是中国绘画最早风格和形态,它以线条勾勒,层层敷色渲染的笔墨表现样式,成为中国各种画体最初描绘方法,由于中国画特殊的审美趣味,主要在于追求画面所传达的“意味”。所谓“意味”并非指绘画题旨与写意画表现形式,而是指画家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表现产生出画家自身情感,从而传达出一种“意味”,中国艺术总体上倾向于写意。这种意念观不仅仅存在于绘画领域,而且也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传统工笔画通过对物象细致入微地刻画,在强调对客观再现的同时,始终将“写意”作为最终目标,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云昔人谓“画人物是传神”。这与东晋顾恺之所作《魏晋胜画赞》中提出“以形写神”都说明了工笔人物画的“意”就是“神”。有别于人物外表形象的内在精神气质。写意性即“传神”“写心”绘情性笑方之姿,抒意趣所在。从齐梁开始“形神”中“以形写形”的观念支配下,形神开始对立,那从“以形传神”发展到“写意传神”“写意”与“传神”本属两个不同范畴。“意”指画作激发人的想象,触人情怀,勾起思绪的非具象东西,是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它由具体形象而诱发,所谓“神”存在于“物”即创作对象对本身,是对事物具实性摄取与反映前者属于表现范畴,后者属于再现范畴。但它们都没有超越“形神论”这个大范畴。“写意”与“传神”都受“形神”这一美学原则的,而且画家在创作活动和审美活动中,两者交融并汇——意存于心,神寓于物,意物不分离,形神紧密联系。这种“意”与“神”的关系共同建立了“写意传神”的审美形态,成为几千年主导中国画的艺术法则。

“写意性”在工笔人物画中的具体表现

传统绘画从创作理念上不外两种——一种是以笔追意,一种为以意运笔。“意”始终被作为绘画主旨,工笔画的写象与意笔画的写意都始终贯穿了“写意性”这一美学法则,美不仅仅是客观,也不仅仅是主观。长期以来,中国画家进行绘画写意性探究方向中,发现工笔画是在具象中写意将宋元以后水墨为上的笔墨传达的“意”化作工笔画中形的意、线的意、色的意、图的意。

形——应物象形,线——骨法运笔,色——随类赋彩,构图——经营位置,四个单项因素最终形成画面中的“气韵生动”。这就是画家的“意”的感受。

造型的写意性——应物象形。

《尔雅》中写道“画,形也。”不难看出人物画创作都以造型为首要,没有造型,人物画就不能成立。传统人物画造型强调的是“以形写神。”“意象”造型,所谓“意象”则是由形——型的一种转变,是画家通过自身的“意”将物形化,将形画化。由于这种“尚意”的造型原则,当今工笔人物画都强调“写意”这一传统造型观。中国工笔人物画以线造型的语言,使得画家必须经过主观取舍提炼才能创造出有意味有美感的“形”,造型在创作中不仅是技术问题,而必须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是人脑对物象的一种思绪。

传统绘画向来讲求“以意造型”,古代画家谓“古画画意不画形”,反应了画家作画不受客观局限,以意造形,实现为物传神,这种观点表现如下:夸张变形,脱略形似;概括取舍,以少胜多;强调重视表现;以“写”法造型等。造型感觉具有中国画独有文化与心理特征,显得卓尔不凡。

色彩的主观性——随类赋彩

中国绘画讲究“随类赋彩”是指画家必须根据所描绘的不同对象具体要求而赋以不同色彩,所谓“随类”是对颜色的调配与比较。须知“随类赋彩”之“类”非随某一对象之色而赋彩,但求其类似而已。以“类”作为赋彩的根据,即“以色貌色”。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道,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也正是在这种色彩观念影响下,出现了“炎绯寒碧、暖日凉星”,“高墨犹绿、下墨犹放的精論,古代画家的择色心理与设色调配有着象征性,主观性的审美规定其特征,具体讲有色彩的象征性,色彩主观性,审美规定性等观念。

线条——骨法用笔,以笔追意

传统工笔人物画转意的表达方式归于用笔,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写到“象形须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归乎用笔”。“意”通过用笔的婉转顿挫表达出,而运笔的过程也正是画家直抒胸意的过程。线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和形式,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其艺术追求书法运笔,尚“骨气”“骨法”等,以线条概括勾勒出的“象”不仅有形,而且含有“意”。“也正是传统人物画“传神写意”绘画观念的写照。

形式结构的写意

从立意到构图是一幅作品的基础,图式的构成是体现画面是否写意的关键,构图即画面的形式美,在谢赫《画品》中一幅绘画创作最终以其“意”即气韵生动展现给观众。但在创作过程中,首先是以“经营位置”开始的,要充分达“意”就必须创造出有意的构图形式。绘画中构图是一种形式概念,中国传统绘画讲“立意”“为象”“章法”三者结合,同步表达方可呈现统一和谐之效果。古代绘画“章法”有其规范性和模式化。绘画结构上有一种区别于西画而又相对十分完整的美学体系,其以散点透视为主,其独特的构图形式形成了中国画的风格特征,传统工笔人物画生动有节奏、情景能交融、对比上调和、动静上互补。加上主大次小、虚实相生的主观理念,使“写意性”的构图模式将作品达到一种十分巧妙的艺术效果。具体表现有构图的“写意性”思维,构图的装饰之美,突破典型瞬间的时空框限这种“经营位置”上的主观性特征。

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之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蕴涵着独特的美学观念,它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实艺术,而是一种半抽象的意象艺术。“意”是传统绘画理念审美情趣的精神所在,中国绘画尚意,要求作画“并记在心,意在笔先。”“以笔追意,以意运笔”。它不是简单的艺术再现。而是注重主观情感表达的表现性艺术,追求精神世界的感悟与交流,传统工笔画崇尚对“神”的表现,这种“传神写意”的美学思想不但代表中国工笔人物画美学思想,而且带动中国写意人物画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山水画与花鸟画的发展。

传统工笔人物画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引导中国绘画意识潮流,同时也对现代工笔人物画艺术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当代信息化时代,艺术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工笔人物画从艺术观念、表现形式上都有了重大变化,题材内容,风格流派及创作观念多样并存,遵循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艺术规律是中国画之根基所在。

“写意性”这一美学法则主导着工笔人物画的价值取向,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派生的精神产物,在传统和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画家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完美结合。现代工笔人物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必须紧跟时代,推陈出新,追求多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使工笔人物画这个古老又蕴涵巨大潜力的画种长盛不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西安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传神工笔工笔画
工笔国画一夏荷,牡丹
工笔花鸟画
2020年首届广西工笔画作品展作品选登
李文慧作品
感怀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陈孟昕工笔画作品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顾恺之艺术成就浅议
传神的原文,传神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