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要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2019-09-10张波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启发性直观规律

张波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演示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变抽象平淡为形象生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要發挥演示实验 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目的明确,忌随心所欲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多边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演示实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及规律。

例如,笔者在讲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中就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目的及结论。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笔者调整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化时,并逐步移动光屏获得清晰的像为止。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化并逐步移动光屏获得清晰的像时,注意观察总结成像的性质,以及像距、物距、像的虚实、大小、正倒变化的情况。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有了很强的感性认识,很清晰的认识思路,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节内容。

演示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 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究规律了。

二、要明显直观,忌模糊不清

演示实验的一切都离不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要有较强的直观性,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明显,要让整个教室内的同学都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如在演示时,可借助投影仪、闭路电视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

其次,实验器材的选用要简单。演示实验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度复杂的实验装置。例如,用磁铁的方法演示电动机的原理就比搬一个真的电动机来做实验更能突出物理原理。

第三,观察实验现象要感官并用。有资料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单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单靠视觉从图象获得知识,只能记住45%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65%左右。因此,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的协调并用,比单一渠道要好。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各种感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强化有效刺激,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规律的理解。例如:在探究电阻、电流、电压的关系时,学生视觉对电流与电阻电压的正反比例关系可能理解不透彻,这时可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电流的变化可以用音高变化来表示。使学生听觉、视觉共同作用可能比单纯视觉观察的效果更好。因而,对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演示实验切忌模糊不清。学生看不清清晰的实验过程和明显的实验结果,弄不懂实验所示的规律原理,无助与物理教学。

三、要有启发性,忌难易不分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演示中的启发性,首先在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例如:通过“米筷提米”、“纸锅烧水”等有趣的小实验,来诱导学生透过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启发其抽象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

运用演示实验引发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开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然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例如:为什么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这种现象?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这样的实验就成了推进思维的导向。

总之,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目的,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观察促进思维活动展开,又用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步,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才能使我们的物理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猜你喜欢

启发性直观规律
核心素养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找规律
浅谈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巧解规律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