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砍柴”效率的几个“磨刀”之法

2019-09-10王阳

学习与科普 2019年9期
关键词:砍柴提升状态

王阳

摘要:我们常常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鼓励他们多总结方法,提倡“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学习态度,但实际上于教学而言,找寻合适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一样重要,如今的时代变化之快所需求的绝对不是墨守成规、拘泥于一种思路的教学模式,只有用心观察、深入体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接受程度的变化,然后及时做出调整与新方法的尝试,我们才能在在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打基础的关键阶段,为他们提供更适合、有效的学习方式,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学;方法;思维;状态;提升

当人们对现有的生活方式感到时,寻求调整与突破才应是最佳选择,同样,当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厌倦时,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其实,教学本身就是围绕教材以及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而展开的师生交流活动,即使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也需要随着时代与学生思维的变化而变化,唯有如此,教学才能更有活力、从而更有效率。

一、尝试避熟就生

在每个人的求学历程中,应该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不管是背诵英文单词还是记数学公式或者学习其他内容,总是会下意识多复习靠前的或者自己熟悉的知识,虽然看似学了很多遍,也会在不经意间陷入“熟悉的越熟悉、陌生的还是有些陌生”这样的循环当中。其实,大家会有这样的选择,也是“避生就熟”慣性思维的展现,但这样的思维却可能会在学生的知识获取中成为他们的“拦路虎”,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有意引导他们尝试“避熟就生”。

以古诗的背诵为例,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愈加重视,学生在家长的指引下“跑”在正常学习进度的前面也不为罕见,再加上古诗本就容易作为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启蒙读物”,所以对于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学生都是本就是出口能诵的。所以此时如果再将教学重点或者对学生的考察重点放在是否熟读背诵之上,除了让学生自己感到轻松之外其实收获并不算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学生已经熟悉的内容做充分了解,比如《山行》《望天门山》《绝句》这些许多学生出口即能诵的篇章,就不需要再将过多的重心放在熟读与背诵之上,而要引导学生去重点关注《夜书所见》《三渠道中》这些篇章的背诵以及所有诗歌的理解与审美感受,当然,“避熟就生”方法的使用必须要以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薄弱点的充分了解为前提,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容量”以及效率,还能引导学生踏出“舒适区”,更为重视新知识的接纳,有益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选择长短结合

如果说“生”与“熟”是根据学生自身对学习中不同内容所有的接受程度而作的划分,那“长”与“短”就是基于所学内容本身的特性而有的思考,简言之,就是有的知识或者能力的培养需要将其融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应有“长线”安排,而有的则需要以集中、快速的形式来传递给学生,这就属于“短线”安排,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做最好的规划,实现“长线”与“短线”的完美结合。

所谓“短线”的处理,所指的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的现实功利性,也就是希望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及时见到成果的部分,这个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基本表现在字词与必备课文的识记与默写、特殊句式的感知以及特定词句与篇章的理解等方面,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必须要做到抓重点、有针对性,并做到及时考察来获取学生日常学习程度的反馈,继而鼓励他们养成记笔记、总结易错点的习惯,这样才能更有易于他们在最终总结的时候抓住重点,以高效率得到想要的成果。但与此同时,那没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的“长线”安排也就是教学中更偏于非功利性的那一部分我们也不可忽视,诚然,能用成绩来展示出的教学成果很值得重视,但融于个人的文化底蕴、气质、修养当中的文化精神培养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的基础阶段的学生来说更为不可或缺,这并非一朝一夕通过一两篇文章的解读能完成的,它需要有着长期承载着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精神的作品品读的积淀,它与基础知识的教学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在教学中只有做到两者的兼备,整个语文教学才会更为完整、更有价值。

三、培养答题意识

在如今的教学环境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广受各方关注的问题,很多人意识到了之前过分重视学生成绩以及以教师为绝对主导的教学模式的问题,也在积极寻求改变,但伴随着活力课堂、降压减负这些改变而来的,同时不少人尤其是家长方面也会有所担忧,比如学生的努力程度以及他们还是会很关心的成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在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的“答题”意识就十分有必要。

当然,这个“答题”意识并非是指的以往教学中“死记硬背”一些答题套路,而更多的是指一种举一反三的思维。以《慢性子的裁缝与急性子的顾客》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的情节展开在顾客与裁缝对话的一来一往间得以完成,人物个性也在急性子与慢性子的碰撞中得以凸显。这篇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本意在基础的字词学习之外就是希望他们能从中明白急性子与慢性子各有的优缺点,但倘若我们让这堂课的教学直接指向这部分内容,那文章中不断反转带来的趣味性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情景预设与思维能力的考验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在学生不断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抛出问题、创设与课文中情境相反的设定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去思考、去回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而这种提升不管至于眼前的考试答题还是长久的思维培养都会有所助益。

四、寻找最佳状态

其实,不管是“避熟就生”还是“长短结合”与“答题意识”,这三种方法看似都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在探讨我们该“怎么做”,但实际上最终的落脚点都在如何更新教学思维从而给予学生学习思路甚至是思维模式积极影响之上,所以,在这三种方法之外,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寻找最佳的学习状态一样必不可少,只有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整个学习过程才会更具活力与价值。

而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状态享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我们就需要从内、外两方面下工夫,“外”所指的就是与如今倡导的活力课堂相契合的教学环节设计,语文是依托于语言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科目,而艺术之间的共通性让音乐、绘画、表演等等艺术形式都可与之发生关联,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以包容的胸怀将更丰富而有趣的艺术形式引入课堂,在塑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更多的审美体验。而“内”指的则是需要我们融于与学生日常的交流中思想与态度的引导,这一项完成第一有赖于对我们自身言行举止的规范,第二有赖于我们对承载着积极正确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态度的寓言故事、现实案例等内容的挑选与整合。对于小学生而言,多元的课堂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则会对他们思想态度与价值观的行程有积极的影响,这两者结合起来更容易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与生活状态,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快速从外界获取信息并逐渐形成自己接受与感知思维的关键时期,倘若在这个时候我们总以固化的思维与教学方式来与他们交流,最后即使学生能取得较高的成绩,真正的学习与思考能力也会有所欠缺,只有在综合各方因素后及时尝试一些适合学生的新方法,整个师生互动过程才能更为舒适而高效,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雅飞. 于永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想与课堂艺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6.

[2]徐宏梅.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5):59+61.

[3]郭玉琢. 解析开放式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2016(36):83-84.

猜你喜欢

砍柴提升状态
小马砍柴
磨刀不误砍柴工
放羊的故事
状态联想
放羊的故事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