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数学“误读”成因剖析及矫正策略

2019-09-10王玉芹

成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误读矫正策略低年级数学

王玉芹

摘 要:小学数学课上的学习活动,就是小学生的数学建构过程,学生总是会在数学学习中犯下一些错误,“误读”就是其中的一种。很多时候人们忽视了数学“读”的过程,其实数学阅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涉及到学生数学习惯的形成,也关系到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实际理解,数学阅读的掌握情况,决定着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要重视数学阅读的开展,让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但是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出现错误也是正常的,“误读”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针对学生的“误读”情况,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并分析“误读”的具体类型以及成因,找到“误读”的根源,帮助学生解决“误读”的问题。本文分析的是在小学数学课上,学生出现“误读”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矫正的对策,希望对数学教育整体的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误读”成因;矫正策略

日常在教学中人们主要是关注语文阅读,阅读被人们下意识认为是语文课上的活动,其实数学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的实际学习中阅读时重要的活动,体现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以及理解能力,也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知识是否能够充分应用。如今学生出现的一些数学“误读”三种类型,对待学生的“误读”,教师要保持客观的看待,从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上看,学生出现的任何错误都是一种进步的资源,暴露出错误才会进行改进,从而达到提升。低年级的学生本身在数学阅读方面没有形成足够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习惯,因此出现“误读”的现象是十分正常的。

1 误读的概念

“误读”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因为小学生开始进行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建构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的错误,其中一些是浅层次错误,也被称为是形成性错误,就是所谓“误读”。简言之,误读就是在阅读中,出现错误的信息接收,或者是对一些信息遗漏和错看,导致理解错误。在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误读”多数情况是学生无意造成的[1]。以往人们对学生出现数学错误的看法和分析,仅仅关注的是错误的结果以及形式,但是缺乏对错误层次上的划分,也就是“误读”没有进行详细的剖析,其实低年级学生出现的“误读”行为,是有着一定成因的,也体现出数学学习的一种规律。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出现的“误读”现象,是有双重含义的。一方面学生的“误读”是需要改正的,但是也证明了学生真正用思考的方式试图解决问题,低年级的学生经历建构数学模式的重要过程,因此在思考的时候因为本身的数学模式并不完善,出现“误读”是正常的现象,改正错误才会建立正确完善的数学模式。其实本身这就是形成性错误,也就是在数学学习中正常出现的错误。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误读”,其实经验丰富的教师是不会进行指责或者挖苦的,“误读”是一种学习错误,更是一种学习的资源,教师可以对学生展开适当的引导,经过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让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对数学模式的成功建构[2]。另外是出现了“误读”的现象,证明学生在数学的实际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和障碍,教师要做的就是分析学生出现“误读”的原因,进行教学反思,是因为自身教学上的问题导致学生“误读”,还是因为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问题,或者是新旧知识之间存在太大的跨度,还是单纯学生知识以往以及学习习惯上的导致的?这些是教师要深入分析的,帮助学生解决“误读”的问题,可以促进数学授课效率的整体提升。

2 低年级数学“误读”的类型

2.1 视觉性误读

在低年级的学生中这种“误读”的形式是经常出现的,特点就是学生对一些数码字母以及符号出现了解读的错误。尤其是一些紧张的数学口算练习中,很多时候学生面临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其实对符号的辨别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难以保证辨别的准确率。一些学生则是为了追求运算效率的提升,眼看和心算同时进行,但其实低年级的学生并没有足够的一心多用的能力,所以会出现“误读”的现象。

2.2 趋同性误读

数学模式之间很多时候是存在相同点的,但是也有一些是不同的,这个时候学生出现的“误读”,表现在只关注相同点,对于其中的不同点学生是没有注意到的,这样学生因为对于一种模式的解决方式是了解的,误认为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另一种模式进行解决[4]。这样的“误读”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定势,在低年级的学生中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2.3 习惯性误读

这种“误读”是模式性的“误读”。就是因为学生的意识中已经有一种模式,但是对新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种“误读”是一种前摄作用。就是知识的负迁移,也是低年級学生经常会出现的一种“误读”的现象,对学生的解题造成非常大的困难。通常是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学生容易出现这种“误读”的现象,在对这类的应用题中,很多学生是一句数字的特征对具体的算法进行判断。这个时候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数字呈现的是倍数的关系,学生往往想到的就是除法的应用,因为可以实现数字的整除,但其实对题目进行解决,还是需要考虑各方面的条件,都是对算法有一定要求的。学生会出现这种“误读”,是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模式是除法计算,也就是对乘法口诀的一种逆向用法。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性“误读”,这种“误读”现象也是导致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

3 低年级数学“误读”成因

3.1 字面审题不够细致

一些学生本身没有足够的符号解读能力,思维能力还停留在出声思维的层次上,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一个题目,往往是需要用嘴真正读一遍才能实现对信息的接收。这个时候学生看到其他的同学将计算的任务完成[3]。心理压力就会开始增加,“误读”的现象就会变得更加严重,其实是心理方面造成的一种影响。另外的一种情况是,学生若是本身还是停留在出声思维的水平,数学阅读方面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课堂环境下,学生是不敢出声的,只能是用嘴进行默读,在这样的情况自然是会影响计算的速度。这种“误读”的现象在低年级的学生中是十分常见的,因为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是有所不足的,所以在数学阅读的实际开展中,出现的“误读”本身就是意味着学生在某个方面是薄弱的。

比如“某个厂商原本是计划在本年的五月份用掉煤炭15.3吨,但是因为实际生产中对煤炭的使用比较节约,所以比原计划的用量节约1/3,那么厂子到底用了多少煤炭呢?”这类的应用题其实就是对分数的一个考查,在考试中是很常见的,学生日常也会进行大量的训练,但是后来遇到一道题,“因为某地发生了洪水灾情,全国各地开始纷纷支援灾区,同学们也是积极参与了捐款,小明捐赠了100元,小红要比小明少捐赠1/2元,那么小红到底捐赠了多少钱呢?”实际上来说很多的学生会出现错误,将其中的1/2元单位漏掉。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就是学生出现了思维定势,后者就是简单的加减运算,分数转变为小数,与前者并不是一个类型。但是因为学生长期练习前者类型的题目,因此就会出现下意识漏掉条件的现象。这种局面下其实学生写出算式没有经过太复杂的考虑,就是因为审题的时候不够细致,导致出现了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在思维能力上有所不足,在过去的学习中教师忽视了学生在思维上的锻炼,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能力,审题方面自然是要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因此无法顺利将题目的条件都提取出来。低年级的学生本身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在习题的训练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心理以及生理因素上的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审题不全面的主要原因,出现“误读”的情况,教师要找到学生真正面临的问题。

3.2 模式单一性导致

因为学生本身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概念,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出现这种“误读”。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理解能力是有所不足的,面对题目的时候,因为想要快速解答出题目,所以就会在审题的时候结合以往的一些经验,但是题目是灵活多变的,其中只言片语出现了变化,整个意思就会完全不同。比如“二年级下半学期老师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王大妈养了8只母鸡,是公鸡的2倍,公鸡有多少只?”很多学生并未进行仔细审题,也不是因为对其中的条件单纯的疏漏,而是与过去乘法的题目出现了混淆,直接列出的解答算式8×2=16。但其实本身是因为数字不大,加上学生已经习惯了使用乘法来进行计算,这个时候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出现了彼此的干扰。再比如数一数┠─╂───┨有几条线段。这个题目中很多的学生说是两条,没有说是三条,因为在学生的意识里仅仅是单一线段,没有意识到有复合式线段。这类的题目通常教师会在课堂上作为例题,但是即便是在考试中学生也是容易出现“误读”。

4 解决小学生数学误读的策略

4.1 针对字面审题误读,培养学生正确审题习惯

4.1.1 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并加强训练

字面审题方面导致“误读”是最常见的,因为符号解读上出现了错误,学生的思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实际上这种“误读”是因为学生审题的习惯是存在问题的。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在习惯的培养上,对学生加强训练。让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可以形成正确的习惯,对待审题要足够认真。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避免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因此在日常的习题课上教师就要注意对题目的设置和排列,在题目上要多一些变化,让学生时刻保持灵活的思维,不要出现单一的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时刻明白,要认真进行审题,才能保证解题的正确率。另外是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要经常开展速算的训练,速算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速算方面形成一种能力和习惯。减少突然开展的速算训练,因为突击性的训练对于学生来说,会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在紧张的情绪下“误读”会更加严重。最后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展开放松情绪方面的引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异常紧张的情况,基本上低年级的学生考试紧张会更加严重一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锻炼,让学生在面对题目的时候,时刻保持放松的心情,从而在“误读”方面也能减少频率。另外文字审题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低年级的学生不具备足够的审题能力,因此教师要在阅读能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日常的授课中也是要加强数学阅读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

4.1.2 培训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解读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字面审题不够认真,出现的“误读”是非常多的。其实主要是因为对符号以及文字出现错误的解读,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会出现紧张的情绪,这些都是会影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比如在速算的训练或者考试中,学生总是会非常紧张,因此出现“误读”的频率会增加,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能力,很多时候则是因为学生存在思维定势。

4.1.3 让学生参与集体探讨,提升整体授课效率

很多学生是因为思维定势导致的“误读”,教师要对自身的授课过程展开反思。是否是因为自身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了“误读”的出现,还是学生的问题造成的?还是因为题型变化太少,导致学生无法做到灵活运用?是否在题型的安排上与以往的题型缺少对比?及時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一些学生本身阅读能力不足,“出声思维”中的学生,教师对于这些学生要多加关注,可以允许学生进行轻声读题,因为如果强制这些学生默读,会对学生的解题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在做题之后想要讨论的意图,教师不需要过于制止,允许学生进行适当的探讨,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发散,对于一些数学模式的认知问题可以解决,适当的问题探讨教师是可以鼓励的,在习题课上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集中探讨中,从而提升整体授课的效果,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误读”问题,从而积极进行改正,避免下一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4.2 针对模式单一误读,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

4.2.1 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避免出现思维定式

教师要注重在日常的习题课上,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学生长期进行习题的训练,若是题型缺少变化,难免会出现思维定势的问题。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在进行口算练习的时候,连续处理了好几个加法的问题,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道减法的题目,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仍然误认为是加法,就会出现错误。另外就是在变式训练中,一些学生也是会出现“误读”。因为在算式之间还是有一些微小差别的,但是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还是按照过去的方法进行解题,或者是在应用题的列式中,这其实是“误读”非常集中的一个地方,在题目中出现很多细节上的条件,比如“一共”“平均”“比”,这些词汇是题目中非常重要的条件,但是学生仅仅是根据问题中这些词汇做出简单的分类,从而导致出现了机械记忆,这样也是会出现“误读”,让学生对题目的判断出现错误。

4.2.2 对学生加强训练,深入全面分析题目中条件

教师要加强对各类题型的混合排列,让学生的思维定势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减少,教师要让学生认真进行审题,小心陷入到一些题目中的陷阱,其实类似于上文中的“煤炭问题”和“捐款问题”,就是在题目中经常出现的陷阱,这些陷阱利用的就是学生的思维定势,因此教师要多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了解到要在解题的时候,对题目中的各类条件展开深入全面地分析,避免进入到出题者的陷阱中,同时也是要提升审题的认真读。

4.2.3 对学生的态度和思维进行强化训练

比如在图形认识的学习,从各个角度进行画图,然后出现一些组合式的图形,学生进行辨认的时候,就要注重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拓展,从而减少这类的“误读”。对于模式单一类的“误读”,教师主要是在态度和思维上对学生展开训练,让学生经过训练后思维更加缜密,对于解题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也是会尽量避免。

4.3 针对趋同性误读,注重逻辑思维训练

4.3.1 对学生展开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

在日常的授课中,要注重对学生展开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趋同性的“误读”是因为学生的前后知識出现了相互干扰,其中应用题是进行训练的关键,教师要然给学生重视对数量关系的仔细分析,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补问题以及补条件方面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在分析题目条件的时候,思维更加缜密,逻辑思维更强,不会出现遗漏的现象,前后知识的差异性也是会做出详细的区分,从而避免陷入到出题者的陷阱中。

4.3.2 训练同一意思用多种方式表示

老师要要求学生,对于同一个意思用多种方法进行表示,这也是一个训练的方式,趋同性“误读”本身就是学生的思维陷入到误区,所以对于一个意思,学生尝试用多个方法进行表达,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对题目进行准确解读,提升学生解题的准确性以及效率性,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辨析能力,从而让“误读”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避免。对于题目中的各类陷阱,教师需要在选择习题的时候,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对各类的形式都是有所把握。

5 结语

总之,“误读”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并不是罕见的现象,本身学生的“误读”就是一种学习遇到障碍的表现,教师要对“误读”的现象进行客观的看待,对于学生“误读”的成因也是要加强分析和反思,在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并对学生展开思维的锻炼,促进学生不断在思维上更加全面,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从而让“误读”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提升小学数学课整体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理解和阅读不会陷入到误区。

参考文献:

[1] 齐双才.正视错误树信心,巧用错误提效率——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学周刊,2019(05):91-92.

[2] 周建强.关注儿童心理  提高学习效率——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8(26):7-10.

[3] 姚璐.基于案例分析的数学计算错误归因与对策研究——以小学第一学段为例[J].教育视界,2018(08):64-67.

猜你喜欢

误读矫正策略低年级数学
还原真实
影响的焦虑与“误读”
谈学生学习不作为的正向引导
亲子阅读,别变成“误读”
被曲解与被损害的——评麦克白夫人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