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教学培养山区中学生的思辨能力
2019-09-10何英奇
何英奇
【摘要】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向由重点考察学生文采转向重点考察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本文针对山区学生作文写作缺乏思辨能力的状况,以指导学生素材积累与运用为切入口,探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山区学生;思辨能力;素材积累与运用
一、思辨在作文写作中的体现
思辨,是对事物事理的情况、类别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具体在作文写作中,思辨体现学生对作文材料的理性分析,在行文中充分说理,谋篇布局的逻辑编排、素材运用过程中的分析归纳。思辨要求更能体现高考为国家选拔人才的目的。对于山区学生,教师首先不要把思辨能力理解得太高深,如果定位太高,那无疑给教学增加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找到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切入口,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思辨能力。
二、作文写作教学注重在素材积累与运用中培养山区学生思辨能力的背景
1.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对事物事件缺乏个人的思考与观点,视野狭窄,行文布局逻辑性差,文章辨析说理不充分的状况。
2.学生缺乏素材积累的能力。很多教师在作文写作教学中没有注重向学生讲授素材积累与运用的具体方法,只是机械地介绍一些理论和概念,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无话可说的状况长期存在。
在素材积累与运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能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事理的思考、阐述、归纳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思考中拓展视野。
三、在素材积累中培养山区学生的思考、归纳和阐述能力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素材积累教学过程中要在“量”的积累中培养学生对“质”的思考。对于山区县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培养,是要求学生具备从多角度思考分析素材、用多方式阐述素材,从多个同类素材中归纳共性这些最基本的思辨能力。
1.教师指导学生在素材积累中注重思考,在思考中拓宽视野
机械地摘抄素材是无法让学生“厚积薄发”的,素材积累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必须建立在对素材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素材积累要提出明确的指引和要求,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
例如,每次阅读课或每一周要给出一个或多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去找相关素材,并且要求学生阐述理由,即使有些素材表面上看似不符合主题要求,但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理据充分,能体现学生对素材的思考与分析,教师就应当鼓励和肯定,以此来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信心。
2.通过素材积累培养学生思考和多形式阐述的能力。不同类型的素材运用不同的积累方法,同一素材用多种方式阐述。
(1)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把素材大致分为人物类、社会热点类、国家发展事件类。不同的素材,介绍不同的积累方法。
①人物类的素材要求学生客观阐述人物的行为、成就,筛选客观描述人物的信息,而忽略他人对人物精神、情操等方面的解读。山区学生思维不够活跃,人物类素材相对来说容易把握和理解,可以注重培养他们自己的思考与看法,他们能从人物客观行为中解读出什么就是什么,太多信息的干扰,反而会制约他们的思考。
②社会热点类要求学生注重阅读时评文章,从他人的觀点与评论中获得思维的火花。与人物类素材要求不同,山区学生大多对社会热点事件缺乏敏感的触觉,这就需要涉猎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解读事件,逐步培养他们对热点事件的敏感度和思考能力。
③国家发展事件类要求学生注重积累高度概括的语言,学会化用名言。国家发展类事件往往展现宏大的社会发展图景,体现时代发展的趋势,建议学生注重积累评论或者报道中高度概括事件的语句。例如,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载惊涛骇浪,九万里风鹏正举”;建国七十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学生通过高度概括的语句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句子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事件的共同特点,学会化用句子。
(2)教师在指导学生素材积累时要注重阐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介绍不同的阐述方法。
以阐述人物类素材为例,针对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用陈述句直接阐述人物的身份、行为和功绩成就。例如,南仁东用二十三年时间,从壮年走到暮年,在深山老林铸造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中国天眼”;对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建议用简洁的定语来高度概括人物的主要行为和成就,体现学生对人物的思考和判断。例如,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的时代楷模南仁东;戈壁寒暑成大(下转第29版)(上接第28版)器,于无声处起惊雷的程开甲。
3.分析归纳同质素材,培养从同类素材的表象中发掘共同特点或本质的能力。在学生素材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开始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归类。例如,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北斗系统、蛟龙等可归纳出国家发展,技术创新主题;精准扶贫、大病救助、中国道桥建设等可归纳出国家关注民生主题。对于山区学生,这些词语要求学生多积累、多整理,但要求学生对这些素材深入了解,更多时候是记住名字和主要信息,在浅层的了解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四、在写作过程的素材运用中体现对素材的逻辑编排能力
学生思辨能力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在考场上灵活地选取、运用、编排素材。
1.考场作文要强调素材的选取必须扣住文题材料和提炼的关键词,阐述过程中素材要体现与材料的同质性,这是对素材的灵活运用。
2.在论证段中运用不同的素材编排形式,体现文章的层次感与思维的多样性。
一般情况下,笔者会要求学生写三个论证段,这是针对山区学生说理能力较弱提出的要求。山区学生很难在对事件中呈现出深度思考性,而巧妙地编排素材,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思想缺乏深度的不足,体现一定的逻辑编排能力。
论证段的素材编排要体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层次感。每个论证段的作用各有侧重点。第一论证段是单素材论证,素材阐述注重详细体现素材与材料的同质性思考,为第二论证段的辨析打基础。第二论证段是两个素材论证,两个素材可以同是正面素材,但要体现递进关系,也可以是正反素材,阐述注重反面素材与文题材料的差异性,达到对比强调目的。第三论证段是多个同类素材组合论证,这个论证段学生需要围绕关键词列举同类素材,不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入的分析阐述,可运用较短的偏正结构名词,或者单纯的名词,以此来体现学生视野的宽广度和拓展延伸的能力。
五、反思
“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钟。”素材积累过程是漫长的阐述分析能力培养过程,考场上对素材的选取与编排则是舞台上短暂的精彩。本文的探究对象是山区学生,他们无论在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提出纲领性的要求,而是要把纲领性的理论细分成多个具体的要求,可操作的方法,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逐步建立信心,培养能力。本文从素材积累与运用中浅析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尝试拉近山区学生与发达地区学生写作水平差距。方法还尚未形成体系,观点也有纰漏,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纠正、完善,为山区教育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