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公共精神的途径

2019-09-10石本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8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民主高中

石本才

【摘要】通过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参与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公共精神,民主政治才有坚实的主体基础。考虑到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可以把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社团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公共精神的三个基本途径。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民主;公共精神

从最早的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求变求强的历程,也是中国人追寻政治民主化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通过多次会议明确了民主化是我們政治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当然我们的民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跟西方的选举式民主、三权分立、党争等有着实质性的差异)。

那么如何培育中国式民主呢?制度是因素之一,但是制度的运作与人直接相连,制度最终必然落实到人,民主政治制度的实现需要以合格的民主政治主体为基础。没有合格的民主政治主体的生成,民主最终只能停留在文字与口头上。

那么,什么样的主体才是合格的呢?或者说,民主政治需要什么样的主体呢?这就需要我们厘清民主的含义。

“民主”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16世纪由法语的“democratie”引入英语。“民主”(democracy)由demokratia演变而来,其基本含义为demos(人民)和kratos(统治)。民主是指一种既区别于君主制,又区别于贵族制的政府形式,在这种政府形式中,人民实行统治。亚里士多德在区别了几种不同的民主以后,最后说:“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准则;不容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寡头的,容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民主的。”近世纪以来,常为人引用的林肯的名言“民有、民治、民享”,也提出了同样的概念。

因此,民主从本质而言,是一种人民自治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社会成员大体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这就要求:1.社会成员有意愿去影响决策;2.社会成员有能力去影响决策;3.社会成员能够很好地影响决策。而这种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公民”,即身份平等、具有公共生活品格和公共精神、以正确的方式与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主动投身于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人。所以,我们可以说,合格的公民是民主政体建立起来,并且能够良性运转的基本要素。

但是,合格的公民不会自发生成,它需要通过公民教育来塑造和培养。科恩在《论民主》一书中,认为“民主政体所不可缺乏的首先是广泛的教育”“假如公民未受教育,民主要想取得持久的成就,希望甚微”那么,中学的公民教育会由哪个或哪几个学科来承载呢?毫无疑问,思想政治课是主要的阵地。

从中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出发,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公共精神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推进:参与式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社团活动。首先是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新课改一直强烈学习的自主式学习,反对知识的“输”,强调知识的体验、生成和运用。这一教学思路与公共精神的第一层要求是一致的。公共精神首先就要求公民关心公共事务,不仅要关心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私事”,也要关心于自己“无关”的“他事”,形成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观。

参与式的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个目标,由各个小组分工完成,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验参与式学习的乐趣。我们以《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节公共课为例。首先,我们要求A小组以中美贸易摩擦为背景,做了一个时事开讲;接下来,要求其他三个小组分别从中国、美国、世贸组织三个角度各自阐明自己的立场和原因。这其中有各自观点的表达,更有观点的交锋和辩论,精彩之处,我们还特意设置了时事评论员等环节。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拓展知识深度,也印证了公共精神的必要性,公民只有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对公共生活保持较大的热情和关注,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班级管理。从善治的角度来说,也适合多元主体治理,即以学校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管理,在共商共建中提高学校治理的效能。通过参与班级、级部管理,在强化学生参与公共生活意愿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班级管理中,强调民主协商。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认同,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最令人头疼的“手机问题”。首先我们召开了相关的主题班会,学生主持,学生辩论,最后达成妥协结果:学生带手机回校,交给班主任管理,周末归还给学生。再比如“外卖问题”。我们也是先召开了主题班会,期间邀请了级长介绍了年级管理的要求和学生叫“外卖”的现状,其次特别邀请了后勤主任介绍食堂的相关工作,获得学生的理解;最后,倡导学生拒绝“外卖”,签订相关倡议,但是不强求。这个过程,我们注重价值引领,但是更注重听取民意、集中民智,通过民主协商,降低决策的推行成本。

在未来的公共生活中,公民的参与能力是决定民主政治品质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在班级管理的同时,还可以把活动延伸到级部管理。日常的级部检查包括很多:早中晚的考勤、两操、卫生、黑板报、晚修的纪律、校容校纪,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公共事务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最后是社团活动。学校的社团活动很多,是培养学生公共精神的有效资源。每一个社团活动,都是一个完整的培养公共精神的过程:要求学生有积极参加的意愿、要求学生有较好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以学校的辩论社团为例。每年社团都会有募新活动,人员组织起来后,老师会负责相关培训,学生自主选择辩题练习,然后再参加比赛。这一个过程下来,训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辩论技能,更体现了公共精神的训练素养:首先它需要学生付出极大的热情。与其他的娱乐性质较强的社团相比,辩论社团更需要学生的积极投入;其次在辩论过程中涉及到诸多的事务,如联系兄弟学校的友谊赛,请教学长、学姐,邀请专家讲座,等等,都需要学生克服诸多问题才能解决。

为了深化社团活动,我们还可以延伸志愿服务活动。比如,我们发动学生,推出了“共享雨伞”“我为高三学长学姐留言”“成年季公约”等学校活动,让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公共精神的社会价值:对于公共事务,我们每一个人不应该是旁观者,而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

中学生最终都要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一员,社会治理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也会影响到社会建设。如果我们对公共秩序缺乏尊重之心,那么,我们又怎么指望良好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他人之事务漠不关心,我们又怎么能指望别人来关心我们的权利权益?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中学阶段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公共精神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现实的基础,是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统一。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民主高中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尼日利亚 民主日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