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数学题的解法看我们如何跟着数学一起成长
2019-09-10张建军
张建军
【摘要】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初、高中知识衔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也是中考的一个重点考查内容。本文试着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对该题的不同解法的分析,体验数学在我们成长的不同阶段,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关键词】二次函数;三角形面积;最大值;行列式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面向初中生的自主招生考试的阅卷工作,其中一道“压轴题”引起了笔者的兴趣。题目是这样的: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和x轴交于A(-1,0)、B(4,0)两点,和y轴的交点是C(0,-4)。点P是二次函数图像上位于直线BC下方的一点。如图一所示。
图一
(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是否存在点P,使得是以 OC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3)当点P在何位置时,的面积最大?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和面积的最大值。
题目的第(1)问,是考查学生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难度不大,有不少学生做出来了。
在初中数学中,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常用的有三种表达方式,即一般式、顶点式和交点式(两根式)(a≠0,x1,x2是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显然这一问用“顶点式”就不合适了,用“一般式”和“交点式(两根式)”这两种方法应该都可以,不妨都来尝试一下。
方法一: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将A(-1,0)、B(4,0)、C(0,-4)三个点的坐标代入,可得解之得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方法二:由于二次函数的图像和x轴交于A(-1,0)、B(4,0)两点,因此可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将C(0,-4)点坐标代入,得a=1.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3x-4
对比这两种方法,不难看出方法二更简洁一些。我们在阅卷过程中发现,这两种方法都有学生使用。
题目的第(2)问,是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到线段OC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应该在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点P应该是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与抛物线的交点。解法如下:
作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DP,交线段 OC于点D,交直线BC下方的抛物线于点P.如图二所示。
图二
∵PO=PC,则点P即为满足条件的点。
∵C(0,-4),∴D(0,-2).故点P的纵坐标为-2。
令解得或(舍去)。
∴存在满足条件的点,其坐标为。
从这一问的解答过程也不难看出,如果题设中没有“点P在直线BC的下方”这一限制条件,则满足条件的点应该有两个,它们的坐标为。
从阅卷的过程来看,这一问的难度比第(1)问的难度稍微大些,但还是有不少学生做出来了。
关于第(3)问,在初中教材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当然首先考虑公式(其中a为三角形的底边,h为底邊上的高),同时由于PB和PC这两条边长都不确定,所以其它公式也就可以不用考虑了。但是如果直接应用公式,你就会发现由于没有“垂直”这个条件,“高”很难直接找到。看来只能创造“垂直”,去发现“高”了。
考虑到点P的坐标本身就是与坐标轴“垂直”的两个量,所以可以尝试从点 向坐标轴引“垂线”的方法。
方法一:过点P向x轴作垂线,垂足为 E,交直线BC于点F,如图三。
图三
设点p(x0,y0),其中。则 E(x0,0)。
∵B(4,0),C(0,-4),
∴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
∴F(x0,x0-4)
∴PF=x0-4-y0
将代入,可得
。
∴当x0=2时,S△PBC有最大值8,此时y0=-6。
∴当点P的坐标为(2,-6)时,的面积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8。
从上面的解题思路来看,通过向x轴作垂线,将三角形的面积分割为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从而巧妙地得到了“高”,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体现了数学中“转化”的力量。不难看出,第(3)问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阅卷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有几个学生也恰恰是用了这种方法得到了正确答案。同时,受方法一的启发,既然“过点 P向x轴作垂线”这种方法可以,那么“过点P向y轴作垂线”也应该可行,不妨也去尝试下。
方法二:过点P向y轴作垂线,垂足为 E,交直线BC于点F,如图四。
图四
设点P(x0,y0),其中.则 E(0,y0)。
∵B(4,0),C(0,-4),
∴直线BC的 解析式为y=x-4。
∴F(y0+4,y0)
∴FP=x0-y0-4。
以下同方法一。
看来,“过点P向y轴作垂线”的方法也能起到将三角形的面积分割、转化为两个三角形面积“和”的作用,确实也是可行的。
这时,可能有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点P的位置是抛物线上靠近弓形顶部的位置,那么按照方法二的做法,三角形的面积还是转化为两个三角形面积“和”的形式吗?为了一探究竟,我们也去尝试一下,见图五。
图五
此时点F落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且 E(0,y0),F(y0+4,y0),以及FP=x0-y0-4,仍然成立。
不难看出,此时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差”,但结果依然是一样的。
尽管两种思路有相似之处,但是方法二“过点P向y轴作垂线” 时,有可能出现与线段BC或者其延长线相交这两种情形,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这也许正是我们在阅卷的过程中,没有发现有学生用该方法解答的原因了。不管是方法一还是方法二,都需要做“辅助线”将三角形的面积进行分割,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这种思路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在高中数学中,我们在掌握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之后,这种问题的解答思路就相对显得简单了一些。在中,由于底边 的长是固定的,所以高越大,的面积也就越大。当点P距离直线BC最远时的面积达到最大值。
点P在什么位置时距离直线BC最远呢?从图像来看,显然是一条与直线BC平行的直线与抛物线相切时切点的位置。如图六所示。
图六
方法三:∵B(4,0),C(0,-4), ∴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
则与直线BC平行的直线可设为y=x+b.
当该直线与抛物线相切时,由消x得
x2-4x-(4+b)=0----------(※)
∴△=(-4)2+4×(4+b)=0
∴b=-8
此时方程(※)的解为x=2.
将x=2代入直线方程y=x-8可得y=-6
此时点P的坐标为(2,-6),它到直线BC的y=x-4距离为:
故点P的坐标为(2,-6)时,的面积有最大值8.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代数”的方法求出该距离的最大值。
方法四:∵B(4,0),C(0,-4),∴
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
设点P(x0,y0),其中.
點P到直线BC:y=x-4的距离为:
而点P在直线BC:y=x-4的下方,
∴
当x0=2时,d有最大值
将x0=2代入,得y0=-6
此时,点P的坐标为(2,-6).的面积为
故点P的坐标为(2,-6)时,的面积有最大值8.
比较方法三和方法四不难看出,在寻求三角形“高”的最大值时,方法三是从几何的角度来思维的,因此思路相对明朗、清晰。而方法四是从代数计算的角度来考虑的,体现了数学的运算、推理功能。同时,方法四中由于点在直线的下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要考虑去绝对值的符号问题,因此显得相对麻烦一些。
尽管高中的方法显然不用去考虑“分割”而作“辅助线”,思路相对初中而言简单了很多,但由于要用到“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高中知识点,我们没有发现有学生用这种方法的。所以,当那名学生竟然用了高等数学中行列式的方法来解答,尽管该名学生没能完整解答,也足以让我们刮目相看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高等数学中用行列式来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x1,y1),B(x2,y2),C(c3,y3),且按逆时针方向排列,则△ABC的面积S可以简单地用一个三阶行列式来表示,即.(注:如果A,B,C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上述公式右边得到一个负数,但其绝对值大小不变。因此,如果不考虑三个顶点的排列顺序,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在行列式的外面再加上绝对值来表示。)关于公式的推导这里省略。
注:.
方法五:设点p(x0,y0),其中.则 的面积为
.
∴当x0=2时,S有最大值8,此时y0=-6
∴当点P的坐标为(2,-6)时,的面积最大值8.
从第(3)问的五种解法来看,当然方法五最简洁、明了,没有什么繁琐的思路,只需要代入公式就行了。
当然,纵观这五种解法,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在初中阶段,需要用到分割、转化等手段,通过“添加辅助线”等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思路就显得相对繁琐,过程也就比较麻烦。到了高中之后,随着所学知识的拓展,解题思路也就变得开阔了,在初中知识里面的所谓“难题”也就变得相对简单了。而到了大学阶段,在高等数学的眼里,再来看初中阶段的一些问题,简直就是“小儿科”了。
数学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追求 “化繁为简”的原则,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和“大道至简”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参考文献:
[1]黄卫平.行列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J].数理天地(高中版),2008.
[2]缪应铁.n阶行列式的计算方法[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84—86.
[3]赵树嫄.线性代数简介三·行列式[J].中国统计,1985(4):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