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的点滴做法
2019-09-10张亮锋
张亮锋
【摘要】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的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礎抓起,做好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
【关键词】低年级;应用题;做法
低年级学生尚处在认识水平、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多方能力初级阶段,对这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教师须注意教学过程的知识过渡,方法引导,知识的联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便使学生能较好掌握所学的知识。
一、注意知识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新旧知识,前后知识的连贯学习过程,是学生学习应用题的重要环节。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老师,这就要求教者要熟悉教材,充分备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使学生学好知识。如教学:“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3只,一共有多少羊?”这一题时,笔者安排了新旧知识过渡环节。第一步出示情境图,图上画着8只羊在吃草,又有3只羊向这里走来。第二步运用课件把图片换成文字来表示,并将三句话连起来,就成了要学的新内容,这样的过渡,不仅使学生根快就理解了题目中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顾并运用了旧知识,从而达到学好新知识的目的。
二、运用趣味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过程中,单位名称和答语也是学生不易说准的地方。在练习说单位名称时,笔者预先准备了许多图画,让学生边看边说,如,2朵花、3只羊、5个苹果、6本书……说完后告诉学生,这些跟在2,3,5,6等数字后一个字就是单位名称。有的同学找答语找不准,笔者就告诉学生是把题目中的问题答出来。如“小红有3支笔,又买了2支,一共有几支?”一题,学生知道有5支,但往往只知道说“5支”,而不能把应该说的话说完整,笔者就让他们把题目中的问题找出来,读一遍,再告诉他们知道了答案还要把回答的话说完整才行,问你:“一共有几支?”你就应答“一共有5支”,不能只说“5支”。接着,笔者又用“看谁最聪明”的游戏,在这方面作了巩固的练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又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要顺利解答一道应用题,进行联想是非常必要的。这里的联想显然离不开应用题中已知条件的相应关系,如,笔者在教学:“有白花32朵,红花比白花多9朵,一共有白花和红花多少朵?”时,考虑到这类题是整数应用题中“比多、求和”题,因为题中只给出两个条件,解答时却要两步计算,不少学生给“卡”住了,不明白为什么其中一个数据要用两次,这是数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运用联想的原理,让学生给应用题的问题写出简单数量关系
白花的朵数+红花的朵数=花的总朵数
白花的朵数已知是32朵,红花的朵数未知,我们如何通过白花的朵数联想到红花的朵数呢?我引导学生联想,红花的朵数和谁有关,引导学生找出“红花比白花多9朵”,就能联想到红花是(32+9)朵,这样就从联想中化难为易了。紧接着让学生在刚才写出的简单数量关系式上表示出白花和红花的朵数。
白花的朵数+红花的朵数=花的总朵数
32 (32+9)
合并得:32+(32+9)。再让学生想为什么算式中有两次用32这个条件,让学生联想到这是题中“红花比白花多9朵”这个条件所决定的。接着让学生联想到过去解答应用题,题中有两个条件都是每个条件应用一次,现在是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提高了一些要求,我们务必把题目细加分析,再作解答计算,才不会出错。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笔者觉得,学生学会了理论知识,如能进一步加以运用,就说明他们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掌握了。于是,笔者在教学应用题过程中的每节课后留3~5分钟,锻炼学生自编一些简单应用题的能力。开始笔者启发他们看动作,将条件和问题说出来。如发本子时,笔者特意拿几本本子在手上,先发几本,再发几本,让他们根据此编应用题。起初学生只限于编出“老师先发几本本子,又发几本本子,共发了多少本?”的题目,后来,大家思想活跃了,进一步地编出“老师手中有几本,发了几本,还剩几本?”这样的题目。这就使笔者觉得,同学们在自己的现实思考中对知识的掌握又进一步。为了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还鼓励他们编题目比赛,学生通过动脑筋,一些平常的事都成了他们编应用题的材料。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他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对新事物的反映,就是我们教者思考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因此,执教者应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教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臧亚丽.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的点滴体会[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2]甘小英.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点滴[J].教育科学论坛,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