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
2019-09-10方继平
方继平
摘要:本文以镜头回放的形式展示部分独生子女表现出来的冷漠性格,剖析其形成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富有创意的教育活动尝试,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爱心教育 感化策略 性格养成
当前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上表现出冷漠的性格倾向,任其发展必会导致他们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目前,在学生性格养成方面的教育现状是言教过多、感化较少。我们要探索出具有人性关怀、真切之爱的感化教育策略。
多年来,我一直在乡村任教,并担任了多年的班主任,对身边的孩子的性格尤其是对农村独生子女及留守儿童的性格做了一些了解。部分独生子女表现出冷漠的性格倾向,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一、镜头回放
镜头一:在一次主题班会课上,我开展了一次捐款活动。学校邻近初中有一少年不幸患上绝症,且他家是贫困户。在我宣布捐款活动正式开始后,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积极响应,你5元,我10元……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拥向捐款箱。而家境相当不错的包明明(代指)坐着一动也不动,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镜头二:上午第三节课刚上,窗外突然大雨倾盆,班上还有少数同学忘记带雨伞了。看到这一幕,我立即让带了雨伞的同学发扬乐于助人的精神,与没有带雨伞的同学一道,为了明确任务,我安排了带雨伞的陈扬(代指)邀上无雨具的李欢同学。
放学的钟声响了,雨还在下,陈扬同学一个人冲向雨中,我还未来得及叫他,只见他已消失在雨中,只留下李欢同学一个人坐在教室中发呆。
镜头三:班会课上,我开展了“一帮一”的教育活动,就是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主动抽时间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互助互学,切实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当我安排到刘飞同学时,他居然说,他不想帮别人。
二、案例剖析
1.情景呈现显冷漠
我在遭遇几次活动开展“挫败”之后,静下心来思考着这些事件的原因,为什么这几位学生表现得这么冷漠?经过调查了解,他们三人都是独生子女。经过大量的调查、问卷、观察等,我发现在部分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的冷漠更明显,更突出。
2.冷漠形成源于生活
孩子们的个性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很有关系的,我深知,独生子女冷漠的性格倾向的形成,与他们长期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我们的家长过分迁就、溺爱自己的掌上明珠。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对其他的人或事都漠不关心的扭曲个性。
三、尝试感化活动
为了切实帮助他们把一颗冷漠的心变成温暖的心,我尝试了如下活动。
1.活动是温暖的
中秋节快到了,我在班上举行一次“给留守儿童献爱心”的活动,并以此给独生子女上一课。上课之初,我就宣布今天老师给儿童过中秋节,每人发一块月饼,并送上衷心的祝福,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第二天,我在班上朗读孩子在日记中写的“吃了老师的月饼甜在嘴里,更甜在心中”的语句时,教室里又响起热烈的掌声,此时我深深感到身教重于言教!相信此举让每位同学的心更加温暖,不再冷漠。
2.合作是美好的
新春伊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班开展了植树活动,每人完成植一棵小树的任务,只见同学们相互协作,一人培土,一人扶树……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个个喜笑颜开。而此时还有包明明、陈扬等几位独生子女在那里独自奋斗,却怎么也栽不正树苗。我看到这一幕时,并没有立即安排别的同学去帮忙,也许他们此时是无法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我只是走到他们身边,轻轻地问道:“需要别人帮忙吗?”只见陈扬红着脸不吱声。我看时机到了,立即让李欢同学前去帮忙,并适时补上一句:“李欢,不要因为上次陈扬没有带你回家而不帮人家哟!”只见陈扬低下了头……
3.冷漠是可怕的
通过多次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我想该到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有必要有一颗爱心的时候了。我布置了一道课外调查作业:请大家搜集近年来走向极端犯罪的大学生名单,了解他们青少年时的心灵是否冷漠。当我在班上了解同学们调查结果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如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在同学们也为之深切惋惜时,我严肃地说道,他们从小心中都只有自己,对他人都漠不关心,更谈不上爱心了。大家说说,冷漠是否太可怕?答案是显然的。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后,我发现包明明竟主动捡起校园中的一片废纸直奔垃圾桶;我时常看见陈扬与学困生走在一起,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他们变得阳光,我心里也温暖起来了。只要植爱于学生心靈深处,何尝不能感动、温暖他们呢?
我从实践中的感化活动得知:先从小处着手,就能够更容易地说服人们做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
四、几点体会
活动的开展,让我有如下的体会。
1.“爱”的表现要真诚
对待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心。我们一线教师的爱心、耐心和细心,是照亮学生冷漠心灵的明灯。
2.活动的开展要有针对性
教化不如感化,针对独生子女冷漠的心灵,我适时适度开展教育活动,让他们切实感到漠视他人,就是孤立自己、封闭自己,最终达到把温暖送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目的。
3.心灵润泽要有渗透性
我们老师都想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学生内心深处的品质转化更要慢慢来,不能暴风骤雨式地说教,更不能急功近利。在平时多创造机会与学生沟通、交流、家访,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与他们同欢乐、同忧愁、同进步。
润物无声,大爱无言。学生的幼小心灵是我们时刻需要用心浇灌的园地,让我们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用行动去影响他们,用情感去感化他们。
参考文献:
[1]李希.面向个体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叶澜,庞庆举.深度访谈:读懂创造教育天地的人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边玉芳.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