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019-09-10储诚系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9期
关键词:智力因素语文课因素

储诚系

摘要: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内容。非智力因素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不直接参与人的具体的认知过程,但又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在中职语文教与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非智力因素 学习动机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称。有人把非智力因素称之为人格因素,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内容。非智力因素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不直接参与人的具体认知过程,但又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在语文课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意义非常重大。

习惯上人们总喜欢讲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认证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就失之偏颇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的心理活动一般是由两大系统构成的,即认识活动系统和意向活动系统。这两个系统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活动。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所以构成两个系统的诸因素(认知活动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意向活动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我们把这一原理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那就是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有机统一,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统一。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且共同发展、相互渗透。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光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果学生对学语文没有浓厚的兴趣,不能持之以恒,那么他的观察就不会细致深入,记忆就没有敏捷性,即使有记忆维持也不会长久,更谈不上想象力的丰富性和思维能力的创造性了。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之宫,要想遨游于这座艺术之宫,领略其中三味,不可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实现最佳结合。这样语文课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怎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指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正确的动机是使学生智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一位因素。学生天天都在学习语文,但对“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课”这个问题的回答却莫衷一是,其认识肤浅而模糊。语文是基础学科,《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告诉我们:“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叶圣陶先生则明确教导我们:“要做到学生个个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可见学好语文多么重要!语文教师要以此为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让他们明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之转化为自身求知的需要。社会不断发展,新事物、新概念、新知识、新科学让人目不暇接。语文学不好就不能适应这个飞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就会在新征途中落伍。国家的振興要依赖科学,科学的振兴要依赖教育,教育的振兴,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任务责无旁贷。敬爱的周总理少年时代就发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号召,这一响亮的口号在今天仍然激励着人们去努力学习。社会的发展、名人名家的典型事例都是老师诱导、激发学生动机的手段。另外,老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还可采用赏与罚、反馈与竞争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正确、积极的行为给予奖赏,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动机,树立更高的目标,推动他们努力学习新知识。用批评、否定的手段警醒学生,防止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和开展学习竞赛活动都是激发学习语文动机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如考试后及时发还考卷,使学生知道学习状况,让学生在这种反馈中获得成就感或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班级中开展作业准确性的比赛、作业速度比赛、五分钟记忆内容的比赛,这些方法如果运用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升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有人说天才是毅力,也有人说天才是勤奋,毅力也好,勤奋也好,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忘我地工作和学习。因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于学生学习语文课同样有重大意义。高明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浓厚兴趣。如果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命令、体罚等高压手段强制学生学习,那将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视语文学习为畏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很多种。

第一,激发需要。教师做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迫切需要的工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学习效率也就会提高。教学前,老师可根据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能启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回答,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的兴趣。

第二,积极鼓励。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肯定,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国外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三组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A组为受表扬组,不管测试成绩如何总对其加以表扬;B组为受批评组,不管测试成绩如何总是给予批评;C组击不表扬也不批评。结果成绩最好的是A组,其次B组,再次C组。可见表扬鼓励的作用。

第三,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中挖掘趣味因素。例如“尴尬”一词学生常常错写成九字旁。这一系列的差别很难令人注意到,老师可抽同学上黑板默写,发现错误当场纠正,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这两个字的正确笔画,而且印象深刻,记忆也会长久。再如成语“脍炙人口”的“炙”字的来历,这是一个会意字,下面是火,上面是肉(月),把肉横过来放在火上烤,就成了烤肉。类似这样的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又会引起浓厚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情感因素在学语文过程中起着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人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愉快振奋的心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抑郁沮丧的情绪则影响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之一。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是联系双边活动的纽带。首先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真诚的感情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可以架起师生之间互相信赖的桥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愿听其言,遵其嘱,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使教师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反之,师生间感情不通,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低,老师讲的道理再好,学生也会无动于衷。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诉教师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大星交给我们做老师的人。这颗大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边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何等重要。师生间感情融洽,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因而促使学生加强记忆、思维等活动,而智力活动的成效又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乐趣。因此有人说情感因素还是兴趣产生的基础。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情感的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就能保证学生智力的不断发展。

要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热情,不但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要抓住学科的特点,创设产生情感的情境。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都出自名家手笔,有的富有情趣,有的富有理趣。只要我们去开发、利用,就可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哲理的启迪,开拓其胸襟,增长其智慧。语文教师还可恰当运用教具、挂图、电化设备巧设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爱莲说》可以通过一幅荷花挂图,让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形象跃然于学生眼前,加深学生对荷花外形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

语文老师还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老师要用渊博的知识、充满情感的完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润物无声地感化学生。为此语文老师还需博览群书,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培養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因素在学生学语文中也起着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1500名天才儿童(智商140以上)进行长达30年之久的追踪调查,发现其中成就最大的(占20%)与成就最小的(占20%)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他们两类人的个性意志品质不同,成就最大者有强烈的进取心与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力,而成绩最小者则缺乏这一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离不开意志的作用,特别是在认识活动遇到困难难以正常进行时,坚强的意志使认识飞跃,使认识深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最难学好的一门学科,缺乏坚强意志,一曝十寒是学不好语文的原因之一。要锤炼学生学语文的良好意志品质,语文老师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语文课的难度,认识到学好语文课、发展语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效的。学习语文,好比登泰山,要想饱览泰山极顶的无限风光,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光凭热情、三分钟的热度是难学好语文课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古往今来,凭着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取得巨大成就的事例不胜枚举,司马迁作《史记》,屈原赋《离骚》,曹雪芹写《红楼梦》,这些名人事例都是老师锤炼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绝好教材。同时老师还可在学生同龄人中选取一个具有顽强意志品质的典型做榜样,这样会使他们感到真切,缩小心理距离,减少心理障碍,产生别人能做到,我也一定能做到的积极心理,达到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目的。

坚强的意志品质还要经过自觉磨炼才能形成。教师应经常向学生布置有适当难度的问题和作业。这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或给予提示,应鼓励学生试着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学生既可掌握知识,又使意志品质得到了锤炼,一举两得。

五、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性格因素

性格因素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心理过程的产生及表现也因人而异。优秀的性格因素不仅是个体学习的强大动力源泉,而且对心理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具有补偿作用。如在学语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独立性,踏实、勤奋等个性特征,可以让他们克服知识水平差、能力水平低的弱点。语文教学中把握学生个性特点,培养他们健全完善的个性素质,是使他们学好语文课并取得成功的心理保障。语文老师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他们学语文的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学生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读书的,老师就要把握这一点,好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对语文课产生正确的认识。这样他们学语文的劲头就高,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此同时,老师还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高尔基说过:“人的知识越丰富,人的本身也就越完善。”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十分宽泛,教材涉及各种题材,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形态、各种各样的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面貌,包含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日常生活知识等内容,这些丰富的知识,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完善。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语文老师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创造出可以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如对于作文教学,抓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十分必要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发展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他们有兴趣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活动,因而在作文中往往会出现别出心裁的巧思妙想,只要引导得当,便能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思维方式,发展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切合实际的提出写作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使学生热爱写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整体的心理特点,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特点,挖掘其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并利用它们来引导学生的进步,使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共同发展,相互作用,促进智力的发展,实现教育目标。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语文课因素
舞蹈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探究
语文课文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