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新课堂一片洁净的天空

2019-09-10陈晓华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思维

陈晓华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课堂变得越来越生动而有活力。但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行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紧跟着新课程的脚步,我们已走过多个年头,有了不少喜人的收获,但一些有悖于新课程理念、曲解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思想与行为如同乌云,在新课堂这片天空上悄然出现,不知不觉中为其蒙上了阴影。在笔者心目中,新课堂应该是纯净的、真实的、感性而又充满智慧的。

一、善于鼓励,但不随意泛滥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与赏识,应该说这是一种极其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它符合个体想被对方认同与肯定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学生,往往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赞扬能让他们乐上半天,因为他们能从赞扬中感受到愉悦,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课堂上,这份被认可的喜悦会让他们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真棒”“棒极了”“你真行”,诸如此类的表扬语漫天飞舞,捧得孩子们晕头转向。在尊重个性,张扬个性的今天,孩子们的发言几乎都有值得被表扬、被肯定的一面。但是物极必反,表扬泛滥了,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变得言过其实。许多时候,我们的表扬都是脱口而出的,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咀嚼一下学生的回答究竟好在哪儿,就随意地给予评价。如此下去,我们非但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教学中需要鼓励,但必须是教师深思熟虑后由衷的鼓励。当内向的学生终于敢发表自己想法的时候,当一个不善于合作的同学主动融入集体中的时候,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频频闪现的时候……我们应该微笑着去赞赏、激励他们。也就是说,所有的鼓励与赞赏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客观评价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让他们不断地进步!

二、倡导自主,但不放任自流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之下,我们走出了“满堂灌”的教学局面,倡导自主、实现民主的教育思想为积极推进新课程的一线教师所接受,课堂教学也由原来的“一言堂”变成了今天的“群言堂”。教師的权力下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了,课堂教学也变得越来越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了。但不可避免地,在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衡现象,许多教师变相地隐去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把课堂拱手让给了学生。该讲的不多讲,该指正的也三缄其口,尤其是在崇尚多元解读、多向思维的阅读课教学中,有些教师更是丢弃了自己的原则与立场,一味地叫好与肯定,好像只有这样,才算真正体现自主、实现民主。

许多课上,教师把“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去朗读,去感悟”“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等作为时髦的学习方式不加选择地竞相效仿。于是,高年级课堂也出现了幼儿版的“演一演”,在一片嘻嘻哈哈中算是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经常看到一些课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说感受、谈想法,学生漫无边际回答,教师连声附和。如此一来严谨的思维没有了,积极的揣摩没有了,正确的引导省略了,文本的价值丢失了。

倡导自主绝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我们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颇时,我们必须匡正之,使其走上正确的阅读轨道;当他们急于表达,思维肤浅时,我们必须引领其走向深入,获得精髓;当他们因缺少方法而茫然时,我们更应该教其学习策略,使其得以前进。

三、主张合作,但不流于形式

如今的课堂,合作学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四人围坐、各抒己见的场面屡见不鲜。合作朗读课文,组内交流观点,小组共同品读课文……看似热闹非凡,实则问题多多。只要留心观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心不在焉、无所事事,有时甚至目光呆滞,茫然地等待时间的流失。因为他们或者不善于交流,或者总是甘当绿叶,再或者他们只把这一学习过程当作一种形式而已,只需走过场就行,没人在乎你是否真的积极参与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意义何在?

更有一些老师,学习任务一下达,就让学生进行合作。学生缺乏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还未形成各自的观点,何来交流和沟通的内容?只能是人云亦云。也有很多时候,为了达到老师所说的“小组内必须形成一种观点”的要求,许多学生放弃自己的原则。其实,他们往往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于是,平时的优生成了绝对的权威。可惜的是,教师最终关注的是最后的结论,而不是合作的过程,许多独特的想法也就埋没在这极不和谐的合作之中了。

凡此种种,都说明一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缺乏深刻的认识。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不仅是认知的需要,而且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我们不能让合作学习变成课堂的点缀,教师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讨论内容,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合作学习不但会沦为一种形式,而且会由于合作过滥而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重视生成,但不弄虚作假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变得精彩纷呈,关注课堂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然而,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因过分迷恋生成而导致的一幕幕尴尬的教学情景。

一位教师在教学《赶海》一课时,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还记得你小时候捉螃蟹的经历吗?它和书上描写的有何不同呢?刚开始全班一片沉默,后来在老师的一再追问下,几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于是,大家说得天花乱坠,越说越离谱。教师则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加以认同甚至是表扬。

为什么会由片刻的沉默到后来的天花乱坠呢?沉默,是因为对于现在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很少有机会去体验摸螃蟹的乐趣。由于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他们无从说起。但碍于教师的一再追问,就有了后来的胡编乱造。如此虚假的生成,还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吗?还能感受到他们真情的交流吗?

因此,要想实现期待中的精彩,必须考虑你的预设是否具有生成的空间,绝不能为了理想中的美丽而鼓励学生弄虚作假。

责任编辑:陆晨阳

猜你喜欢

新课程理念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