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2019-09-10毕昭科
毕昭科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多数教师都已经融入其中。笔者以自身从教语文课的多年经历,结合作文教学的一些经验,探索出几点适合于作文教学的策略,总体上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推动素质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作文教学 语文综合素质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最苦、最累、最难的还是作文教学。教师苦于指导,累于批改,可学生的作文成绩还是没有明显的提高。多年来,笔者在学生每次写作文前总要进行写作指导,也许是因为指导不够得法,学生的作文大多还是不尽如人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笔者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逐渐改变了原来老一套的辅导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开羁绊,辅之以适当的指导,努力创新,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
一、教学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对初中生写作大有益处。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歇,溪水自然流不停。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学会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于漪老师曾精辟地指出:观察是学生学习写好作文的最重要的功夫,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人对身边的事物很敏感,善于发现事物的变化;有人对身边的事物却熟视无睹,对其变化无动于衷。科学家能发现普通人所不能发现的事物间的细微差别,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而有所发现和创新,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新发现;同样,学生要想写好作文,也非学会观察不可。而学生在观察事物时的疏漏与无序是常见的毛病。因此教师须在学生写作前教给他们细致观察事物的大致方法:要仔细,不能大而化之、简单了事;不能满足于表面,浅尝辄止;观察要有选择性,不能面面俱到;观察之后要勤于动手,把观察到的人和事及时写出来,做到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以七年级上学期课文为例,其中有一个单元,作文以“这就是我”为题,要求学生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外貌、性格,叙述自己在家里或班级做过的事情,曾受到过怎样的好评或批评,自己今后应朝什么方向努力,等等。学生开学之初的首篇作文基本上就是写自己观察到的人和事,学生有话可写,写出了真实的“我”,达到了教学生学会观察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写作的激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文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作文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虽然是非智力因素,却是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才会乐于去写作,才有激情写出好作文。反之学生若没有兴趣,会把写作当作负担,敷衍了事,这样肯定是不会写好的。在作文课上,我常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班学生的佳作或优秀的中考作文,让学生欣赏和评析。我们学校创办的《孔雀魂》校报,是展示学生优秀作文的好园地,我就鼓励学生踊跃投稿。我班有几个爱好写作的学生的作品,经常登在校报上,于是我就将校报上的本班优秀作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在作文课上进行评讲,让其他学生欣赏其中优美的文句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一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许多学生也开始踊跃投稿。这样一来提高了多数同学写作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爱好。
指导学生写作文也离不开对课文的阅读,从课文的阅读中,学生能发现写作的材料和写作的技巧。因此课文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切入口。
三、延伸阅读,指导写作
新课标的课文,在选材的范围、数量及质量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许多课文都是精品,也是学生实现写作迁移的典范之作,值得教师把这些课文当作指导学生写作的范例。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位美国作家的散文,文质兼美。作者通过娓娓叙述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次爬山经历,道出了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们分解开来,化作一个一个小困难,再一步一步地解决小困难,最后就能走向成功。所以我把这篇美文当作指导学生習作的范文。在作文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深情地朗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学生齐声朗读,心有所悟。文章意味深长的结尾,是在详尽记叙悬崖历险的过程之后,再进行议论,小中见大,深化主题。这种写法正是我们熟悉的“卒章显志”。所以这篇课文值得师生共同赏析、探究和拓展,值得当作范文来指导学生写作。在新课结束后,我就以“难忘的一段经历”为文题,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借鉴本文中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叙事为主,写出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也学会了先记叙再议论的写法,使作文有了一定的深度。
四、多读名著,开阔视野
古人认为要写好文章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可见多读书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另一有效方法。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认识到,学生只读课本是不够的,还必须多读课外名著,拓宽视野。初中学生只有十几岁,阅读量很有限,可以利用暑假让学生阅读课外名著。山东高密市一中曾实施一项“语文实验计划”,规定老师少讲课,学生多自行阅读,多读名著。笔者认为这是创新之举,学生多读文学名著确实大有益处。笔者在中学时代曾因为偶然的机会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少年时代的我对冬妮娅欣赏不已,对英雄柯察金崇拜不已,于是对文学也产生了兴趣,这也为日后走上语文讲台打下了一点基础。我在名著导读课上,为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给学生讲述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五丈原的精彩片段: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十分劳累,但吃的饭食却很少,“日不过数升”,终于积劳成疾,且病势危重,到了命在旦夕的地步,但诸葛亮仍竭忠尽智,就是在昏迷中还给后主安排人事,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情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促使不少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
开卷有益,学生阅读名著对陶冶情操及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作用。经典之作,学生若能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就会变成精神的营养。
五、改变作文批改之法,师生共改作文
好文章往往是修改出来的。传统作文教学中,老师习惯先布置作文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写,等学生作文写好收上来之后,教师又花大气力把每个学生的作文几乎都改成“满红”再发回学生手上。实际上无论老师批改作文怎样细致,大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批改往往是略而不顾,教师对作文的批改大多是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笔者意识到这样改作文的不足后就开始改变做法,采取点面兼顾、以点促面的评改方法。所谓“面”,就是本着多就少改的原则,对学生每篇作文都予以批改,但主要是粗改略评;所谓“点”,即每篇作文批改后选出一两篇作文,作文课前打印出来,通过多媒体展示,师生共同评改。如本学期在作文课上,我就利用多媒体评改作文《校门口见闻》,师生对全文进行逐一修改,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评改意见,这篇较差的习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一办法很有实效,之后,学生能自觉地修改作文。学生多修改了,老师就少修改了,甚至不用修改,这是作文批改的最高境界。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四十年,经手批改的作文也有几万篇,但直到现在才真正地意识到:只要教师不循成规,着眼于实际,讲究一定的教法,在作文教学这一片天地之中,就能从繁重的作文指导和批改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能写会写,写出真实的情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