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解读策略

2019-09-10张静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叙事性编者立场

张静

所谓“叙事性文本”,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包括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名人故事等。对于叙事性文本,教學中应当教什么?应当怎样教?又为什么这样教?这些取决于教师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包括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其解读策略。在这个维度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漂亮的倒影。”

一、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

在对叙事性文本解读中,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叙事性文本特点,对叙事性文本进行正确解读。叙事性文本具有明显的文体特征,包括鲜明的主题、起伏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场景等。只有把握了其文体特征,把握了其需要解读的内容,才能激活叙事性文本的活力因子。

1.主题

叙事性文本是作者传达思想、情感和意蕴的载体,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寄寓着作家的主观精神。因此,任何叙事性文本都蕴含着意义。因此,解读叙事性文本,首先就必须追寻文本的意义,包括政治意义、伦理意义、历史意义、人生意义等。比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所传达的主题就是“只要有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情节

情节是叙事性文本的构成要素之一,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构成。情节是叙事性文本中最为典型、最为生动的内容。解读叙事性文本,不仅要抓住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更应抓住情节的内在冲突、矛盾等。如《爱之链》,其“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的情节(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也就无意中帮助了女店主的丈夫乔依,这就是“爱之链”),彰显了作家的精巧构思。

3.形象

叙事性文本通过各种描写来塑造人物,或借助人物活动展现情节。在叙事性文本中,人物通常具有典型性。正如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所说:“典型的本质在于:即便描写挑水人,也不要只描写挑水的‘某一个’人,而是要描写挑水的‘一切人’。”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尽管林冲、洪教头是作家塑造出来的,生活中没有,但生活中却处处可看到具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物,比如临危不惧、谦逊礼让,比如嚣张跋扈、傲慢无礼等。在叙事性文本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人物、剖析形象,让学生认识到人物的丰富性、复杂性。

4.场景

所谓“场景”,就是叙事性文本描写人物活动的场所。场景描写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的作用。一般来说,场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增强抒情气息,二是烘托人物性格,三是推动情节发展,四是具有象征性功能。比如《爱如茉莉》,文本中的“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形成的是一种温馨、美好的画面,烘托出的就是一种无痕的真爱、无声的至爱。

二、叙事性文本的解读立场

叙事性文本,需要读者站到不同立场上去进行理解,比如作者立场、文本立场、编者立场、学生立场等。只有站在不同的立场去解读文本,才是“适度解读”。这种适度解读,让学生构建叙事性文本形象,品味叙事性文本情感,感受叙事性文本韵味。

1.作者立场

王荣生先生说:“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文本来表达,也存在于文本之中。”对叙事性文本进行解读,首先应站在作者立场上,去感受、体味、分享叙事性文本所传达的经验。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解读文本就需要了解作者萧红的身世。只有了解了萧红童年生活的“不自由”,你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自由的园子生活”的不易,才能更真切地体验到“自由的园子生活”的美好。

2.文本立场

叙事性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开放性的解读。叙事性文本,从诞生的一刻起,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应当回归文本、忠实文本。对于叙事性文本,解读时不仅要追寻其原生价值,更要揣摩、放大其教学价值。所谓教学价值,就是叙事性文本对发展学生的叙事力,引导学生解读叙事性文本的价值。比如《姥姥的剪纸》,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解读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更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叙事的,为什么这样叙事,这就是基于文本立场的解读。

3.编者立场

编者立场也是叙事性文本解读应有的立场。因为,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都凝聚着编者的心血,体现着编者的意图。比如,编者将几篇叙事性文本放置于同一单元,显然带有明确的目的。基于主题单元教学视角,叙事性文本解读更应站到编者立场上去。比如《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三篇课文,分别彰显了民间技艺、民间故事和民间艺术,而且各具特色。如“姥姥剪纸的巧夺天工”“牛郎织女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安塞腰鼓的激情豪放”,展现了亲情、爱情和乡情,这样比较,你就会发现编者的深刻意图。

4.学生立场

叙事性文本解读,不仅仅要面向文本、作者,更要面向学生。面向学生,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具体学情,包括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状态、能力、水平等。只有站到学生立场上,叙事性文本解读才能做到深入浅出。比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什么要让肖邦带上泥土?为什么肖邦弥留之际要姐姐将他的心脏带回?为什么肖邦要毅然离开?这些都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为此,教师应做一些准备,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一些预见,从而让教学能深入浅出。

三、叙事性文本的解读策略

叙事性文本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本。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关键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读透文本。要结合叙事性文本的文体特质,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引导学生深入叙事类文本的“心脏”,读出叙事性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流动情感以及深层韵味。

1.围绕主题,引导整体解读

解读叙事性文本,关键是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探寻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文眼”,可以让学生抓住文本的“中心句”,还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文脉等。通过主题,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作者与老人的相识、相知、相敬的情感变化脉络,从而让学生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进而抓住文本的主题,把握文本的内容。

2.围绕内容,引导深度解读

围绕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度解读。深度解读,就是关注叙事性文本内容的内在冲突等,其核心要素是事件和人物。如《桂花雨》,笔者围绕叙事文本内容,分四步引导学生深度解读。一是引导学生抓词,让学生寻找文本中最能体现桂花香的两个词“浸”和“沉浸”;二是引导学生说句,感悟桂花怎么个香法;三是引导学生入文,让学生体悟“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四是引导学生悟情,让学生体会桂花融着作者浓浓的乡情。

3.围绕人物,引导精细解读

叙事性文本总是将人物的塑造、刻画放置在显要位置,让情节、场景等为塑造人物服务。围绕人物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精细解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展开。如《番茄太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人物明明,从动作、语言及其“我”的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进行解读,从而感受到明明的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4.围绕场景,引导想象解读

在叙事性文本中,无论是人物的活动还是情节的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场景。有了场景,人物才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能得以向前发展。因此,围绕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解读,进而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场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沙漠中的绿洲》,教学中教师可以图文结合,让学生观察“白茫茫的沙漠”“绿树成荫的迪拜风光”,从而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同样身处沙漠,为什么反差这么大?围绕景物,学生不难理解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侍弄花草。

在解读叙事性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围绕主题、内容、人物和场景等,展开整体、深度、精细和想象解读。通过解读,探寻文本的真谛,从而领悟叙事性文本的深层意蕴。在叙事性文本解读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和安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叙事性编者立场
扬善
草地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更正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