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质疑之光点亮低年级课堂
2019-09-10殷岚
殷岚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全面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笔者借此交流平台,就如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质疑创新谈肤浅体会。
一、在范文课题上质疑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好奇心也特浓,常常对一个问题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因势利导,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并鼓励、引导学生重点瞄准课题大胆提出质疑,展开讨论,从而唤起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案例1】
笔者执教《晚上的“太阳”》一课时,先安排学生齐读课题,然后让他们开动脑筋针对本课题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题目中的太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晚上有太阳吗?”“晚上的太阳指什么呢?”“发生了什么事需要晚上的太阳?”……
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分析,应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回顾已经学过的课文的题目存在的其他问题。诸如《秋姑娘的信》:“秋姑娘给谁写信?为什么要写信?信里写了哪些内容?”《蘑菇该奖给谁》:“谁把蘑菇奖给谁了?为什么要奖给他?”《有趣的发现》:“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觉得有趣?”《“黑板”跑了》:“‘黑板’怎么会跑呢?黑板两字上为什么加双引号?双引号是什么意思?”《会走路的树》:“树怎么会走路?会走路的树会遇到哪些奇遇呢?”……这些题目能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及无穷的探究。可见,题目是范文的“窗口”,教师只有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让他们在验证猜测、比较分析和大胆质疑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二、在标点符号处质疑
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是随课文学习循序渐进的,学生也能认识省略号、引号、顿号等符号,但符号具体代表的语气及意思要在共同的探究中才能逐步明了。
【教学案例2】
笔者执教《好学的爸爸》一课时,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圈画出如下语句:①有一次,我问爸爸什么叫“充电” 。②爸爸说:“光会打字是远远不够的。上网啦,制图啦……要学的东西可多啦。”③“这还不简单!”然后学生质疑: ①充电一词为什么加引号?是不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给家用电器充电?文中的“充电”又是什么意思?②省略号省去了哪些内容?③体会“!”中的语气,请你说说“到底是简单,还是不简单”?结果学生畅谈了各自的感想,为深层次感知作品的主旨铺平了道路。
其实,低年级教材中有很多标点符号充满了意味和情趣。如,《放小鸟》中“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中的“!”满含着儿童的纯真和善良。《咏华山》中“啊!华山真高哇!”中两个“!”道出了华山之高及小寇准的满腹情怀。《小鹰学飞》中“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体会小鹰说话时语气的断断续续。在低年级教材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只有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在标点符号处停留、思索、质疑,让一个个标点符号鲜活地映入到他们的眼帘,才能让范文生动,人物鲜活,也才能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了。
三、在内容空白处质疑
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有些课文有许多空白点,它需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并对空白处大胆提出质疑。目前,教材中的不少作品留有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独特的质疑,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視野。
【教学案例3】
笔者执教《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藏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一自然段。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插图对这空白提出了质疑:“蚂蚁们活泼好动,是不会躺着过冬的,它们也许围在火炉边取暖,烤着饼儿,香喷喷的,有的还在吃呢。”有些学生质疑道:“蝈蝈们当年逍遥自在,现在可怜巴巴的情景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他们不能如此狼狈地虚度光阴,应该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奋勇拼搏,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努力奋斗。”通过上述不同的质疑,学生逐步感悟到一个真谛: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才能充实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质疑创新能力。
四、在前后矛盾处质疑
不少范文虽然出现前后文矛盾的现象,但恰恰这里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前后矛盾之处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并大胆提出质疑,迅速找到文与理的结合与分离、逻辑的连贯与整合和前因与后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案例4】
笔者执教《小松树和大松树》时,先开门见山地直接导入:“风伯伯说得对吗?大松树真的比小松树高吗?给它们比一比,请大家欣赏如下画面吧!”然后,打开课件进行演示:把小松树从山上移下来,与大松树比高低。接着,进行点拨性提示:风伯伯说得对,小松树之所以长得高,看得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了。学生在继续诵读第1、2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讨论。由于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悟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和爱护。上述内容通过“风伯伯的话”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实际情形,纠正了小松树因为位置不同而产生的错觉,这正是这篇课文文理纠结的矛盾处。于是,我留足时间让学生用质疑的眼光提出不拘一格的想法。有些学生认为:“大松树虽然高大,但站在不合时宜的地方,那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不能用长远的目光观察和分析大自然中的必然规律。”有些学生认为:“小松树虽然貌不惊人,才不出众,但只要选准观察大自然的最佳位置,并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就能够找到大自然变幻莫测的规律。”
最后,我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读了风伯伯的话,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大家畅所欲言,从而得出了结论:小松树看得远,不是长得高,而是长在山上;大松树看不远,不是长得矮,而是长在山下。可见,在矛盾处质疑的情形在说理性课文及喻理类古诗中尤为常见,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地启迪学生善于发现矛盾之处,促使学生自信地质疑、自信地思考、自信地释疑,进一步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五、在学生回答中质疑
在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师生互动,更要加强生生互动,这样才能激励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生生互动是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不能采取“放鸭子式”的教学模式,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让每一名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一旦闪现出与同伴不同的观点就要勇于提出来,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案例5】
笔者执教《月亮和云彩》一课时,先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让学生初步明白了一个道理:月亮在云彩里跑得真快,但实际上是云彩跑得快。接着,我要求学生分析研讨:“月亮处在动态还是静止状态呢?” 一会儿,十几双小手纷纷举起来了,一个学生大声回答:“云彩一直在快速漂移,但月亮是不动的。”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许多学生在绞尽脑汁思索,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月亮怎么会不动呢?我从网上了解得知月亮既要自转,又要围绕地球公转,因此,有月亮的夜晚,我们看到它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顿时,迎得了一片掌声,但又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月亮在空中当然是动的,只不过它和时针一样,走得很慢很慢,我们只观察一会儿,是看不出它动的。”此时,我充分肯定了这些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并予以总结性点拨:“月亮和云彩都在动,云彩跑得快,月亮跑得慢。”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通过快慢的比较,感悟到出现月亮不动云彩动的错误感觉的原因,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低年级教学中引领学生质疑的途径不胜枚举,但愿奋斗于七尺讲台上的同仁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引领学生张开创新思维的翅膀,勇于向“学术权威”挑战,让质疑之光点亮低年级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