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文体特质,让古典诗词教学活色生香
2019-09-10刘彦姝
刘彦姝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编者所编选的诗词价值,用古诗词独有的魅力去启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性情。
一、诵读,在涵泳中感知诗词音韵
1.恬静咏吟,贴合诗歌语言节奏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小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重要方法,更是教师促进学生感知古典诗词的重要手段。根据诗歌的内容可以将朗读声音的高低分为高声朗读和恬静咏吟。很多教师都对高声朗读较为熟悉,而对恬静吟咏并不熟悉。恬静吟咏才能真正感受到诗词的深远悠长,体会诗歌独有的韵味。
《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在进行诵读时,教师可以结合诗歌中“怕得鱼惊”的情境,引领学生故意压低声音、加快节奏,以顺应诗歌中这位潜心钓鱼小儿当时的心境。学生在轻快的语气节奏中,读出了诗歌中人物的心声,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事实上,全部都是高声诵读,难以体味与感知诗歌独有的情感,只有在缓慢咏吟、徐疾有度中才能揣摩诗歌独有的文字意趣,领略诗词的真正情致。
2.依循认知,对应诗歌语言形式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形式,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是独具匠心的,尤其诗歌的语言平仄对仗、节奏鲜明,彰显出音律的起伏,这些都是诗词诵读的音韵之美。
以杜甫《绝句》这首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将诵读的落脚点放置在对仗语言的感知上,短短的四句诗中不停地变换着对子的内容,长短句对,正反着对,让学生以打拍子的方式进行朗读,在兴趣盎然之中感受到诗歌独有的内在魅力。教师可以根据这首诗对仗句较多的特点,分别进行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等,让学生在深入朗读中进行深入感知,将诵读与认知体验进行有机整合,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每首诗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风格,诵读不能泛泛而读,而需要紧扣古诗语言的特色点和魅力点,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生发对诗歌语言的感知与体悟,进而为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蓄力。
二、交融,在体悟中感知诗词意境
1.借助媒介,在情境创设中感知
小学阶段诗词教学的重要宗旨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引领学生感悟诗词独有的意境。但很多学生受认知能力所限,难以一下子从简单的语言中再现或还原诗歌的意境,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文本再现,让学生在情境体悟的基础上感知诗词的风韵之美。
俗话说:“言为心声。”诗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与当下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也很难立刻进入到诗歌的内在意境之中。还以《绝句》这首诗的教学为例,导入环节教师进行语言情境创设:春天到了,一切都展现出勃发的生机,你想和诗人一起走进五彩缤纷的春天的世界吗?学生的思维跟随着教师的语言进入到鲜活的情境中。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多媒体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变得十分广泛,已然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学最为得力的助手。为此,教师就可以紧扣《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展现诗歌的直观性、重现性、色彩性,以更加直观的视角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从而内化诗词所展现的文学境界。如教学“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学生很少会有临窗远眺的认知经历,对这首诗的解读就会存在障碍。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让学生从临窗的角度窥探诗歌中的语言:茫茫的雪山、不息的客船,学生的视野被打开,心境被感染,有效地将诗歌的语言与直观的视频画面联系起来,在相互交融之中,深切感受到诗歌的内在意境。
2.借助生活,在丰富想象中感知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凝练而形象的语言背后往往蕴藏着言之不尽的画面。而这些画面的感知除了需要借助教材中的插图之外,更需要紧扣诗歌中的核心词语进行大胆想象。但由于古诗词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激活学生丰富的认知体验,与生活进行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联系生活中的资源来解读诗歌中的丰富意境。
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教学为例,很多学生并不存在离乡的经历,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内在意识中感受思想之情,笔者就连续创设了两个情境: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进行回忆,过节时大家会干些什么呢?学生迅速打开了话匣子,议论开来。其次,教师相机追问:“在过节时诗人在干什么呢?”学生一下子沉默了,巨大的情感反差,让他们意识到诗人背井离乡时那份独特的滋味。在学生感受了诗歌的意思之后,教师通过语言连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当你孤身一人,如果生病了,你会想什么?”(生朗读诗歌)“当你孤身一人,如果受到了委屈,你会想什么?”(生朗读诗歌)“当你孤身一人,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你会想什么?”(生朗读诗歌)……
在一连串的情境创设中,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被激活了,悄然无声地走进了诗歌的情境之中,为解读诗歌的内核奠定了基础。
三、理解,在体验中解读诗词大意
1.紧扣诗眼,探寻诗歌深邃内涵
随着历史的变迁,古典诗词中的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意境颠覆了原本的意思,其中通假字和很多典故,包括了人文内涵的字词,对学生理解诗歌都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因此,要想真正准确地理解诗歌,就要让学生理解诗句中最为关键的字词,但决不能陷入逐字逐句机械理解的泥潭之中,而需要巧妙地抓住诗眼进行适时点拨,从而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如在教学《望洞庭》时,教师就紧扣诗歌中的“和”字展开教学,分别从“湖光”与“秋月”的和谐之美、“青”和“白”的色彩之美、“螺”与“盘”的形态之美,让学生从多维的角度进行感知,从而让学生在紧扣诗眼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解读,探寻诗歌的内涵。随后,教师则引导学生借助不同形式的诵读,在脑海中构建出独特的认知意象,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上述案例中,教师正是抓住了诗歌中“和”字这个诗眼,引导学生分别从色彩、形态等多种角度理解洞庭湖的优美意境,真正为学生对诗歌的深度解读奠定了基础。
2.多元开放,体悟诗歌悠远意蕴
诗歌的语言精练简洁,以寥寥数语呈现出丰富的内蕴,也给予了读者广阔的认知空间。另外,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并不会将自己的真实用意直接倾吐出来,而是以委婉的方式进行表达。诸多元素决定了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呈现多元开放的视野和胸怀,体悟诗歌悠远的内涵。
如王安石的《元日》既是对春节来临氛围的一种渲染,同时也表达自己废旧布新的意愿;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描写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直接表明: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新生事物是不可阻挡的;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貌似纯粹写西湖夏日的暴雨之景,但结合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就可以洞察出“望湖楼下水如天”一句,直接展示了诗人面对被贬的经历,并没有沉沦下去,而是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种种的不幸与挫折……这些蕴藏在诗歌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解读,在多元化、开放化的思维下不断丰富自我,体悟古典诗词悠远的意蕴。
古典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蕴广阔。为此,教师对诗歌的感知决不能停留在原始的层面和维度上,而需要以多元开放的姿态,體悟诗歌悠远的意蕴,为深入感知文本奠定基础。
古典诗词有其自身的特质,对于学生来说有着相对陌生的理解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彰显古典诗词的文体特征和学生的认知需求,在轻吟浅诵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感知,才能让诗歌悠远的种子落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东校区)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