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9-09-10刘小梅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改革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

刘小梅

摘要:新媒体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教与学的地位,使师生均处于重要位置,对推动师生交流具有重要作用,既提升了高职院校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又提升了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技术的结合,通过结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利用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灵活性与自主性。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是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简单结合,而是将学生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及学習资料等方面考虑进来,让学生不仅可以坐在教室内学习英语,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学习英语。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可借助教师、网络平台、报刊书籍、光盘及在线视频等方式学习英语的教学模式。

二、新媒体下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充分体现了教室在课堂的重要地位,又保证了学生在课堂活动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个陛化需求,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构建良好的高职公共英语课堂师生关系

相比于传统课堂,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因此,为提升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合理安排英语课堂,既要做好传统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与任务。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高职公共英语时,应充分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英语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1.高职英语教师有效转变自身角色

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混合式教学时,应有效转变自身角色,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配合。为同步提升学生在课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教师可在课前选取适当的时间,将课程预习任务、学习资料及课后复习任务通过平台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拓宽了英语知识的知识面。

2.确立学生在英语课堂的主体地位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通过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确立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师生一起设计英语教学主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增加师生间良好的课外互动

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以往教学的课堂界限。在现代化的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不仅重视课堂上的讲解,还应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英语学习任务。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师生的在线交流提供了可能,学生在课下学习时,可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也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二)高职公共英语混合教学内容的设计

1.为学生建立一个优质的公共英语网络学习资源库

为提升学生在线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应建立一个优质的英语学习网络资源库。高职公共英语网络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同时还要紧跟学生英语学习的进度。为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避免学生中途放弃,学习资源库需具有一定趣味性。网络学习资源库建立完成后,教师需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理与归类。

2.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考试方式。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改变。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要求,高职院校需建立一个结合总结性与过程性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为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考核体系中,应增加过程陛考核的比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新媒体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效转变自身角色、确立学生在英语课堂的主体地位、增加师生间良好的课外互动,实现良好的高职公共英语课堂师生关系的构建。高职院校为加快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需为学生建立一个优质的公共英语网络学习资源库与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高职公共英语改革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外语师资的要求及建设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媒体广告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
基于泛在学习平台的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
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统一集中实习模式改革实践与反思
基于慕课的高职公共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协作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