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四得”,站稳阅读教学的基本立场

2019-09-10陆玲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画徐悲鸿励志

陆玲俐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学习中习得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同时需要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并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在丰富和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培养核心素养、发展思维。这就需要教师紧扣“四得”,从文本的主要内容、语言风格、写作策略以及能力提升等四个方面把握文本阅读的内容。

一、提炼串联,在概括中“得意”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虽然语文教学倡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认知体验,但文本解读就需要把握好文本的情感价值取向,让学生在进入文本和走出文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互动、多层而立体化的平等对话,感受不同维度和层次的思想交锋,获取全新的价值启迪,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以《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的教学为例,此文着重描写了留学法国的青年画师徐悲鸿遭受外国学生的嘲笑,立下志向刻苦学画,为国人争光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就需要从整体入手,找准文本理解的切入点,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这一切入点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教师可以紧扣文眼“励志”进行设问:(1)课文题目中的“励志”是什么意思?与我们常说的“立志”有什么具体的区别?(2)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3)在课文中,徐悲鸿的“励志”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最终的结果又是如何?学生在整体性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内容信息的提炼与感知,然后将其组织成为一段通顺而流畅的语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相机理解文本的脉络与结构,把握文本内在的主要内容,进而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深切体悟文本内在主旨,达成“得意”的教学效果。

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语用理念下,关注语言形式和写作依然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但只有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才能为语用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分层辨析,在品味中“得言”

任何教学行为都需要彰显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教师要充分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形式,引领学生在紧扣文本语境的基础上去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形成基本的语言素养。

还以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例,课文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比喻句:“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如果细加揣摩,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首先,从内容意蕴出发,就可以从“不知疲倦”“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等关键性词语中感知独特的表达内涵;其次,从语言形式入手,整句话对仗工整,精妙凝练,体现出较好的教学价值。那作者为什么要将徐悲鸿比喻成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紧扣课文第5、6两个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并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交流分享时,可以从“每逢节假日”“一整天”这两个表示时间之长的词语,感受徐悲鸿的刻苦勤奋;可以从“画呀,画呀”“潜心临摹”等词语感受徐悲鸿学画的程度之深刻;也可以从“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租了一间小阁楼”感受徐悲鸿为了更好地学画过着清苦的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将核心词语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阅读体悟、感知理解,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情景镌刻在学生意识之中,丰满了人物的内在特点,从而将学生已经贮存在语言仓库中的“废寝忘食、精雕细刻、持之以恒、勤学苦练、学而不厌”等词语与文本中人物的特点有机整合起来。

毋庸置疑,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于理解和感悟的方式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便于学生原始性语言积淀,强化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高效生长。

三、揣摩体悟,在洞察中“得法”

阅读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经验、习得方法,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揣摩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艺术。诸如很多语文教学界流行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是为了不教”等正是这一道理的直白阐述。

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以及结尾都提及了外国学生,这前后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是巧合,还是作者故意放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视角出发,感知作者围绕着材料精心布局的价值。再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是一句经典的语句,但在这篇课文中又承载着怎样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在彼此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这一句其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句话与所在位置的前后内容之间都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前面部分以描写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主,展现了人物下足功夫的经过,而后半部分主要凸显徐悲鸿三年学画所取得的优异成绩。针对这两种情况,作者巧妙地借助“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俗话来衔接两个部分,体现了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体悟文本语言的同时,更需要引导学生在感知文章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只有学生的能力提升了,方法积累了,语文学习才能变得趣味盎然。

四、强化实践,在迁移中“得能”

所谓能力,在心理学上是指能够胜任某一具体任务的主观条件,也指某一具体的生命个体能够胜任或者达成某一具体目标的自身条件。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综合实践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就包含了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等。语文教学就需要努力从教材文本中开掘出适宜推进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教学资源,创设鲜活可感的语言训练氛围,搭建扎实有用的训练平台。

针对某一篇具体课文的教学来说,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确立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借助一篇课文的学习,明确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维度和方面。其次,要积极夯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解放学生自身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扎实的语用表达实践。最后,教师要针对文本内容的特质、结合单元训练的重点,精心研制富有价值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完整经历学习的过程,切实提升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

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仅仅局限在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层面,也没有停留在语言的肤浅性认知层面,而是着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阅读,力争“读进去、想开来”。比如课文最后外国学生目睹了徐悲鸿所取得的成绩之后,该如何向徐悲鸿道歉呢?教师就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设置话语和动作,让表达的效果更为真切而丰满,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不仅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会吸引很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到讲台前与教师进行对话。这一合作表演的设计不仅再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丰富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让学生懂得了展开想象的重要性。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扎扎实实的阅读方法指导,这些方法的渗透都会在长期积累和悦纳的过程中逐步转化为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将学生的身心意识浸润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着力于取得文本之“意”,同时也需要在文本之“言”、学习之“法”、语文之“能”上下功夫。只有借助于不同的方法和路径,让学生从“一课一得”或“一课多得”的实践中得到好处,才能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聚阳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学画徐悲鸿励志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卖身学画(上)
卖身学画(下)
学画小乌龟
《墨猪图》
励志故事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生活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