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习作教学中的“自我修改”
2019-09-10苏幼平
苏幼平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习作中缺一不可的步骤就是对文章进行修改,可是,如今大部分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忽略了要求学生自我修改文章這一环节。如此一来,就无法快速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事实上,学生可以通过修改习作,反思自己的习作过程,因此修改与写作是同等重要的,这与一个学生所具备的习作态度和能力有着直接关系。
一、借助身边事例,激发“自我修改”兴趣
学生通常会认为,修改习作比较困难,需要他们具备创造性思维。一位教师为了使学生对修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便创设了以下方法: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找出来在课堂上展示,并让学生分享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习作进步较大的学生作出表扬,其所在的小组就可以得到加分;整理优秀习作并将其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供所有学生与家长参阅;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投稿至杂志社等处,通过成功的发表提高学生对修改的兴趣……
我们班的一位女生性格较为内向,起初都对习作提不起兴趣,更何况是修改习作了。可是上学期开学的时候她写了一篇比较有新意的日记,我便单独表扬了她,给予肯定,给她具体讲解了日记的优点与缺点,和她谈了修改建议,并将这位学生认真修改后的日记投稿于杂志社,出乎意料得到了发表,其余学生都表示很羡慕。随后,我便将她的习作在班级里进行展示,充分肯定了她对待修改习作的认真态度,也对修改的重要性加以强调。全班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果不其然,学生修改习作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一年时间之内,班里学生便有13篇优秀习作发表于杂志。
多媒体平台,为学生展示作家修改文章而达到很好效果的事例,运用好各种各样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学生对于修改习作信心满满,如此一来便会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主动性。
二、进行有效指导,培养“自我修改”能力
当学生对修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却苦于未掌握修改方法时,他们的兴趣就会逐渐丧失。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修改,使习作的水平得以提高。修改习作时需要把握哪些方面?要注意运用什么修改符号?适合学生的修改方法又有些什么呢?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明确规定:“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第三学段中明确规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所以,将每个学段的特点作为基础,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修改习作:(1)文章当中的错别字;(2)文章中未能恰当使用的标点;(3)不通顺、意思不连贯或者表达不够完美的语句;(4)文章书写不够规范;(5)文章未能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的问题。毫无疑问,应该针对每个学生、每个年级段、每个习作主题,找出应该修改的重点,不必强求面面俱到。
三、变换修改形式,提升“自我修改”效度
教师在引导学生修改习作时可以运用下列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自我修改形式。对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来说,有一个有效且基本的方法便是自我修改。通常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我修改习作有三个阶段:(1)完成草稿习作之后;(2)完成习作誊抄之后;(3)完成习作批改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教师也要提高修改的要求。如此一来,若是让每一篇习作都经过三次认真修改,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提高。
第二种是互换批改形式。习作创作完成之后,可进行一番自我修改,使习作层次得到提高。可是我们不应该止步于此,应该让学生两两交换对彼此的习作进行批改,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让他人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找出来,还能够对他人的优点进行学习与借鉴,正所谓事半功倍。通常来说,有下列三种互换方式:(1)同桌之间两两交换。(2)“同质生”之间两两交换,也就是说,让两个具有相似习作水平或者习作风格的学生进行交换批改习作,更容易通过对比找出问题。(3)“异质生”之间两两交换,也就是说:让两个习作水平与风格有很大差异的学生批改习作,更有利于学生欣赏对方的文章,从而增加信心。
第三种是小助手批改。到中、高年级,习作的批改常常让许多教师叫苦不迭,不堪重负。如果在班级里挑选习作能力较强的十名左右的学生,通过讲解示范,教给批改的方法和写评语的技巧,手把手把他们培养成小老师,等到时机成熟时,他们就可以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了,这样不但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也能提高学生的习作鉴赏水平。
教师要对学生保持充分信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如此一来,学生一定可以从自我角度出发,让文章更具亮点,寻找出更多的问题,写出更优秀的评语,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习作修改能力与习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福安市实验小学阳泉校区)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