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观念”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2019-09-10李保祥刘静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历史教学素养

李保祥 刘静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它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培养目标,其能否有效落地于课堂则关系到国家能否培养全面性人才。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因体现着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而被列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课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专家会诊”教学模型,以“专家会诊”为主线,设计三个主题:“专家会诊——找病因”“对症下药——开处方”“怎样医治——现疗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增进学生对历史“理解之同情”。

关键词:时空观念;历史教学;素养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的教学内容,此课为笔者参加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的执教内容。本文以此次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翻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年版)》,课标对本课做出了如下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来看,概述改革的基本历程即要求教师重点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而审视其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则更能促进学生对该素养的深入理解。

本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过程与结果。在一线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用到“专家会诊”这一教学模型,如果把该模型应用于此课,则可将苏联比作一个患者,赫鲁晓夫等人是医生,改革举措是医生开出的处方,改革的结果是医治疗效。很显然,二战后的苏联改革都以失败告终,那么究竟该如何“医治”才能出现“疗效”呢?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专家会诊”为主线,设计了三个主题:“专家会诊——找病因”“对症下药——开处方”“怎样医治——现疗效”。基于课标要求及本课内容,笔者整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在细微处无不凸显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走入单一“时空现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此处,笔者为学生呈现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使学生由现实走进历史,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一)“专家会诊——找病因”

教师为学生呈现材料——诺夫斯基的生活自白,诺夫斯基为一名虚拟的苏联普通百姓(图1)。

教师向学生提问:“以上材料反映了此时苏联人民的生活如何?”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所呈现的材料,具体可从粮食产量、农民生产积极性、民生问题、经济结构比例失衡等方面逐一进行归纳。随后,教师再次提问:“这些问题都将矛头指向什么?苏联的病因在何处?”

1952年正处于斯大林统治苏联后期,此时的赫鲁晓夫还未上台。诺夫斯基的生活自白正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病所在。斯大林模式突出強调单一的公有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分配方式上以平均分配为准,在经济管理方式上体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它让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工业强国,但以上特征也引发了情境材料中所揭示的问题。二战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危机逐渐加剧,一场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对症下药——开处方”

1.艰难启航(1953—1964年)

教师为学生呈现材料(图2)。

“相较于1952年,1956年的诺夫斯基对生活的态度有何转变?这与哪位历史人物的改革相关?”教师如此设问,可直接引导学生过渡到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学习。随后,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斯大林模式弊病”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结合教材,逐一填写出农业改革的具体措施。与此同时,又让学生简要了解赫鲁晓夫在工业上的改革举措: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和承认物质利益原则。最后,笔者借助赫鲁晓夫黑白相间的墓碑及部分学者对他的评价,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全面认识赫鲁晓夫的改革——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故他被誉为“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改革尚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它只是“头痛医头”,小修小补,故其又被认为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2.重回老路(1964—1985年)

教师为学生呈现材料(图3)。

教师提问:“新任领导指的是谁?为何在1975年之前社会总产值能够迅速增加?又为何在1975年以后发展陷入困境?”由此将学生带入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理解1975年前经济发展的缘由后,笔者让学生着重找出改革举措中最令人不满意的内容。至此,学生认识到“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这表明国家尚未放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勃列日涅夫时期,仍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尤其是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美国大搞军备竞赛。以上做法只会加重经济的负担,致使国民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终将苏联仿佛带回到斯大林时代。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重回旧路,他的改革也只是“脚痛医脚”罢了,也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3.偏离航向(1985—1991年)

教师为学生呈现材料(图4)。

同样,笔者先是向学生提问:“主人公所经历的事件是什么?”1991年,“病入膏肓”的苏联走向了解体,其直接因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随之,师生共同进入对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学习。戈尔巴乔夫最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他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对经济管理方式也有所调整。然而,由于缺乏宏观策略加上配套改革措施的不完善,经济改革宣告失败。此后,他开启政治体制改革,放弃苏共的执政党地位,这终究造成了苏联解体这一悲剧。

二、中外关联,构建多元时空体系

有教师指出:“学习历史,要注意同时代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梳理中外共时性大事,在大历史视野下探究历史,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寻找对今天的借鉴意义。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笔者由此想起了201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

材料一: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单位:万吨)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以上试题给考生提供了中、美、苏、日四国在1950-1980年国家钢产量的变化表。试题的第一问便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就该小问而言,它本质上考查的正是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考生只有弄清不同阶段四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征和具体表现,才能准确回答问题。

回到本节课,赫鲁晓夫等三人的改革皆以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设身处地,若置于彼时情境之下,我们又该如何去“医治”这个国家呢?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苏联改革失败缘由方面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解释,笔者将中、苏两国改革进行比较,进而进入主题三的学习:“怎样医治——现疗效”。如此设计,既增强了学生对苏联改革失败原因的理解,也有助于厚植學生的家国情怀。尤为关键的是,它以此为抓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时空穿梭中发展自我的时空观念素养。

鉴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段历史学生此前已学过,故笔者先是让学生基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统治的时间来回顾在每一阶段中国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探索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中、苏两国一正一反的比较,让学生合作探究,从中、苏两国经济建设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最后,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务必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执政党的领导地位;改革要有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引;改革要注重改善民生,要处理好农、轻、重比例关系;改革要立足国情等等。

三、集思广益,跳出原有时空范畴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浩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它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达成的目标。诚然,它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行为。然而,限于个人力量的微弱,我们难免在其中有所失误。所以,迈出多元历史时空,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主动接受同行的指正应当极为可贵。

本课结束后,笔者便求教于各位观课的历史同仁。含山县历史教研员陈继俊老师指出了其中的两大问题:其一,主题二下“艰难起航”的情境材料有违事实(笔者为学生呈现的材料是1956年)。赫鲁晓夫于1956年才开始上台,所以1956年的苏联不可能如材料所述那样有着如此巨大的变化。其二,细节描述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勃列日涅夫在1982年因心脏病而去世。所以,“重回老路”给的时间信息易让学生误认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持续到1985年。另外,所给时间是否妥当?

在陈老师的点拨下,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事实上,68岁的安德罗波夫在1982年开始接任苏共总书记。在执政期间,他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有评论认为,“他的改革思路与中国邓小平的相当类似,如果他的身体状况更好一些,苏联可能走上与中国相类似的改革道路,但由于健康原因安德罗波夫没有能继续下去。”1984年,70岁的他因肾病逝世。其后,执政者为73岁高龄的契尔年科。他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在经济方面,契尔年科认为应对苏联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他提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然而,执政仅一年之余的契尔年科因病于1985年逝世。之后,才有了戈尔巴乔夫的上台。所以,1982至1985年的苏联能否将其简单纳入“重回老路”,值得商榷。

紧随其后,和县历史教研员孙时林老师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重回老路”部分所展示的材料不符合彼时的情境。课堂中虚拟的人物为苏联的普通百姓,而材料内容却过于官方化,很显然这与其身份不相吻合。

以上为笔者在本次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而这些恰恰与“时空观念”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多与同行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不足,在反思中改进不足。这样,历史教师才能促进自我素养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核心素养绝不是空说理论,教师要将其有效落地于历史课堂。时间与空间是任何历史事件发生的必备要素,所以“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欲知其史,必先要明了其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促成历史解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一线教学中,教师切实需要依托相关课程资源,借助相关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也唯有如此,才能增进学生对历史“理解之同情”,让学生对以往之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从而逐步实现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秀红.培养学生时空之我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0).

[3]刘畅.我的历史四维时空观[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8).

[4]王庆华,易丽花.穿过时空触摸你—时空观念在“分封制”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考学,2018(12).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历史教学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