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走入化学 用游戏突破难题

2019-09-10蔺丽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纸船氧气化学

蔺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发现学生的口味越来越“刁钻”。学生渴望的教学方式是趣味化、游戏化,教学内容是生活化、丰富化,课堂形式是参与、互动、新颖,课堂气氛是轻松欢快。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却与新课改的理念脱节,一些教师的应试教育思维和题海战术也与学生的渴望背道而驰。面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化学课程的价值,坚持与时倶进,创设体现时代发展新内容的教学情境。

一、采用游戏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术语

游戏化教学是把游戏运用于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环境的特殊性,课堂游戏又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它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设计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学习工具,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而不是用游戏替代一切课堂教学形式。

初中化学中的化学术语有“第二外语”之称,这样称呼是因为学生被众多的化学术语弄得焦头烂额,对化学术语这个知识点理解的强与弱也成为了学生学业等级的分化点之一。教学中,怎么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化学术语呢?通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我受网上风靡的“偷菜”游戏的启发,想到了用游戏化教学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网上偷到的菜,都是虚拟的,可大家还是起五更爬半夜地玩得起劲,这就是因为我们在游戏中不断进级,能受到鼓励。游戏中每逢过年、过节还发点草籽,奖励一下,我们的教学上也可以进行仿效。还有,对于复杂的“火星文”, 很多学生不用教自己就能全部掌握。这也从侧面提示我,如果学生也像对“火星文”那样对我们的化学术语感兴趣,那么对化学术语的记忆和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这样,学生就能在主动和兴趣中完成知识难点的突破。基于此,教学中,我先是在绪言课上进行了以下导入。

师:同学们,小品中小沈阳有个英文名字,咱们学化学,是不是也得有个化学名字呀?老师的化学名字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看,这是我为大家准备的礼物——写有每个人化学名字的卡片。以后我们的化学课就是一个化学王国,大家记住自己的化学名字是能在这个王国里生活的第一个要素。(化学名字其实就是学生应该记忆的30多个化学元素符号,如果学生人数多,还可以再加上几个原子团)。

下面,咱们先来互相熟悉一下。以后上课就以此相称。接下来,为了庆祝王国的成立,咱们来玩一个游戏吧。

游戏规则是采用升级制。看谁最先拿到大奖,就当选为咱们王国的国王。当所有的國民都达到最高级别时,咱们就开一次庆功会。

首先,每个人记住自己的代号,算一级。

其次,把你能记住的别人的代号,写在自己卡片的后面,他们就属于你的会员了,当会员够5个就进一级。

最后,当进到6级时,30多个元素符号就全背下来了,这时可以宣布每记住10个物质的化学式,再进一级,直到化学方程式进级这最后一关。

在我以前的教学中,课前一般是训练学生写元素符号,有了这个游戏后,就不是“考试”了,而是叫“进级游戏”。每组选出一名公平、公正的评审员,收集另一组课前两分钟写下的元素符号,课后画出级别。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学习袋,把每次游戏的纸片(实际上是考试的卷纸)都收集到袋里,在袋的封面上标出每次升到的级数。这样,学生为了得到好的级别,就要和别人比级数,会积极、主动地自己去记忆和学习。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不要把学生的等级进行排名,以免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只选择在谁达到什么级时,给予什么样的奖励。哪怕只是一个虚拟的冠名,例如金星级、蓝钻级,就会让学生争先恐后地想进级。在进级过程中,还可以颁发自制的“级别勋章”等。

二、设计生活化、实用化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生活化、实用化,不仅是指新课时从生活实例引入。更重要的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把化学知识用真实的情境包装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化学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七年级第一章课题2“氧气”时,学习关于氧气的知识,需要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化学的视角来认识物质,即从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四个方面来认识物质。教学中,由于学生还没学习分子和元素,所以可以先不研究氧气的组成和结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性质和变化上来学习、认识氧气。(在这里,可以先告诉学生认识物质的方法,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知道如何做)物质的性质分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物理性质方面,可以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看一看,闻一闻,感受一下教室里的空气(其中含21%的氧气),谁能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生:无色、无味

(继而推导出氮气、二氧化碳等也有同样的性质。)

师:教室中的盆里有很多的水,而空气里仍然有21%是氧气,显然水里含氧量很小,说明水的溶解度怎样?

生:不易溶于水。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比如,用保鲜袋收集一袋氧气和一袋氢气,放手,氧气袋向下落,而氢气袋升空,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但此处需要忽略保鲜袋的重量)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氧气降温变成淡蓝色液体和雪花状固体。

在化学性质方面,可以如下教学。

师:化学家的看家本领是从变化中认识物质的性质。咱们今天就做一次化学家,也从氧气的变化中认识一下它的化学性质。

首先,硫跟氧气反应。

师:看,这就是传说中的硫磺,看着挺招人喜欢,但是如果被坏人使用,却能变成害人的有毒物质。比如传说中的硫磺熏蒸开心果、银耳。

其次,铁燃烧。

师:在高炉炼铁中,红红的铁水流出来,温度高达1000多度,它为什么没燃尽呢?是铁不能燃烧吗?这说明铁在空气中一定是不能燃烧了,因为有实验事实证明了,咱们化学就是用实验说话的。现在,当铁遇到纯氧,我们一起看看纯氧会让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做完几个实验后,教师引导,让学生总结)

师:由以上这些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燃烧或者反应更剧烈的实验,我们能得到氧气的哪些化学性质呢?

最后,得出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

这个知识点,学生最容易发生的思维混乱是认为氧气能燃烧。为了让学生不产生这种错误的思维,可以加一个实验。首先,点氧气,发现氧气不着。接着,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里的煤气一点就着。从而推出,氧气本身不能燃烧而是支持燃烧。

这样的教学,就是让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来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同样的知识点,如果用书面上干巴巴的语言,学生会学得无精打采。但如果教师跟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课堂气氛马上就会活跃起来。

三、挖掘教材内涵,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感受化学的亲切性和真實性,缩短与化学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化学素质。初中化学作为化学整体课程的入门阶段,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可以如下展开教学。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先设置悬念:老师瞬间能把一双普通人的手,变成不怕烧的“金刚手”。

然后,现场让学生表演“火烧手”,而手毫发无伤的“魔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留下悬念,让学生当堂探究。(实验方法是手上先戴上一层被水浸湿的棉线手套,再戴上一层用65%的酒精溶液浸湿的棉线手套,放在火上点燃。火就在手上呼呼得燃烧起来。)最后,用多媒体播放火的图片并配上火的诗朗诵,引领学生进入化学王国中火的世界。

其次,创新实验,突破难点。

学生对着火点的理解是本节课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试验:做两只同样的小纸船,其中一个装上水,同时放在蜡烛上加热,一个很快燃烧了,另一个却安然无恙。

师:同样的纸船,为什么不放水的纸船着火了,而装有水的纸船却不燃烧呢?燃烧的哪个条件能解释这种现象?1.纸不是可燃物?2.没有氧气?3.是水降低了纸的着火点?

生:这三种说法都不对,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不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装水的纸船不燃烧的原因是加热时,水蒸发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纸的着火点以下,所以纸船没有燃烧。

最后,优化提问,引发创新。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科学,无论是观察到的多彩的实验现象,还是不断探索出的神秘的微观世界;无论是和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点,还是层出不穷的创新物质——无一不是趣味盎然。

例如,用大烧杯扣住一高一低的两只燃着的蜡烛,问哪只先熄灭,为什么?

如果直接拿过来这道题,让学生做,即使当时教师给学生讲清楚了答案。学生一是会觉得学习无聊,二是过段时间把答案忘记。所以在做这道题时,教师就应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道题呢?是为了让学生看个好奇,就象魔术似的?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在我看来,这应该是“火灾逃生”的模拟现场。

师:前几年曾报道某商场着火,假如你当时就在商场中,要想逃生,是捂着嘴直着腰向外跑,还是弯着腰?

生:弯着腰跑。

师:大家都这么说,但这样做对吗?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我们就来模拟一个火灾现场,这个大烧杯就是一个商场,高蜡烛代表直着腰的人,低蜡烛代表弯着腰的人,看看哪一支蜡烛会先熄灭,哪一支会更安全一些。

生:我看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了。

同样的一个实验,同样的一道题,同样的知识点,就是因为教师的引导方式不同,就可能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化学教师要力求见解独到,做到讲课不千篇一律,才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才有活力、生命力和灵性,才能让学生犹如欣赏一道亮丽的知识风景线。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纸船氧气化学
纸船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纸船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奇妙的化学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GREEN WORLD
探秘“纸船承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