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

2019-09-10滕之先

关键词:兰亭集序书法作品诗文

滕之先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书法资源,规范汉字书写;借助诗文解读进行拓展,欣赏书法作品;依托课外的延伸阅读,领悟书者情怀。如此开展书法教育,使学生在诗文阅读和书法欣赏两方面的学识涵养都有所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书法教育规范书写审美素养

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厚重的文化基石,具有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作用。而作为汉字书写的造型艺术,书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保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学段的书法教育有以下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近三年,我开启了语文课程和书法教育的融通研究,尝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

一、利用教材中的书法资源,规范汉字书写

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中的字词仅简单、机械地读写了之。实际上,统编教材每篇课文(古诗文除外)后面的“读读写写”中的字词由硬笔书法名家丁永康先生书写,是颇有价值的书法教育资源。我在阅读教学的识字环节,首先让学生自主认读这些字词,接着选取几个笔画和结体特点鲜明的字集体欣赏,体会丁永康硬笔书法点画遒劲、舒卷得宜、法度严谨的风格,激励学生心摹手追,产生临写的迫切愿望。然后,我请学生当堂用方格本对照着临写一两遍。这便将书法欣赏与汉字书写融入阅读教学中。久久为功,不断强化,学生的书写自然得到了规范。

统编教材中还有许多有机穿插的书法资源。比如,和诗文阅读紧密结合的书法作品有赵孟頫所书的行楷《陋室铭》;毛泽东手书的草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启功的行草《登飞来峰》等。此外,统编教材封面“语文”二字是郭沫若先生的题字,课本插图中还有很多建筑物的匾额、古典名著的名家题名,综合性学习中也有很多对联书法精品。教师要善于发掘利用教材中的各种书法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规范学生的书写。

二、借助诗文解读进行拓展,欣赏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理论著述里有“书,心画”“书,如其人”等观点,说明书法作品和作者的性格、情感、品质等都有关系。而诗文作品同样能够折射作者的情怀与气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诗文解读,指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

例如,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创作的作品。在教学此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对苏轼的《寒食诗》等作品进行了拓展阅读。《寒食诗》创作于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等句,表现了其内心的苦闷、孤独。全诗借景抒怀,感时惜春,充溢着抑郁、伤感的情调。在对两首作品的解读中,学生认识到苏轼虽天性豁达,但处于人生的低谷,也难免惆怅感伤。

有了上述诗文知识储备,我便指导学生读《寒食诗帖》。读帖时,首先要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再注意局部的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进而留心细节的精微之妙。局部和细节欣赏完毕后,再回到全局,深化、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的,欣赏时应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随作品书写的前后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也就是在头脑中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有的学生从整篇布局着眼,认为每行文字呈现近似S形的曲线,行与行交相呼应,好像清泉流淌的微波,富有灵动之美;有的学生看出帖中的字由一开始的大小比较均匀逐渐变化为恣肆飞扬、跌宕有致,最终达到筆酣墨饱、淋漓尽致的状态,认为这体现了苏轼书写时的情绪转变;有的学生能结合对诗文的理解,专注于书法作品中的提、按、转、折,信手断连以及字形的欹侧横斜,从中体会到点画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既彰显气势,又饱含悲懑的情感。学生在表述时用语虽不完善,需要不断指正,但总体上表达出了《寒食诗帖》的艺术特点。

三、依托课外的延伸阅读,体悟书者情怀

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做好课内外衔接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课外阅读来推动书法教育的开展。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不能将目光局限于书法临摹训练。学生刚接触臻于妙品乃至神品的书法作品,就让他们去机械临摹,或者一开始就指导他们对作品进行技法分析是不恰当的,那样会使书法教育流于琐屑,甚至可能误导学生。比如,有教师津津乐道于《兰亭集序》中的20个“之”各不雷同,对此大做技术讲解,然后把20个“之”从作品中抽离出来让学生临摹。试问:王羲之在纵笔抒怀时,难道事先要对20个“之”一一筹划安排吗?书法的精妙源自书者的切身感悟和内在的创发,而不在于刻意运用外在技巧和力量。因此,引导学生体悟书者情怀非常必要。

鉴于此,我开设了一节《兰亭集序》的课外阅读课。不同于课内阅读教学就文本而解读文本的做法,本节课上,我先出示《兰亭集序》的书法摹本图片,让学生初步欣赏王羲之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体会其“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清隽遒媚的书风。在学生获得初步审美愉悦后,我才让他们阅读《兰亭集序》,并适时介绍文本创作背景,让学生充分体会王羲之写作此文的心情变化过程。此时,再去整体欣赏书法作品,学生对其疏朗雅健、自然天成之美便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感受到了其笔墨中流露着的山水清韵,以及蕴含着的“死生亦大矣”的强烈悲恸。我进一步补充,笔情绝俗而文情高旷正是魏晋风度在当时作品中的体现,将苍凉感叹融于旷达的襟怀,是《兰亭集序》被尊为神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阅读课外诗文时,学生未必能有学习教材内容那样的熟悉感和顺畅感,对书法的审美,也未必能懂多少,但我们还是要将学生引向诗文阅读和书法欣赏相融通的广阔天地。以此为引领,开展书法教育,远比孤立地进行书法临摹效果好。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课程与书法教育融通的实践研究”(批准号:L/2016/1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姚淦铭.汉字与书法文化[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修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汉字书写水平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 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肖鹰,孙晶.不朽的艺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诗文
书法作品选登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走遍万水千山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
千金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