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教育“导生制”培训的探索

2019-09-10阮刚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中小学培训

阮刚

【摘要】充分利用区域教育教师培训成果,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作为培训资源充分利用,聘请为新教师成长导师,让这群新导师带领一群教师抱团成长,形成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导生制”。“导师制”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培训中成效显著,在促进教师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导生制;培训

【中图分类号】C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4-0048-04

师高弟子强。教师队伍的优秀程度决定教育质量的高度。重庆市沙坪坝区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特有的教师培训体系:校本培训为基础、“导师制”培训为中坚、“名师班”培训为塔尖的“正金字塔”培训体系,培养了大量优秀教师,包括一批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新教师数量增加,如何发挥这些优秀骨干教师在各自学校中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群体研修,促进学校教师团队成长,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区结合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大胆创新教师教育方式,推出了“导生制”培训,促进了区域内优秀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了中小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

一、“导生制”培训的内涵

“导生制”培训指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与规划下,由各中小学聘任校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为导师,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青年教师为导生,通过一对一结对的方式开展校本的、常态的培养,在一定期限内全面提高导生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教师教育方式。

“导生制”培训并非凭空制造,它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同伴指导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主流的教师专业发展观点更加强调合作、对话与分享对于教师发展的价值,同伴指导理论就产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同伴指导是由两位或更多的专业同事在一起工作,反馈当前的实践,发展、精炼并形成新的技能,分享想法,开展课堂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其目的是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让教师能深入开发和分享专业技能、知识和个人的实践智慧。同伴指导不涉及评价,指导的一方只为被指导的教师提供建议并与之一起探究问题。通过这种探究,可为教师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和合作的平台,让教师能真实地展现自己的优缺点,并提供给他们所需的指导。同伴指导的形式灵活多变,内容多种多样。根据指导的内容,它可以分为专家指导和合作指导,其中专家指导主要是由某个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或是学校里的资深教师来担当指导者,他们和被指导教师一起分享自己成功的实践经验,为之提供即时的教学策略或方法。“导生制”培训正是以专家指导为蓝本,由学校内的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并指导其专业化成长的一种教师教育方式。

从表面上看,“导生制”培训类似于我国传统的师徒结对,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别。一是对象不同。师徒结对主要指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对职初教师的传帮带,主要是针对学校里的新教师,而“导生制”培训的对象是学校中综合素质强的青年教师。二是目的不同。师徒结对的主要目的在于缩短新教师的适应期,而“导生制”培训的目的在于为学校、区域培养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的后备人才。三是内容不同。师徒结对的培养内容比较宽泛,大多由老教师个人确定,随意性比较强,而“导生制”培训的内容则针对青年教师的个人特点来确定,具有强烈的个体差异性。四是规格不同。师徒结对主要是由各中小学内部实施与管理,而“导生制”培训是区域内培养优秀教师后备人才的方式,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各学校具体实施。

二、“导生制”培训的形式

“导生制”培训依据不同的导生需求和培训目标,以各种活动方式开展,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围绕导生的教学开展课堂观察、反馈和指导。根据活动的正式和非正式形式可以将“导生制”培训划分为如下活动。

三、“导生制”培训的实施

(一)教委选择“导生制”培训学校

按照“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沙坪坝区教委首先对区内学校进行评估,确定了首批参与“导生制”培训的11所学校。这种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环境。成功的“导生制”培训有赖于它所在的学校氛围和校园文化,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学校里是否有合作的氛围?教师之间、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参与培训的教师是否出于自愿?管理者能否起到积极配合的作用?等等。二是参与教师在时间、精力、能力方面的条件。如学校中是否有足够的优秀教师作为导师?导生是否具有进取心,是否有发展潜质,是否习惯于去寻求帮助或研究问题,是否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培训开展前和开展中需要面对的,如果没有事先的考察和评估,贸然参加的学校可能会半途而废。

(二)学校确定导师与导生人选

选定的“导生制”培训学校在区教委的领导下,确定导师与导生的人选。其中导师的选择与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因为导师质量是保证“导生制”培训效果的首要条件。按照区教委的统一要求,“导生制”培训的导师应该是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市区骨干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研究员、重庆市名师等。“导生制”培训学校根据这一要求,聘任符合条件的导师,并报区教委批准。导生的选择同样重要,各中小学校根据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和安排,遴选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勤奋好学同时又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青年教师来参与“导生制”培训。

在选择好导师与导生的基础上,做好结对工作。结对的导师与导生根据学校实际,可以是同年级的,也可以是跨年级、跨学科的。结对可以由教师自行选择,也可以采用学校设定的方法或程序来进行,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彼此之间的信任是培训活动开展的基础。

学校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导师与导生之间的关系。在我区的“导生制”培训学校中,学校、導师和导生要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导生制”培训是一个共享互惠的过程,所以协议确定的导师与导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等级关系,而是同事之间接受和提供支持的合作关系、亦师亦友的关系,以保证培训活动在轻松自然、无压力的氛围中进行。

(三)培训工作的开展

“导生制”培训工作的内容主要涉及理论学习、教学研讨、科研培训等方面。在理论学习方面,我区各参培学校开展了诸多具有校本特色的培训活动,如导师和导生“共读一本书”活动,导生撰写读书笔记,导师点评,共同提高理论修养;每月举行一次“导生制”通识培训讲座等。在科研培训方面,主要是导师和导生共同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提高科研水平。

教学研讨作为“导生制”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各培训学校的高度重视。各校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但其共通点在于强调课堂观察的价值,鼓励导师和导生互相观课、研讨。“导生制”培训通过以下三个环节促进导生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是观察前会议。在这一环节中,导师和导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确定观察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是根据导生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确定观察的标准(主要是导师和导生对好课的认识),确定反馈方式(主要包括时间、地点、活动形式及资料分析的标准),等等。

二是课堂观察。在观察中,导师按预先确定的方法和目标进行观察,记录下问题出现的时间以及具体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导师要对预先确定的问题进行深入观察,获取有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导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同理,导生在观察导师的课堂时,要结合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观察导师处理类似问题的技巧与方法,把导师看作“一面镜子”,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是观察后会议。这是“导生制”培训的最重要环节,主要是导师与导生对课堂的反思与总结。如导师在观看导生的一堂课后,如实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内容,询问值得探讨的问题,指出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导生而言,通过交流可以加强自我评价,学会自我反思,认识自身不足,改进突出问题,促进专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导生制”培训中的观课与传统课堂观察存在显著的不同,它是以解决导生教学中存在问题为目的的一种观课活动。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导生为主体,把目标放在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技能上。在反馈环节中,问题探讨或意见提出是建立在导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自我分析和反思。

(四)培训工作的管理

“导生制”培训工作的管理包括两个层面:区级和校级。从区级层面看,区教委出台了“导生制”培训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对“导生制”培训学校的确定和管理、评价做出了明确要求。从校级层面看,我区“导生制”培训学校都制定了本校“导生制”培训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内容涉及导师和导生的权责、发展目标、过程方法等。在培训过程中,学校的支持是“导生制”培训成功开展的关键。这种支持涉及培训活动的资金问题、教师的时间安排问题、协调活动问题等等,其中时间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小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张,如何协调工作时间与培训时间是摆在“导生制”培训学校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导生制”培训学校为了保证导师和导生的学习交流时间,根据实际条件切实减轻他们的负担,提供时间支持。如:适当减轻参与“导生制”培训教师的课时量;设计课程表时充分考虑“导生制”培训教师课堂观察的需要,错开导师与导生的课时;允许“导生制”培训教师一起选择固定的时间,开展教学研讨和指导活动;鼓励“导生制”培训教师利用学科教研组活动时间、上学前或放学后的业余时间加强交流等。

(五)“导生制”培训工作的评估

从区级层面看,我区对“导生制”培训学校的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在两年的培训期限内,区教委每学期组织人员到培训学校检查资料、听课议课、组织访谈,加强过程督导。从校级层面看,我区“导生制”培训学校大多对导师和导生采用结果性评价的方式。首先导师需要和学校管理者确定整体培养目标和阶段目标,导生要撰写个人成长计划,明确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自己的发展目标与方向。然后在一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结束时,管理者对其进行结果评价。而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由导师和导生自行对其专业和教学进行监督和管理,这为他们提供了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大大提高了他们自我反思和协同合作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很多学校每期开展“优秀导生制师徒”评选活动,按照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给予适当奖励,激发了参与“导生制”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

四、几点困惑

作为在区级层面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培养优秀教师后备人才的教师教育方式,“导生制”培训工作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一是如何选择高质量的导师。我区对“导生制”培训中的导师资格有明确的要求,但部分学校符合条件的导师较少,直接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有的学校将导师选择范围扩大到校外,如重庆市六十八中到区教师进修学院聘请教研员任导师、天星桥中学到重庆八中聘请教师任导师,解决了优秀导师不足的问题。但如要在全区推广,到校外聘请导师的做法难免加重教研员和其他学校的负担,不利于工作的长期开展和进一步推广。

二是如何保证培训效果。从“导生制”培训学校的角度看,他们都承担着艰巨的教师培养任务,如果过分注重“导生制”培训工作,就可能加重培训学校的工作负担,所以要考虑如何将“导生制”培訓工作与学校的教师培养工作有机整合的问题。从“导生制”培训参与教师的角度看,他们的教学任务繁重,如何挤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研讨、观课等活动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所以学校要制定激励措施和提供必要支持,维持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中小学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