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卷

2019-09-10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19年10期
关键词:呼声作文题浙江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学生讨论

杨雨欣

我们都在生活,用不着假设,大家都是撰写生活之书的作家。我们的读者有谁?亲人、朋友、陌生人。每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人都可能会窥探到你生活之书中的只言片语。你的生活,真实地袒露在众人面前。

《乌合之众》一书中曾说,你做出的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决定,都是你内心深处的真正决定。你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将最好的自己呈现在别人面前。你从生下来,到学习,再到工作,一辈子朝九晚五,来回奔波,心中有的是家园。在朝圣路上三步一叩的信徒,在世人眼中好像是无所牽挂的,但他们的作品,是要呈现给无上的神灵的。

每个作者在开始写作时都已经确定谁是自己要找的读者。历史上的伟人,即使不被当时的人理解,他们的读者是未来的人,他们要实现的是天命,是给人民带来和平、幸福。

史筠灵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没有修改余地的编年史。时间强迫着人们将笔尖指向前方,又毫不留情地封死了一切退路,让一切痕迹只能成为既定的事实,唯有在下笔时斟酌一番方可使心中少留遗憾。这部史书的读者,毫无疑问,首先是你身边的人:家人、朋友、老师、同事……他们在攥着自己的生命之笔时也在凝视着你手中的笔。你的言谈举止都将成为他们评判你作品优劣的标准。

有这样一些人,对于他人的评判,不肯思索却耿耿于怀,他们希望在他人心中自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于是,他们生生地将自己的命运之笔心甘情愿地交付他人,活在了别人的目光下,瞻前顾后,左支右绌,狼狈不堪。这样的人,着实称不上生活的书写者,只能说是华丽优雅但任人摆布的牵线木偶罢了。真正有主见的作者是不愿受他人眼光羁绊的,正如风餐露宿、衣不蔽体但仍不忘自身使命的游吟诗人。他们是自由的,手中的笔只为自己书写。“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样经过现实锤炼的生活之作,方可从千篇一律的复制文案中脱颖而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愿天下众人皆能以笔之所指,表达心之所向。

梁可

我觉得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也是不矛盾的。作为作家,肯定要考虑读者啊,没有读者,作家为谁写作呢?所以作家应该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同时,作家也应该有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能表现自己的想法,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好作家?倾听读者的呼声,不等于放弃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还是融合两种观点去写较好。其实,作家本人也是自己的一个读者啊,应该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按照这个思路。该怎么去写呢?我想不好。

闫铀

我觉得这个题非常好。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代表了生活中的两种人。一种人非常有个性,对别人的眼光和看法无所顾忌,活得真实,活得自我。一种人则显得不很有个性,比较看重他人的看法。不管哪种人,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都可以成为不朽的作家,前者如李白,后者如杜甫。因而,我们在写作时,倾向于哪一种观点均有话可说,需要注意的是,主张坚持自己的想法,要保证是积极健康的想法,主张倾听读者的呼声。要保证倾听的是正义、正确的呼声。其实,读者的呼声很可能是杂乱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无法正确分辨、判断读者的呼声。

名师点评

邓文光老师

浙江卷作文题多年都坚持自己的个性,突出学科本位,既紧跟时代精神,又不失文化味和厚重感。2019年的题目相对简单,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辩证话题,既可以坚持一极。又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辩证分析(一般而言,辩证思考更全面也更妥帖)。有意思的是,这个材料中的第三段,将考生定位为创造生活的“作家”,思考在创造生活时,如何对待他人的看法。于是,这个题目就从简单的写作思考变成了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作文考的不再是文学理论,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于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两种看法都是有道理的。如果强调作品是作家的价值存在,是作家内心的外化,当然强调坚持自我。历史上有许多的作家作品就是这样的;如果强调作品的社会特性,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及作品的社会价值,那自然应该多倾听读者的声音。因为这个话题的重心在最后一段,因此,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不过是引出我们对个人与生活、个人与他人的观点的基础。不必过于纠结。

关于个人创造生活与他人的评价、意见这一点,首先要明确个人生活的“读者”是谁,这可以是自己的亲人、师长、朋友等关系亲近的人,也可以是同事、领导、邻居等关系相对疏远的人,还可以是陌生人等无直接关系的人,他们对我们的生活表现会做出评价和判断。当然,“读者”既可以是与我们时空相连的同时代人,也可以是未来评判我们生活的人。这里就涉及我们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的问题。基于文学理论上的作家和读者关系的认识,我们同样有三种态度:以自己为主,不管他人看法;关注、在乎他人评价,追求“完美”自我;辩证处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评价。在认识上,自然也以辩证对待为妥。

在思考个人生活与他人评价上。一定要分析这两者的本质。个人生活依据个人意愿,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而“读者”意见依据的是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判断,如果“读者”是社会主流意识的代表,那就是代表社会价值。于是这个问题就是彰显自我价值还是体现社会价值,是突出个人理念还是强调家国情怀的问题。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判断,我们作文的思想走向就应该比较清楚了。

羊刚老师

2019年的浙江卷作文题与往年相比,实现了对自身的两大突破。其一是从强化价值导向走向了追求价值导向与学科特点的和谐统一。其二是完善了富有浙江卷特色的“双环扣”式命题技术,使之日臻成熟。

2018年的浙江卷作文题“应和主旋律。主打浙江牌”,强化了价值导向,这种强化是必要的,身为“浙江学子”理应对“浙江文化”“浙江精神”有所体验、有所思考、有所认识。但这个题对主题和取材都做了严格限定,把作文检测的重心放到了立场、观点上,这就让人产生疑问:考生说了一通跟材料意思一致的话,是否都是他有深切体验的真心话?立场、观点是否应该成为作文检测的重心?

2019年的浙江卷作文题则要求考生思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设定了要“创造生活”的前提。前提的设定旨在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站稳“新时代”“新青年”的立场。话题本身与青少年的成长节律合拍,考生有话可说。材料提供两种意见,考生可以认同哪种写哪种,也可以综合两种,即便提出新的观点,只要围绕话题,也不会被判偏离题意,这就给考生思辨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安排不只是“友好”,更彰显了作文检测的学科特点,即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积累、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双环扣”的说法,源自胡廑老师评析2010年浙江卷作文题的一篇文章。那年的作文题采用材料加标题的结构,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反哺”现象(含有“角色转换”的成分),标题却是“角色转换之间”,“材料和标题两者组合起来就像双环扣,缩小、限制了作文内容”,这种命题形式能有效地防止套作、宿构,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但处理不当,也会令考生写作起来十分别扭。20lO年的题目和2011年的“我的时间”(与“成功不可复制”相扣)、2014年的“门、路、大学”都存在这样的“别扭”,这种“别扭”,可能是两环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造成的。今年的浙江卷作文题,还是双环扣,一环是“作家一作品一读者”,一环是“自我一生活一他人”,构成天然的类比关系,说白了,就是要考生借着前一组关系谈对后一组关系的认识。至于“创造生活”的前提,也不是“硬设”,而是从作家创造作品而来,自然而然。去掉前一环,不只防套作功能大大减弱,而且不利于对考生思维品质和語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去掉后一环,价值导向就不理想。

下面说说本题的写作。

梁可同学说两种说法没有矛盾,很有见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不等于心里没装着读者,“不为读者所左右”更不等于心里没装着读者。梁可同学又说自己没想好。实际上他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在创造生活作品时,心里要装着读者。照着写就是。只要能借着“作家一作品一读者”来谈“自我一生活一他人”,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杨雨欣同学的看法也很深刻,每个“作家”其实都有自己在意的“读者”,如果完全没有“读者”,“作家”是很难被定义的。闰铀同学的提醒很好,确实,选择哪一种观点不是重点。重点是要保证观点的积极性。

至于具体怎么做,我看史筠灵同学的构思很不错。她的基本思路是:

1.“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没有修改余地的编年史”,那么,你自己就应该是书写这部历史的作者,而你身边的人,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等就是最愿意读你作品的读者,他们在评判你作品的优劣。

2.比较两种人:一种人“将自己的命运之笔心甘情愿地交付他人,活在了别人的目光下”,“这样的人,着实称不上生活的书写者”。另一种人“手中的笔只为自己书写”,他们的作品,“方可从千篇一律的复制文案中脱颖而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3.得出结论:“愿天下众人皆能以笔之所指,表达心之所向。”

在史同学的构思中,作者、作品、读者为其形,自我、生活、他人为其神。有其形,则文章生动、形象;有其神,则文章有的放矢,魅力独具。

猜你喜欢

呼声作文题浙江
Mother
Task 2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数字经济 浙江这么干
长隆国际马戏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