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定时空,合理解释历史
2019-09-10李旭青王俊杰
李旭青 王俊杰
重视对历史事件、现象的解释源远流长。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记载伯罗奔尼撒战争就注重解释战争爆发的原因,认为战争的起因在于雅典实力的增强引起了斯巴达的戒惧。伴随历史学科的发展,历史解释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成为理解历史、发展高中生思维与核心素养的钥匙。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1]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学生认识历史必须具备的重要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2]那么,时空观念对于学生客观做出历史解释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在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里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这对中学生的历史知识以及判断思维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历史事物受特定时空环境制约,所以要对其做出辩证客观的解释就需要考虑其时空的特殊性、反例存在的可能性、多因一果的复杂性等等。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学生能够相对客观地解释历史事物,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具备时空观念,在历史事物所在的时空、史料作者所处的时空以及当下的时空中穿梭,体验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课题。本文将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第三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为例,探索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将历史事物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实现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刻理解。
一、特定时空下如何正确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阶段特征
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必修二专题五的所学知识,以及专题八前面两课的学习大体能列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新航路开辟,世界各个区域由隔绝走向融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随之而来的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个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第二个阶段则是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二战之后,得益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出现,世界经济逐步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大幅加快,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向同学们展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梳理整合,学生不难发现经济全球化经历漫长的进程。那么在这一漫长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在不同的阶段是否呈现一样的发展模式呢,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就需引导学生在书本上找到在每个时间段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然后通过这些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概括。学生找到了每个阶段的历史事件之后,就不难分析出每个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征。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寻求贸易垄断;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强国靠贸易致富。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各阶段发展特征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一方面,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由(美国)T·莱维在1985年提出的,但新航路的开辟可以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起点,所以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我们要追溯到15世纪的欧洲,要立身于当时当地才能科学客观地理解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不同时间段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是有很大差异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非是学生现在所看到的各国间的简单的经济贸易与合作这么简单。
时空观念下的史学方法论告诉我们,若要取得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全面把握,就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去研究、去发现,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审视。所以在教学中构建时空维度,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当时当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从而加深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
二、特定时空下如何客观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说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以下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摘编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问题思考:请根据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分析: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进程中发展缓慢,不但没有缩小差距反而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学生分析符合问题思考,人民版教材中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表述是: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它们不仅垄断了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市场,而且通过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压低初级产品价格等手段,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再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获得政治独立后,国内政局动荡,债台高筑,饥荒不断,其经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根据教材上的表述,学生会下意识认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是处于劣势的,发达国家是获利最大的。这个时候再进一步追问: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出现在哪一个时间段。学生能够根据材料给出答案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教师继续追问:那么这样的情况到了现在是否依然存在?为了更好让学生理解,提供以下材料二。
材料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直接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据关方统计,2017 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到3752亿美元,占美国全部货物贸易逆差的46%。以此为由,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对美出口和投资,出台了多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特朗普的压力下,北美自贸协定已岌岌可危,而新关税措施很可能是压倒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贸易战解决不了中关贸易失衡问题》等人民日报社论整理
问题思考:请指出材料反映的现象。
学生分析:美国在采取贸易保护主义。
学生的回答符合问题思考,但是内心却有很多疑问。为什么明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有利地位的美国在和中国的贸易中会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为什么明明对美国极为有利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却主动去破坏。学生会觉得这些现象跟所学的知识是完全相冲突的,无法去解释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生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疑惑,就是因为他们还是把自己置身于20世纪70到90年代,而没有立身于今天这一时空之中。冷战结束后,美国极力倡导建立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在其对外战略中也以全球化作为立足点,而我们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还曾反对全球化并将其称为 “美国化”。然而,20多年后的今天,中美两国在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积极倡导经济全球化,而美国特朗普政府却采取了反对全球化的政策。[3]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反差,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利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因素,与此同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日益体现出来。所以,学生在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时,一定要立身特定时空去体验。
三、特定时空下如何科学处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例如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加剧的问题:人口爆炸。这一问题在我们中国尤其突出,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也非常熟悉,所以学生们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在 1982 年正式施行,它要求国民有计划生育,实现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一目的。[4]但是,同学们也清楚现如今我国政府早已实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以说与传统的计划生育已经有明显不同。这个时候学生心里就会有疑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难道时至今日人口问题已经解决了?针对人口问题如何解决,学生也需要立身于特定时空设身处地去体会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国情,从经济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计划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所以做不到优生优育,所以需要计划生育以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从思想观念上来看,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仍然是多子多福的观念,一旦放开生育,人口将很难控制。时至今天,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负担明显减小,随之而来的是人均寿命也在持续走高,人们的生育观也发生了变化,不愿意多生甚至宁愿当“丁克”,所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在感受过不同时间段的中国后,很自然就能理解为什么80年代提出了计划生育,而现在却在放宽生育政策。当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口爆炸问题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不同时间段不同历史环境下采取的解决办法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也截然不同,所以在分析如何科学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时,不仅要引導学生立身于不同的时间段,而且要引导学生立身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例如很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地广人稀,而且人口呈现负增长。针对这样的情况,它们往往采取鼓励生育甚至奖励生育的政策。
总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去面对和解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立身特定时空,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通过《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这一课的教学,让作者明白中学生要辩证客观地解释历史事物,需要不断变换时空框架,在历史事物所在的时空、史料作者所在的时空、当下的时空中穿梭,体验不同的生存环境、时代课题。[5]
【注释】
[1][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5页。
[3]韩召颖,姜 潭:《西方国家 “逆全球化” 现象的一种解释》,《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4]孙海瑛:《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计划生育发展趋势探索》,《才智》2018年第29期。
[5]陶世华、袁文菁、袁丽、徐惠华:《对“历史解释”素养分层的理解和实践》,《历史教学问题》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