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化教学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

2019-09-10曹妍

教育界·A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曹妍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正确的“三观”。生活化是道德与法治的重要特征。因此,只有基于生活化的教学,才能消除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陌生感,拉近他们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彰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趋势。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深切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应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理论说教的教学方式,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这方面的话题,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注重语、数、英的教学,忽略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认为其“无足轻重”。思想上的轻视致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了“说教”课。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大谈特谈,没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错误地认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毫无用处”的学科,是一门“背诵”的学科,进而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他们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道德的认知和判断比较肤浅。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纯理论的说教如过眼云烟,很难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及激起思想的涟漪。而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物、事件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对社会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并且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把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三、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生活化的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关系课堂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把学生的思维快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產生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是每位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生活化的导入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为切入点,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

以部编版二年级《健康游戏我常玩》一课为例,这一单元的主要话题是游戏。但小学生对游戏认识模糊,不能明确地辨认哪些游戏是健康的、哪些游戏是不健康的,并且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很多学生沉迷手机、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因此,教材安排这一教学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有效指导他们健康地“玩”,以及健康地生活。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以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玩什么游戏,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对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他们热烈地议论着。有的学生说喜欢电脑游戏,因为刺激、好玩;有的学生说喜欢球类游戏,因为能强身健体;还有的学生喜欢户外游戏,因为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这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每个人喜欢玩的游戏各不相同,同时为教师有针对性的“诊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的情境

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媒介,情境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化的情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具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切入点生成有效情境,从而把鲜活的生活源泉引入课堂教学中,激活课堂,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活力四射。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情境不仅能补充和丰富课本资源,还能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挑战第一次》时,考虑到每位学生都有第一次挑战的经验,如第一次游泳、第一次溜冰、第一次做家务等,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把这些生活中的第一次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提前交给教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做成课件,上课时为学生播放,帮助学生回忆自己的第一次挑战,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效的“我的第一次”生活情境,并让学生结合图片运用“我试过……当时心里……试过之后……”这样的句式描述自己第一次挑战后的心情和感受,为学生营造愉悦、欢快的教学氛围,激发每个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趁势组织学生与同桌讨论交流,渲染一种生活化、常态化的讨论情境,促使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通过交流第一次挑战的经历,体会到挑战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进而激励学生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敢于挑战、勇于挑战。

3.生活化的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也是师生互动的有效方式。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注意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一步步拓展和延伸思维,从而不断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学习有方法》一课时,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在学习上有哪些方法?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的讨论和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生活化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考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让其在问题的指引下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产生有效的记忆。由此可见,生活化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与道德素养的提高,能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挖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出两者的结合点,从而设计有效的生活化问题,让问题富有生活气息,进而而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

总之,生活化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接受。教师要在充分认识生活化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立足教材,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实施生活化教学,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广阔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感悟、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张化婷.走近生活,探究小学数学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中华辞赋,2019(05):87-89.

张鹏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趋向及价值探寻[J].新课程(上),2019(04):35.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